我小時候是在北京南城長大的,南城古跡眾多,什么遼代密檐式天寧寺磚塔、丘處機居住和羽化之處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白云觀、在金中都大安殿遺址上建造的濱河公園……那可都是我小時候經常出沒的地方 天寧寺塔,始建于遼代 八角實心密檐式磚塔,13層,57.8米。遼代實行五京制,天寧寺塔屬于遼南京(陪都)析津府的地界。天寧寺塔是北京城最古老的地上建筑,它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浮雕活潑生動、呼之欲出,塔檐層層收迭、卷殺豐富,整座塔弧線柔和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梁思成先生說它是最富有音樂韻律的古代建筑杰作 白云觀,始建于唐代 有唐一代李氏皇族以老子李耳為祖先,信奉道教,玄宗皇帝為奉祀老子敕建白云觀,當時的名字叫做長春觀。金代擴建后更名為太極宮。元代丘處機居住于此。明清兩朝均有修建。白云觀之名始于明代。白云觀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代石雕老子坐像、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 如今我工作的地方仍在北京南城。南臨唐憫忠寺(法源寺)、東有紀曉嵐故居、西有金中都的長安街——南橫街、北為琉璃廠。 南城文化自成一體,南城建筑獨具特色,會館就是北京南城的一首獨特而動人的建筑樂章。 會館是中國封建時代后期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筑類型?!兜劬┚拔锫浴份d:“嘗考會館之設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明嘉靖、隆慶)間,蓋都中流寓十土著,游閑屣士紳,爰隸城坊而五之。……用建會館,士紳是主,凡入出都門者,籍有稽,游有業(yè),困有歸也?!边@是目前有關會館的最早的記載。 這本《帝京景物略》是明代劉侗、于奕正所作,文中所說的會館,便是北京南城前門大柵欄東邊草廠胡同里的蕪湖會館,由安徽蕪湖人俞謨出資建立。只不過,這座載入史冊的中國第一家會館,經考證,實際建造時間應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比書上說的嘉隆年間早了100至150年。 中國第一家會館——蕪湖會館所在胡同 北京南城草場一帶的胡同里,幾乎十來步便是一個曾經的會館,其中包括由安徽蕪湖人俞謨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建立的中國第一家會館——蕪湖會館。只可惜,這些舉子和商客曾經的家,早已變成工廠、倉庫或大雜院,破敗凋零,不忍目睹。就是這些殘跡,這兩年也是飛速消失的節(jié)奏 雖然第一家會館建在北京,但不是只有北京才有會館,全國各地交通發(fā)達、經濟繁榮、商貿集中的地區(qū)甚至一些偏遠的地方都建有會館,北京、河南、四川、江浙、湖南、福建等地都是會館比較多的地方。北京南城商人舉子云集,曾有會館一百多座。四川物產豐富,更是幾乎每個市縣都有會館,普及之廣為全國之首。江浙魚米之鄉(xiāng),大運河之要路即是會館建造的路線圖。 會館的產生與中國古代商業(yè)經濟和傳統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重農抑商”,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商業(yè)發(fā)展受到抑制。直到唐宋時代商業(yè)才繁榮興盛起來。 唐代長安城實行里坊制,商業(yè)活動集中在東、西兩個街區(qū),也就是東市、西市。西市的貨物主要是來自西域的珠寶、馬匹、牲畜、皮毛、織毯之類;東市的貨多為中土的糧谷、果蔬、絲綢、木器、文玩之屬。當時人們去東市購物簡稱買東,去西市購物簡稱買西,“東西”代物,由此而來。 東市、西市中,又各有二百二十行。行,是商業(yè)區(qū)內經營同類商品的店鋪集中在一起組成的組織。官府為了管理和課稅方便,設置了“行”。后來,商人為了避免行業(yè)內部競爭,實行協作經營,利益均沾,抵制外來人員切蛋糕,保護本地區(qū)本行業(yè)利益,同時抵制官府過分剝削,將“行”發(fā)展成更緊密的自主或半自主管理的經濟型聯合組織。在這些“行”中,每行都有自己的首領,叫做“行頭”、“行首”或“行老”。有趣的是,那時每行人員也都有自己的“職業(yè)裝”,走到街上一看就知道是哪一行的。