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54歲的諸葛亮得知死期將至,特地擺下七星陣,想要續(xù)命10年,只可惜被突然闖入的魏延,踢滅了本命燈,眼看已經(jīng)回天乏術(shù)的諸葛亮嘆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違也?!敝徊贿^臨終前的諸葛亮,又心生一計:“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只不過這短短8個字,卻造就了一個千古謎題,同時也讓人不得不驚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那這其中究竟有何奧秘呢,看完你就明白諸葛亮的大智慧了。 這一身都相當(dāng)具有傳奇色彩的諸葛亮,在普通百姓心中,一直都是料事如神,神機妙算,如同天神下凡一般的存在。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是諸葛亮人生的最后一年。 當(dāng)年劉備白帝城托孤,甚至允許諸葛亮自立為王,但是一直以來,都具有良好職業(yè)操守的諸葛亮,為了整個蜀國的大業(yè),兢兢業(yè)業(yè),日夜操勞,一人肩負起整個蜀漢的安危重任,凡事也都親力親為,生怕疏忽一個細節(jié)。 但古人有云:“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終究敗在了天命難違之上。 北伐大業(yè),一直是諸葛亮心中的一塊心病,所以知道自己時間已經(jīng)不多的諸葛亮,決定在臨終之前,替蜀漢后主劉禪,掃清最大的障礙。 為了能夠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諸葛亮也一直將北伐視為最重要的戰(zhàn)略方針。 建興十二年春天,諸葛亮開始了第5次北伐,由他親自帶領(lǐng)10萬大軍,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營駐寨。 作為曾經(jīng)的老對手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如此興師動眾,也預(yù)感到即將有大事發(fā)生,只不過他也是老江湖了, 不緊不慢調(diào)兵遣將,也在五丈原附近安營扎寨,修建防御工事,只不過在沒有搞清楚諸葛亮的最終目的之前,他安排手下靜觀其變。 不到迫不得已,不與蜀軍作戰(zhàn)。 老對手司馬懿老謀深算其實這一步是正確的,當(dāng)時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本就十分困難,靠時間來慢慢拖垮蜀軍,便可以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本來想速戰(zhàn)速決的諸葛亮,看出了司馬懿想要打持久戰(zhàn)的意圖,既然你想要打持久戰(zhàn),那我就隨時奉陪,于是干脆在渭水旁邊種起了地,就看誰能耗得過誰。 而且諸葛亮也有一個小心機,畢竟當(dāng)時的曹魏實力不容小覷,所以他提前與孫權(quán)約定,5月份由孫權(quán)帶領(lǐng)10萬吳軍,一起攻擊曹魏。 只不過眼看久攻不下的孫權(quán),就提前帶兵撤回江東了,曹魏的壓力單方面給到了蜀軍這邊。 眼看著戰(zhàn)況逐漸焦灼起來,諸葛亮越來越著急了。 因為他早就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如果繼續(xù)拖延下去,蜀漢的安危都有可能出現(xiàn)問題。 多年來,一直為蜀漢大業(yè)殫精竭慮的諸葛亮,早就料到了自己會有這一天,只不過由于操勞過度,積勞成疾的他,沒想到這一天來的這么快。 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一天未成,諸葛亮就一日不安。 不知不覺間,諸葛亮已經(jīng)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了三個多月了。 再這樣耗下去確實也不是辦法,所以為了逼迫司馬懿迎戰(zhàn),諸葛亮不僅痛罵司馬懿,還讓使者送去紅裝,也就是古代女性的衣服,去羞辱司馬懿,說他唯唯諾諾,像個女人一樣,真正的男子漢就應(yīng)該出來決一死戰(zhàn)。 