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猿掛時相學(xué),鷗行炯自如。瞿唐春欲至,定卜瀼西居。 方丈渾連水,天臺總映云。人間長見畫,老去恨空聞。 范蠡扁舟小,王喬鶴不群。此生隨萬物,何處出塵氛。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shù)钼?。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 谷口舊相得,濠梁同見招。平生為幽興,未惜馬蹄遙。 西歷青羌坂,南留白帝城。于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瓦卜傳神語,畬田費火聲。是非何處定,高枕笑浮生。 晝漏傳呼淺,春云簇仗齊。退朝花底散,歸院柳邊迷。 樓雪融城濕,宮云去殿低。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 ![]() ![]() ![]() ![]() ![]() 款識:甲申(一六四四)夏日,在吳城書為□□親契,王鐸。 鈐?。和蹊I之章、大宗伯印 ![]() ![]() ![]() ![]() ![]() ![]() ![]() ![]() ![]() ![]() 但不同于米芾的是,王鐸的用筆力量更重,字的變形更強,可謂千姿百態(tài)。長長的縱筆中,枯筆、飛白時隱時現(xiàn),如同鬼神,產(chǎn)生了某種「幻」的感覺和一種死而復(fù)生的景象。字的體勢大多向左下方傾斜,正如他對米字所稱頌的「飛仙」一樣,好似從空中向下飛行。該作品寫得異常興奮,慷慨自如,不受羈絆。紙張不夠書 寫全詩時,王鐸就改寫小字章草。然而這樣的換體,更顯得自然暢達。在字字不連中,他寫得起伏跌宕,參差錯落,流動感極強,足見其對古章草掌握的精熟程度和創(chuàng)造力。 ![]() ![]() ![]() ![]() ![]() ![]() ![]() ![]() ![]() ![]() ![]() ![]() ![]() ![]() ![]() ![]() ![]() 極浦三春草,高樓萬里心。楚山睛靄碧,湘水暮流深。 忽與朝中舊,同為澤畔吟。停杯試北望,還欲淚沾襟。 (劉長卿《穆陵關(guān)北逢人歸漁陽》) 逢君穆陵路,匹馬向桑乾。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戰(zhàn)后,耆舊幾家殘。處處蓬蒿編,歸人掩淚看。 (錢起《和萬年成少府寓直》) 赤縣新秋夜,文人藻思催。鐘聲自仙掖,月色近霜臺。 一葉兼螢度,孤云帶雁來。明朝紫書下,應(yīng)問長卿才。 (錢起《送陸郎中》) 事邊仍戀主,舉酒復(fù)悲歌。粉署含香別,轅門載筆過。 鶯聲出漢苑,柳色過漳河。相憶情難盡,離居春草多。 (皇甫曾《送李中丞歸本道》) 上將宜外閫,雙旌復(fù)出秦。秦河三晉路,賓從五原人。 孤戍云通海,平沙雪度春。酬恩看玉劍,何處有風(fēng)塵。 (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故人滄海別,幾度隔山川。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崔峒《送真上人還蘭若》) 得道云林下,年深暫一歸。出山逢世亂,乞食向人稀。 半偈初傳法,中峰又掩扉。愛離應(yīng)不染,塵俗自依依。 (耿湋《贈張將軍》) 寥落軍城暮,重門返照間。鼓鼙經(jīng)雨暗,士馬過秋閑。 慣守臨邊郡,曾營近海山。關(guān)西舊業(yè)在,夜夜夢中還。 款識:吾用伯英、柳公權(quán)、虞世南,數(shù)家大草合為一體,若謂此為懷素,則 不敢受也。素野道,失二王家法耳。 辛巳(一六四一)二月十二日夜漏,若水老親契一笑,王鐸年五十歲書。 鈐印:王鐸之印、宗伯學(xué)士 鑒賞?。鹤鸸琵S賞鑒印 ![]() 王鐸以二王的書法為宗而風(fēng)格接近張旭和懷素的狂草,他將兩種不同的用筆和風(fēng)格結(jié)合得最好正是在這個時期。此草書用筆多「棱側(cè)」,頓挫起伏,猶如龍蛇,明顯地保留了王羲之的傳統(tǒng)。同時,它還有自然的圓轉(zhuǎn)筆法,線條富有自然的顫動,又帶有張旭和懷素的特點。結(jié)字奇崛險峻,姿態(tài)萬千,富于變化。章法恣縱錯落而不失法度,筆勢連綿流暢而大氣磅礴。與早期的行草書相比,這件作品顯得更加純熟和自然,毫無造作之態(tài),不愧為草書佳作。 ![]() ![]() ![]() ![]() ![]() ![]() ![]() ![]() ![]() ![]() ![]() ![]() ![]() ![]() ![]() ![]() ![]() ![]() 明末清初的戰(zhàn)亂使百姓家破人亡,詩中“相見舍千淚何心酌酒罍”“悔不棲耘斗翹翹望故山”等詩句,表達了王鐸對人生的離別之苦以及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王鐸將自身遭遇與詩歌強烈的情感共鳴,化作紙上枯寂的「飛白」或「漲墨」。雖然這樣的線條在王鐸的書法中并不少見,但此處皴擦產(chǎn)生的效果卻顯示出特別的情緒,作者的鄉(xiāng)愁和對生活的哀嘆喚起了巨大的書寫力量,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筆墨形式。這九首詩為王鐸的自作詩,大部分刊載于~擬山園選集一(臺灣學(xué)生書局出版)中。 ![]() ![]() ![]() ![]() ![]() ![]() ![]() ![]() 西鄘十栽別,地軸忽爭回。霹靂繇人起,熊罷滿眼來。 衛(wèi)書情旦旦,吳橋視梅梅。相見舍千淚,何心酌酒罍。 搴旗空失算,磨墨甚凋顏?;诓粭哦罚N翹望故山。 一旦揚帆去,舊溪未易回。可堪牛首路,辜負鳳林醅。 非愛深卜夜,簫閑似習(xí)園。高郵無遠警,日日且開尊。 同時槐穗結(jié),獨爾晚相親。寂寞無余席、長崎遇此人。 聽歌忘拭淚,善謔學(xué)藏身。莎柵離吾遠,晨昏定作鄰。 (參見《擬山園選集·詩集》第二十一卷一八二零頁) 今日歡娛處,昔年避亂人。平生思好友,非是濫交親。 耘斗山如舊,蘇門虎作鄰。誰知歌舞意、野性可能馴。 境新耳目改,衛(wèi)北悔花源。數(shù)日閑歌調(diào),何人共酒痕。 琉球來貢物,鸚鵡解方言。桂館天通意,無倪想灝元。 又作河南客,菊開不少留。行山非我去,淇水惹人愁。 寇逕黃蒿密,蟬聲白虎秋。吟詩幽更遠,伊郁與誰謀。 年少意無涯,釋玄不一家。何如從服食,高臥豈云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