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歸來,眾山皆平。黃山看盡,五岳亦如是。黃山印象的變現(xiàn)源于一次簡單的對話,在和摯友張艷龍的幾番斟酌權(quán)衡下,便成了新年行的目的地。那是歲末的午后,冬日的暖陽從太行山的缺口傾瀉,偷聽了兩個中年人關(guān)于說走就走的任性。
小憩3個小時,被街邊嘈雜的人聲吵醒,窗外天光漸白。遠望青山披翠疊綠,怎是萬物凋敝的北方所能見。遍山的竹林仿佛還未從清夢中醒來,你枕著我,我拉著你,一動不動地蜷縮著。這和印象中的黃山景象不同,期盼中的迎客松和黃山石大約還隱藏在這青山深處。 直到坐上景區(qū)大巴蜿蜒上行,黃山的模樣才逐漸清晰起來。近處竹翠雪潔,遠山微墨含青,偶見山的背蔭處的一大片雪從山頂覆蓋至山腳,仿佛千年的愁結(jié)成的發(fā)絲。從熱情的導(dǎo)游口中得知,此行從南門上山,由北門下山,先后要經(jīng)過迎客松、鰲魚峰、光明頂、飛來石等景點。 纜車沿著陡峭的山勢攀行,索道的盡頭仍在云深處。高度不斷爬升,讓人的視野也逐漸寬闊起來。遠望天邊,連綿的山占據(jù)了地平線的位置。近看群峰,裸露的石縫中青松挺拔。俯視山谷,怪石嶙峋間點點白雪映襯。
黃山的風景,以迎客松、飛來石和可遇而不可求的云海聞名。而在冬季,那殘存的積雪就是季節(jié)的饋贈。雪花從天空飄落本無任何偏愛,遇到黃山的群峰便成了獨寵。溝壑間,青松下,白成了一地斑駁。那雪仿佛知曉山的苦痛,在低洼處撫平風劍刀霜的傷口,也安慰著凌寒獨立的黃山松,把滿地的松針掩埋。 氣喘吁吁的游人手捧積雪,在欄桿的石柱上捏成兔子,游俠,熊貓……在人的手中,這雪便有了具體的模樣。這樣的季節(jié),也給了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雪人得以留存的機會,反而成了黃山雪的另一種印象。
此程行至過半,便遇到對向而行的游人,未知的景色仿佛在擦肩而過時相遇。然而,彼此的陌生將風景的秘密封存,在讓行的會心一笑中僅僅感知到此行不虛。偶有喊著號子的挑山工超越愜意的行人,在如此的勝景只顧著低頭看路,唯有中途休息的片刻抬起掛著汗珠的臉頰,精壯的身軀和黃山松一樣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 飛來石是此行的轉(zhuǎn)折點。先前從各個山頭間高低起伏而來,免不了有手腳并用的陡峭之處。經(jīng)過此處后,便是持續(xù)的下行。所有的壓力都交給了雙腿,走得時間長了,明顯感覺疲軟無力,反倒需要休息幾回。 盡管石階沒有結(jié)冰,但明顯濕滑難行。從高山仰止到俯視看路,視角的變化也讓注意力產(chǎn)生了轉(zhuǎn)移。山勢已經(jīng)變得平緩,落雪變得更加厚實,裸露的山石被覆蓋起來。雪被下,黃山松的根系吸吮了更多的滋養(yǎng),難得的蒼翠連成一片松林,形成積雪上新的一層覆蓋。 和多年的摯友攜手同行,共同經(jīng)歷這段攀登的坎坷,一起觀賞黃山的奇石、落雪、迎客松,與《記承天寺夜游》中的蘇、張二人何其相似。或許,這黃山的雪,亦如那晚的夜色月影,也是男人間那份難得友誼的見證者吧。 ![]() ![]() |
|
來自: 太行文學(xué)l苑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