這種既為官府服務又帶有自我保護性的商人自己的組織叫做商業(yè)行會。 《木蘭辭》,南北朝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唐代以前的城市居民居住的里坊內是沒有商店的,逛街只能去“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大街小巷遍設商店,勾欄瓦肆燈火通明 清明上河圖,宋,張擇端 盡顯汴京商業(yè)繁榮之景象 到了明代,隨著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工商業(yè)地區(qū)性分工越發(fā)突出,隨之而來的便是大量的流動性行旅商人。于是,早有的社會組織類型——商業(yè)行會迅速蓬勃發(fā)展壯大起來。 會館是伴隨商業(yè)行會的出現而出現的。 商業(yè)行會是商業(yè)經濟發(fā)展的產物,也是帶有公益性質的公共組織。會館最初大約由異地流動的商人集資建造,最初主要是作為商業(yè)行會的駐地,可聯誼聚會,可商務洽談,可文化娛樂,可居住歇腳。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家族宗族,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的基本社會單位,中國人不論走到哪里,都會組建“同鄉(xiāng)會”一類的組織。由于此時商業(yè)行會帶有強烈的地域性特點,所以行旅的商人、趕考的學子、遷徙的移民、流動的人員……凡流寓他鄉(xiāng)的人們,同籍商會的會館都是他們異鄉(xiāng)的家,于是會館便成為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的中國游子的精神家園。 會館建筑,作為中國古代建筑類型中最晚興起的一種,也成為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性格的類型。 北京湖南會館,清代 位于北京南城宣武區(qū)爛漫胡同,外觀樸素,與民居相仿佛——像家,其實是商會的初心所在 會館大致包括行業(yè)性會館和地域性會館兩類。 地域性會館由旅居外地的同鄉(xiāng)人士共同營建,比如江西會館、福建會館、湖南會館等等。 天津廣東會館,清代 由廣東商人在天津建造。這是天津市至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清代會館建筑。一個地方的商人在外地經商,抱團一起,互相幫助,顯示實力。這個會館大門為三開間,開一門,門兩側有石獅一對,類似貝勒府,已有僭越之嫌 行業(yè)性會館由同行業(yè)的商人們集資興建,比如鹽業(yè)會館、布業(yè)會館、錢業(yè)會館等等。 寧波錢業(yè)會館,清代 這個看起來就比較豪華氣派了。寧波錢莊業(yè)始于清初。興盛時,資金在6萬元以上的大同行有36家,1萬元以上的小同行有30余家,幾百元以上的兌換莊有4000多家。民國20年(1931年)全縣錢莊業(yè)已發(fā)展到160家,資金總額計3866萬元,而且首創(chuàng)了不用現金支付的“過帳制”。當時曾有“走遍天下不及寧波江廈”的說法 由于性質上的特殊和功能上的綜合性,會館在中國古代各種建筑類型中獨樹一幟,無論是功能布局還是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梢哉f,會館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類型,是中國古代民間建筑最高成就的代表,是中國民間建筑藝術的典型。 ——鮮明的地域特色。 鮮明的地域特色是會館建筑藝術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從平面布局來看,會館基本都采用院落式布局。北方氣候涼爽雨水少,庭院寬闊空地多,會館往往建成開闊的四合院。而南方氣候炎熱雨量大,建筑相連防雨曬,會館往往建成典型的“肥水不外流”的天井院。 北京湖南會館庭院 雖為湖南人所建,但根據北方的氣候特點和居住方式,也要建成北京四合院的形式,而未建成南方的天井院。北方雨水少,可以有大把的時間在寬闊的院子里閑看白云芻狗,細辯河漢星辰 從外觀造型來看,北方是厚重大氣,多采用宮殿式造型。而南方是輕巧靈動,多采用民居式造型。這一點在中國古建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屋頂上體現的十分充分,北方會館的屋頂曲線平緩,而南方則是大弧度的翹腳飛檐。 天津廣東會館 北方建筑起源于“土”,厚重、敦實、粗獷。