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67、瞿麥 瞿麥到處都有,是山野河邊生長的草,我們拿草根來入藥;子也可以,它是一個利尿、利小便的藥。 另外,它還能墮胎、下胎。 其味苦,性寒,苦主瀉下,又能夠堅。 最終,這味藥始終用在利水。 作為利尿劑,它還能活血化瘀,破除掉血里邊的血塊,因為它的藥性是寒的,所以遇到熱性的病就是對癥的。 比如說小便刺痛,且小便的顏色是赤紅色,這種很明顯就是熱癥,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寒藥嘛,就可以用瞿麥。 那寒癥的話藥就不能用了,比如,小便是淡白色的,也不痛,這種就屬于比較虛寒的人,如果再用寒藥的話就會更虛了。 所以瞿麥一般使用在實證,虛癥的時候不能用。 劑量的話,使用一錢到三錢,要看病人的實際情況。 王執(zhí)中說的一點,非常重要,他說,所有熱癥最忌發(fā)汗之便血,這講的是什么呢? 講的是淋病,我們所謂的五淋病,有石淋,沙淋等,淋病就是小便有問題。 中醫(yī)的觀念,所有的熱癥,絕對忌諱發(fā)汗,一旦發(fā)汗,小便就會帶血。 因為中醫(yī)認為,汗血同源,汗和血是來自相同的地方。 當一個人發(fā)汗太多的時候,我們就趕快就要去止汗,因為血會虛掉,人就會虛脫掉,所以說汗血同源。 如果說這個人有熱癥的話,結果你用發(fā)汗的藥劑,比如麻黃啊、桂枝,這些都是汗劑。 人一吃下去,汗就會流很多,汗流失比較多的時候,小便就變的更加濃稠、濃濁了。 那小便里面的石頭,沙淋,就不容易排出來了,因為這個血水太濃了,太濃的話,它排出來經(jīng)過尿道的時候,那個石淋的沙石會把尿道給滑破,所以會排出來很多血。 所以在治療淋病的時候,一定要絕對忌諱發(fā)汗,一流汗的話,小便就會出血,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這里要重點注意一下。 那什么時候是使用瞿麥的時機呢? 很簡單,就是像這種熱癥的淋病,通通可以使用,它就是很好的利尿劑。 我們知道有些藥是活血化瘀的,有些藥是利尿的,但是兩者兼顧,既能破血又能利尿的只有瞿麥。 比如說,有病人的膀胱被踢傷,有了淤血了,像利尿劑的話它僅僅是利水,但是它不活血化瘀,不破血。 那像瞿麥呢,它既可以利水又可以破淤血。 瞿麥的功能跟豬苓、茯苓、澤瀉不太一樣。 所以,還是要基本功扎實,越能區(qū)分出每味藥根本的不同,才能選取的越準確的。 ![]() ![]() 168、玄參 其味苦,性微寒。 苦的話就是能瀉泄、能堅,那微寒呢,就是說只有熱癥的時候才能使用它。 因為它能夠瀉,像女人生完孩子以后,喂母乳的同時會有很多病癥,這是可以用,還可以起到滋補的作用。 它能夠堅、能夠補腎氣,有滋補的作用,凡是黑色的通通都入腎。 并且,玄參價格很便宜,野外到處都有。 摘下來的時候是生的,是白色的,一旦刀子切下去,當時就變黑了,這就是黑玄參。 它主要可以清火退熱,治療所有的實熱、狂熱、燥熱,膿瘍癳疬,就是身上的腫塊、硬塊發(fā)的膿瘡。 像此種種實熱癥,通通可以使用玄參。 它的用途也很廣,如果身上發(fā)炎的地方很多,發(fā)炎很嚴重的話,那就用到五錢都沒有問題。 因為它沒有毒,所以可以使用重劑量。 一定記得,遇到人寒癥的時候就不要用。 甄權說,玄參治療熱風頭痛,可以散陰瘤癳疬,指的就是甲狀腺腫大或者是腮腺腫大。 腮腺炎的時候,脖子腫得很大,就可以用玄參,這種都屬于實熱癥。 脖子腫大、甲狀腺腋下淋巴結,還有鼠蹊部淋巴結發(fā)炎腫大,通通都屬于熱癥,可以使用玄參。 玄參的主治,就是清火退熱,可以治一切的實熱、狂躁、癳疬。 名家甄權是和唐代名醫(yī)孫思邈齊名的人。 