只不過司馬懿并沒有上當(dāng),反而見招拆招,而且通過使者得知,諸葛亮每天的飯量還不到一斤,由此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更堅定了他要 耗死諸葛亮的想法。 本來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100種掐死司馬懿的辦法,可司馬懿硬是不出兵,以至于讓諸葛亮再高超的計謀,也無處施展,此刻的諸葛亮內(nèi)心就猶如上萬只螞蟻在爬。 諸葛亮病重用七星燈續(xù)命如果繼續(xù)耗下去,蜀軍還可以堅持,但是對于諸葛亮自己而言,他早就料到自己時日無多了,如果自己提前離開人世,那么群龍無首的蜀軍潰敗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為了能夠讓自己續(xù)命,諸葛亮命令大將姜維守護自己,自己則用傳說中的七星燈,向天再借10年,來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 傳說中的7星燈續(xù)命大法,就是在內(nèi)圈放置7盞明燈,與北斗七星一一對應(yīng),外圈擺上七7 49盞小燈,長明七天七夜,7天過后如果燈沒有熄滅,那么續(xù)命就算是成功了。 今天已經(jīng)是七星燈續(xù)命陣法開始之后的第6天了,被病痛折磨許久的諸葛亮,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強撐著身體,也就是為了努力能夠挺過這一天。 結(jié)果屋漏偏逢連陰雨,大將魏延慌慌張張跑進來稟告,司馬懿出兵了,然而他并沒有注意到地上擺放的明燈,直接把諸葛亮的本命燈給踩滅了。 看到這一幕的諸葛亮,只能無奈地嘆息:“吾命休矣,天命難違?!?/p> 守候在帳外的姜維,也被突然闖進來的魏延嚇了一跳,看到地上被踩滅的明燈,拔劍就要宰了魏延,知道這一切已經(jīng)于事無補的諸葛亮,攔下了姜維,趕忙擺手示意他:“這不過是天意罷了,確實不關(guān)他的事?!?/p>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盡管當(dāng)時的七星燈陣法失敗了,沒有給諸葛亮成功續(xù)命,但是,即便諸葛亮闔然長逝了,司馬懿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并沒有對蜀漢出動一兵一卒,也就相當(dāng)于諸葛亮即便是在死后,其實還是為整個蜀漢強行續(xù)命了的。 續(xù)命失敗留下8字遺言最令人拍手稱奇的是,諸葛亮臨終遺言:“棺材南抬,繩斷便葬”!也讓他徹底活在了人們心中,讓世人不得不稱贊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也變相說明了諸葛亮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而且這遠比那短短的十年壽命更為重要。 當(dāng)時在諸葛亮緊急病逝之后,諸葛亮臨終前告訴姜維:秘不發(fā)喪。 其實一方面是為了穩(wěn)定軍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能夠安全撤軍。 畢竟軍心渙散引起的后遺癥,遠比諸葛亮死亡帶來的損失更要慘重。 其實當(dāng)時司馬懿之所以出兵,只不過是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先鋒小隊,一探蜀軍的虛實,知道諸葛亮命不久矣的司馬懿,也是想在諸葛亮死后再動手。 只不過諸葛亮的深謀遠慮,略勝一籌,得知諸葛亮采用七星燈續(xù)命的時候,司馬懿也沒有敢輕舉妄動,而且諸葛亮死后秘不發(fā)喪,沒有多少人知道諸葛亮的死訊。 其實蜀軍內(nèi)部一切正常,而且為了瞞天過海,諸葛亮依舊氣定神閑地坐在車內(nèi),司馬懿壓根不知道車內(nèi)坐著的,只不過是諸葛亮的遺體而已。 等到蜀軍安全撤軍之后,蜀后主劉禪才得知諸葛亮病逝的消息,痛哭流涕的劉禪,仿佛也知道了自己將來的命運,畢竟諸葛亮的死對他而言意味著什么?他這個時候不能不明白了。 所以他更關(guān)心諸葛亮在臨終前交代的后事。 于是姜維就把那8個字告訴了劉禪。 面對諸葛亮這個唯一的要求,劉禪那也是盡可能滿足。 專門找了4個壯漢,用拳頭粗的繩子綁著棺材,按照諸葛亮的遺囑,一直向南抬去。 當(dāng)時這4個壯漢,為了能夠盡快回去領(lǐng)賞錢,僅僅過了幾天就堅持不住了,但是眼看繩子遠沒有要斷的意思,幾個人就一合計,磨斷了繩索。 