廣東會館地處天津,大門的瓦頂和墻體為青磚灰瓦的厚重北方風格 四川省自貢市西秦會館的戲臺,清代 南方建筑起源于“木”,輕巧、精細、靈動。西秦會館的戲臺屋頂為三重檐六角盔頂,典型的南派風格,其繁復精巧在中國古建中十分少見。翹腳高高飛起,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頗具形式美 南方建筑最具代表性藝術特色的部分當屬馬頭墻。馬頭墻也叫封火墻,墻體高大挺拔,造型富于變化,成群聳立時蔚為壯觀,也成為會館建筑藝術造型的主要亮點。平直的、山形的、人字的、凹曲波浪的、連續(xù)圓弧的、幾何直線的……樣式繁多的馬頭墻撐起了黛瓦粉墻、如波濤般起伏的天際線。 寧波慶安會館,清代 慶安會館是北洋船商的會館,被行內稱為“北號”,是祭祀海上救苦救難的女神媽祖的。“龍背獸脊,傲首向天”。白白的粉墻,經過雨水的洗刷,留下條條塊塊絲絲水痕,任意參差間,儼然造化偶成的水墨寫意 從裝飾藝術來看,北方會館的裝飾題材似乎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場面中的人物形象為主,裝飾風格古樸厚重粗狂,線條豪放有力。而南方會館的裝飾題材以花草植物、動物形象、山水風景為主,裝飾風格精巧纖細秀麗,線條復雜精致。 上海三山會館,清代 由福建商人集資興建。三山指福州市內的烏山、于山和屏山,是福州的代稱。主要建筑均采用福建燕尾脊式的造型。建筑構件上的裝飾是典型的福建式樣 北京湖廣會館,清代 北方慣用的人物故事做裝飾 會館建筑的地方特色根植于漂泊異鄉(xiāng)的人們的內心精神需要,坐在家鄉(xiāng)風格的建筑中,與鄉(xiāng)親念叨著家鄉(xiāng)往事,此情此景,有如置身本鄉(xiāng)故土。 因此許多會館甚至連匾額楹聯都是濃濃的家鄉(xiāng)味兒。北京南城虎坊橋往南有一條名叫福州館街的老街,是當年福州老館所在地。福州老館建有一個鄉(xiāng)情味濃厚的“麥飯亭”,楹聯為“滿目蓬蒿孤客淚,一盂麥飯故鄉(xiāng)情”。福州老館雖已不再,但因它命名的街名和“麥飯亭”的鄉(xiāng)情卻留在了人們心里。近人追述至此,仍不免感慨:“一盂麥飯,故鄉(xiāng)之誼猶敦,滿目蓬蒿,孤客之淚猶濕。” 山東煙臺的福建會館(天后宮),清代 福建商人在山東煙臺建造的會館。福建的建筑工匠、福建的建筑材料、福建的建筑風格,一水兒的家鄉(xiāng)味兒。在一片山東本地建筑中,風格迥異,很是打眼,讓人一望便知這是福建游子的家 會館建筑不僅是地方性建筑藝術的體現者,同時還具有地方之間文化藝術交流融合的特征,是各地建筑特色與文化藝術交融的作品。一地的商人到了其他地方經商,也把家鄉(xiāng)的文化藝術一同帶了去。流動的商人成為地域文化交流的使者和建筑藝術融合發(fā)展的推動者。 天津廣東會館 外北內南設計風。磚石大門與周圍建筑風格統一,營造整體感。但進門之后,滿目嶺南風格,別具匠心,回家的感覺油然而生 ——獨有的布局特色。 會館作為小型公共建筑,最突出的特點是小而全。小,它只為小團體、小社會(同鄉(xiāng)或同行)服務,不對全社會開放。全,它集祭祀、聚會、文化娛樂、商務辦公、住宿生活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功能上具有綜合性。 因功能上的綜合性,會館的建筑布局形成了“主軸線+次軸線”的基本模式。主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大門、戲臺、前殿、后殿,以及兩側的廂房,這是主體部分。次軸線上是由生活用房組成的院落,單獨開門進出,和主體部分隔開,同時又有小門和主體部分相通。主次建筑互不干擾,使用方便,布局合理。 會館建筑的一般布局模式 由于使用功能上的綜合性,會館建筑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了一種基本的布局模式。主軸線上有大門、戲臺、庭院、殿堂,為祭祀、聚會、娛樂活動的公共空間。兩側的廂房一般為辦事、會客等活動所用。旁邊軸線上另外布置接待住宿的生活用房 河南周口關帝廟,清代 山西陜西敬奉關羽,山陜商人在全國各地建造的會館都是“關帝廟”。河南周口關帝廟的建筑布局十分獨特,戲臺不按一般規(guī)則在大門背面,而在前殿之后。大殿前的庭院中建一露臺,中央立有一座牌坊,牌坊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碑亭兩側各樹一根鑄鐵旗桿 河南周口關帝廟鐵旗桿 旗桿高20余米,整根澆鑄而成,上有蟠龍、云斗,可謂“集公輸之巧,薈冶煉之精”。每當舉行祭祀或大型活動時,旗桿上懸掛彩旗燈籠,氣派威風。