能寫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必定是他在臨床上實驗過,所以我們本草的主治跟甄權還有現(xiàn)代醫(yī)生拿去用的效果是一樣的。 所以肯定就會有效。 而本草綱目講到它只能滋陰降火,比較溫和,和經(jīng)方派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使用劑量可以使用三錢、四錢甚至到一、二兩也都沒有問題的。 要注意的禁忌,就是虛寒的人不要用,因為玄參是實熱癥,使用的藥物。 ![]() ![]() ![]() 169、秦艽 秦艽最多的是使用在痛癥上,比如背痛、腰痛,全身肌肉關節(jié)疼痛。 本草經(jīng)的原文說,秦艽,其味苦,性平。 可治寒濕風痹,肢節(jié)痛,下水,利小便。 他的主治,是治遼風濕的要藥。 秦艽身上的筋比較多,左右交錯交叉在樹身上,把樹整個裹起來,非常緊。 所以,只要是治療督脈的病、脊椎骨痛、后脖痛、脖子骨節(jié)酸痛,我們除了會用針灸治療以外,處方就會選用秦艽。 中醫(yī)在治療風濕關節(jié)炎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非常多的中藥都可以治。 但是實際到底身上哪一個地方可以用什么藥呢?像這些答案,會在傷寒經(jīng)方、金匱要略里邊會再特別的強調。 實際真正在臨床上看的時候,秦艽大部分用在脊椎骨、尾椎骨、腰椎骨上面。 比如說烏頭就會用在手關節(jié)上面。膝蓋關節(jié)就會用到防風、附子之類的藥。 如果你真的請教到臨床上的醫(yī)師,去治療手風濕炎關節(jié)炎的話,他們會告訴你效果絕對沒有烏頭好。 但若是督脈、脊椎骨的風濕關節(jié)炎酸痛的話,那秦艽的效果就比烏頭還好。 因為每個藥的長“相”不同,藥“性”不同,長得不一樣,藥性也不同。 因為,畢竟治療風濕關節(jié)炎的藥有十幾味,肯定不能全部放在一起,亂槍打鳥。 所以說,在學中醫(yī)的次第上,我們首先要學習基礎的神農本草經(jīng),等神農本草經(jīng)學了之后,再學習傷寒經(jīng)方、再到金匱,它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方向,很清晰。 待學透以后,在處理相似病癥的時候,就可以在絕對處方上面做加減,以至于學到后面,自己就可以根據(jù)所學的思路,開出和經(jīng)方一樣的方子來。 唐容川講,秦艽的肌紋多,左右交纏,故治左右偏風(癱瘓),筋脈疼痛,利于續(xù)接經(jīng)脈。 秦艽除了張仲景使用在督脈痛上面以外,所有的外傷傷科的時候,也可以用。 因為它的筋條特別多,所以臨床上外用秦艽也很多。 外科使用,就是把它熬成湯以后敷在外面用水洗即可。 之前講過續(xù)斷,沒錯,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一個秦艽怎么區(qū)分呢? 很簡單,續(xù)斷是用在骨頭骨折,而筋斷的時候用秦艽。 近代的經(jīng)方家吳克潛,說秦艽味苦,苦味呢能夠瀉,能夠殺蟲。 甄權講,秦艽能夠利大小便;可以解酒黃,黃疸,就是喝酒中毒后,可以解酒毒。 甄權講的這個經(jīng)驗,和本草經(jīng)主治說的黃疸、酒毒是一樣的。 我們會發(fā)現(xiàn)神農本草經(jīng)講的主治跟后代的名醫(yī)所使用的都是一樣的效果。 當你喝酒喝太多,秦艽可以醒酒,酒后發(fā)黃,都可以使用,秦艽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說,以后如果看到喝酒宿醉,酗酒的人,還有黃疸的人,還有筋斷掉的人,背痛的人都可以使用秦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