著急忙慌回去領(lǐng)了賞錢,就打算回家好好犒勞自己一番。 只可這幾個人前腳剛領(lǐng)了賞錢,后腳就被姜維發(fā)現(xiàn)了異常,看到繩索并非正常磨損斷裂,于是就找到這4個大漢前來興師問罪,結(jié)果確實如他所料。 諸葛亮神機妙算造就千古謎題眼看已經(jīng)瞞不下去了,在酷刑面前,4個人如實招供,本就對諸葛亮的死悲痛不已,卻還遇上這種事情,相當(dāng)生氣的劉禪就下令處死了這4個人。 這一口惡氣算是出了,但是劉善此時才突然明白一個嚴重的問題,由于處理得太過于干凈利落,卻忘了問他們究竟將諸葛丞相葬在了哪里? 盡管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但是卻正是諸葛亮想要的結(jié)果。 因為諸葛亮明白,正常人想要把抬棺材的繩索磨斷,累死也很難做到,所以那幾個人一定會用特殊手段弄斷繩索,本就因錯怪諸葛亮有逆反之心的劉禪,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虧欠之意,也一定會把這件事辦得漂漂亮亮的,所以當(dāng)時就處理了那幾個說謊的人。 以至于后人想要祭拜諸葛亮,都沒有辦法。 同時只要諸葛亮的墓葬一日不被發(fā)現(xiàn),在當(dāng)時就有一日可以保佑蜀漢的安危。 盡管在正史資料中,關(guān)于諸葛亮的后事,也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通過相關(guān)的野史演義資料,也確實留下了諸葛亮許多神乎其神的傳說故事。 關(guān)鍵一點在于,現(xiàn)如今發(fā)現(xiàn)的所有諸葛亮墓葬,都是衣冠冢,真正的諸葛亮葬在哪里,確實沒有人知道。 這又何嘗不是諸葛亮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與此同時,這又何嘗不是對蜀漢的一種保護呢? **** 擁有天才大腦的諸葛亮一生都極具傳奇色彩。而最神秘的,便是他在臨終前放了最后一個大招,以至于他真正的墓地至今依舊成謎。 向天再借十年壽,諸葛亮夢碎五丈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倒了。 多年來,他一直為了蜀國的大業(yè)殫精竭慮。然而身體不是機器,諸葛亮思慮過多,最終積勞成疾。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也早就算到自己會有命中這一劫。但是,面對眼前的時局,諸葛亮并不想死。 準確地說,大局未定,他還不能死。 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了,他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已經(jīng)對峙了一百多天。 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諸葛亮多次想要搶占北原,都未能成功。 本來這次是想激司馬懿出戰(zhàn),但他卻見招拆招,無論諸葛亮送美女。還是各種激怒式的痛罵,司馬懿全部收下,就是不出招。 五丈原無異于司馬懿的“地盤”,對他來說,兩軍對峙個一年半載,也是無所謂的事。但諸葛亮這邊的蜀軍可是耗不起的,這種長期駐扎,對軍糧、士氣等各方面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zhàn)。 一向心中有泰山的諸葛亮也陷入了極度焦慮。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fēng)。對蜀漢政權(quán)事無巨細的諸葛亮,病倒在了軍營之中。 眼看著自己即將油盡燈枯,為了扭轉(zhuǎn)局勢,諸葛亮決定用七天的時間,擺下“七星陣”法,向上天再“借”十年壽命。 “七星陣”這道法術(shù),主要就是用七天的時間,守住點亮的七盞油燈。七天過后,若七盞油燈還亮著,那么便成功了。 在大帳外為師傅守候的姜維度過了提心吊膽的六天,眼看著勝利在望,只剩下最后一天。姜維心中既興奮又緊張,他自言自語地給自己打氣:“再堅持一天,只要過了明天,師傅就可以續(xù)命10年,我們就能贏了!” 奈何天不遂人愿,眼瞧著第七日的前夕,司馬懿忽然發(fā)兵進攻。 軍情緊急,大將魏延一陣風(fēng)似地沖進了諸葛亮的營帳,在外守衛(wèi)的姜維攔都攔不住,魏延大力掀開營帳,身后挾帶的風(fēng)“呼呼”一聲撲滅了七盞油燈! 