這種旗桿目前只見于河南和安徽的部分山陜會館中,是一種地方性的特殊做法 寧波慶安會館的戲臺 慶安會館前后院各有一座戲臺,分別為祭祀媽祖和行業(yè)聚會時演戲所用。一座會館,兩座戲臺,非常少見 ——攀比的建造心理。 縱觀全國各地的會館建筑,用材不同、造型不同、風格不同,但是其建造的背后,卻都存在著一種共同的心理——相互攀比。會館建造的攀比心理和祠堂建筑如出一轍。祠堂是家族氏族間的攀比,會館則是商人集團或地方勢力間的攀比。為表現財富和雄厚的經濟勢力,提高社會地位,很多會館都不惜耗費巨資,務求其建筑的宏偉華麗:崇垣高閣、亭廊相連、飛檐翹角、金碧輝煌、雕梁畫棟、裝飾繁縟……以至于在一個地方城鎮(zhèn)中,除了享受皇家禮儀等級的文廟建筑外,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筑就是會館。而會館又比皇家、官府、廟宇建筑少了一些規(guī)矩與刻板,多了許多奇思妙想、活潑生動,體現了更高的建筑藝術水準。 攀比,就是要顯示給眾人看。大門臨街,自然成為裝修裝飾的首選,也成為會館形象的代表。會館的大門,建筑樣式活潑有趣,建筑造型別出心裁。 四川自貢西秦會館大門,清代 造型獨特,結構復雜,裝飾華美,十分罕見。大門正面為四重檐歇山頂,下面三層從中間斷開,往下逐層加寬向兩旁伸出,層層翼角高高翹起,像幾只展翅的大鵬列陣欲飛。三層屋檐的斷開處分別露出立柱,向上逐層收進,本來橫向發(fā)展的檐口被豎向發(fā)展的立柱打破,構圖更加活潑。最上一層屋頂下懸挑出兩根垂花柱,中間嵌入一個圓形花窗,形成一個小亭閣架于屋頂上。大門后面是三重檐盔頂戲臺,原本一進的院落組成為四重檐歇山+三重檐歇山+三重檐盔頂的三個相互連接的屋頂。隨著觀看視角的變化,建筑的正面、側面、里面呈現各不相同的樣貌 湖南湘潭魯班殿大門上方的泥塑 魯班殿雖規(guī)模不大,但裝飾藝術獨具特色。大門上方的長幅泥塑塑造了湘潭古城街道商業(yè)繁榮的景象,被稱為“湘潭的《清明上河圖》” 河南山陜甘會館,清代 彩繪木雕和照壁磚雕,極其精美華麗 從全國各地保存下來的會館建筑來看,規(guī)模最大最宏偉的會館幾乎都是山西、陜西的商人出資建造的。大多數地方只要有山陜會館,它往往就是當地會館中冠絕群雄的那座。 四川自貢西秦會館,清代 西秦會館是一座行業(yè)性會館,由陜西鹽商集資建造,因此又叫“鹽業(yè)會館” 河南洛陽潞澤會館,清代 潞澤會館是洛陽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由山西商人集資興建,宮殿式建筑宏偉華麗,重檐歇山頂高高聳起,檐下立柱高達七米。兩旁延伸的圍墻好似城墻,左右各聳立一座鐘鼓樓,好似城墻角樓。威武雄壯,氣派十足 河南社旗山陜會館,清代 重檐歇山頂大氣雄偉,黃綠琉璃瓦彰顯實力,菱形裝飾圖陜西風格 戲臺幾乎是每個會館都要營建的,一般建在大門背面,面向殿堂。演戲給神看,其實也是給自己看。人們聚集在會館中最為寬闊的庭院中,前殿臺基逐級而上的臺階恰巧就是“階梯座位”,兩端的廂房走廊成了觀眾席,設計可謂精妙之極。戲臺,這個會館中最富有藝術色彩的功能區(qū)間,其本身也因式樣特別裝飾華美而成為整座會館建筑群中最漂亮最搶眼的。 上海三山會館戲臺和兩端廂房走廊 戲臺背靠大門,兩端廂房走廊形成二層觀眾席。福建燕尾脊的屋頂造型精巧別致 河南周口關帝廟戲臺木雕 戲臺裝飾是整座會館內部裝飾的重點部位,華彩奪目,熱鬧歡樂。關帝廟的戲臺木雕由整塊木料高浮雕、透雕而成,精美絕倫 天津廣東會館戲院舞臺藻井 舞臺頂部的藻井外方內圓,涂金漆綠,金碧輝煌,是由數以千計的異型斗拱堆砌接榫,似螺旋花紋向上堆疊組合,形成一個直徑足有六米的穹頂,由于其紋路酷似菠蘿外形,俗稱'菠蘿藻井'。它能夠把舞臺內演員演唱的聲音充分吸收至穹形頂內,經異型斗拱的折射,削弱噪音,再將聲音清晰地傳送到戲樓的每個角落,使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都可以聽到演員原汁原味的演唱 有意思的是,山西、陜西本省內的會館卻極少。從歷史上看,山陜兩省地處黃土高原,生產力不發(fā)達,戰(zhàn)亂頻仍,自唐代以后,相對窮困,商人較少涉足。而山陜人又極善商貿,大量人口外出經商,于是便形成了山陜人在外地的會館多,外地人在山陜的會館少的局面。而醇厚濃烈的家鄉(xiāng)情結、不甘示弱的要強精神、雄厚有力的資金保障,又讓山陜人將會館——這個流寓他鄉(xiāng)的人們的家,營建的煊赫一方。 |
|
來自: 公司總裁 > 《古/建筑/路/橋/家具/圖紙/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