諸葛亮見到眼前的情景,也猜到了情況不妙。他硬抗了六天的身體在這一刻也徹底疲軟放松了下來,嘆息道:“吾命休矣,天意不可違也!” 六天的心血付之東流,一旁的姜維氣得渾身發(fā)抖,當(dāng)場拔劍要砍魏延。諸葛亮抬起手,搖頭制止:“不關(guān)魏延的事,實乃天意也。” 次日,也就是法陣的第七日,諸葛亮溘然長逝,享年54歲。 姜維遵照諸葛亮的遺囑,秘不發(fā)喪。他們強忍悲痛,裝作什么事都沒發(fā)生的樣子,緩緩?fù)塑姟?/p> 司馬懿軍隊本來是士氣高漲準備一路追擊,結(jié)果見到蜀漢軍帥旗飄揚,看到諸葛亮還是羽扇綸巾、氣定神閑地坐在車內(nèi),司馬懿隊伍反而停下了追擊的腳步,轉(zhuǎn)而策馬收兵返回。 這便是“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故事,有點兒類似于諸葛亮當(dāng)年的“空城計”。畢竟,司馬懿也不能肯定,諸葛亮這回又是唱得哪一出。 遺囑背后的心愿:棺材南抬,繩斷便葬。大軍平安返回后,后主劉禪痛哭流涕地前來相迎。 姜維跪拜劉禪,隨后把丞相臨終前寫給劉禪的一封信交給了他。 根據(jù)諸葛亮臨終托付,他希望自己死后被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zāi)埂Uf是墳?zāi)?,其實只需要挖一個洞,能放進棺木即可。棺木中一切從簡,除了入殮穿著的衣物,不需要任何殉葬器物。 至于所葬何處,諸葛亮在書信的最后向劉禪囑托:“派四個壯漢,用拳頭粗的繩子抬棺材往南走,繩斷時把棺材葬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我的陵墓?!?/p> 像諸葛亮這種大功臣大丞相,死后修建陵墓廟宇都是值得的。然而他這遺囑上將所葬之地形容得如此草率,讓人匪夷所思。 不過這倒符合諸葛亮的風(fēng)格,生前讓人猜不透,死后依舊讓人看不懂。 劉禪雖然疑惑,但他了解自己的相父,這么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于是他便老實遵照諸葛亮的囑托,按他的心愿來行事。 多番面試后,劉禪選定了四位壯漢,對他們說:“你四人抬著棺材,在漢中定軍山一直朝南走,繩斷埋葬棺材,回來必有重賞?!?/p> 四位壯漢一聽,來了精神,抬起棺材就“吭哧吭哧”上路了。 指定了方向,卻沒有目的地,四個壯漢前面幾天倒是腿腳有勁,時間一天天地過去,漸漸地便手腳無力、心浮氣躁了起來。 又過了幾天,捆綁棺木的粗壯繩子依舊沒有要斷裂的意思。四壯漢實在是堅持不住了,心中都不約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 終于有人第一個開腔了:“咱們都走了七八天了,估計等咱哥幾個累死了,這繩子也是斷不了,不如咱們將這繩子割斷,回去領(lǐng)賞錢去吧。” 其他三人一聽,紛紛表示雙手贊同,這事情天知地知,只要四人守口如瓶,這事就沒有后顧之憂了。 心動不如行動,四個壯漢很快就用石頭磨斷了繩子,就地將挖坑,將諸葛亮的棺材埋了。 埋了棺材的四人,樂顛顛地拿著割斷的繩子,回去向劉禪討賞錢。 劉禪看到繩索已斷,也沒有過多懷疑,便賞了錢財,將這四大壯漢打發(fā)走了。 四人前腳剛走,后邊兒姜維就進來向劉禪匯報軍情。 姜維看到交回來的斷繩,一眼就看出了破綻。 一般情況下,如果繩索是自然斷裂的,那么斷口肯定會有很重的磨損痕跡,不會像人為割開的那般整齊。 而壯漢們交上來的繩子,很明顯沒有過多磨損的痕跡。 他立即向劉嬋分析情況,劉禪聽罷,覺得有理,便趕緊派人捉回剛才那四位壯漢前來審問。 在劉禪的大刑伺候下,四人承認了造假欺君的事實。 怒發(fā)沖冠的劉禪一氣之下就將四人殺了頭。 發(fā)泄怒氣一時爽,待回過神來,劉禪便懊惱不已。 因為他忘了問最重要的事情,諸葛亮究竟葬在哪里了? 看著倒在地上的四個壯漢,再也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了。真相只有老天知道了。 有人說,這是諸葛亮最后的一個計謀,利用的,便是壯漢的偷懶之心。 其實,這也并非是利用。諸葛先生看透的,是人性的本質(zhì)。 在沒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抬著沉重的棺材步履不停,確實是個非常艱難的任務(wù)。 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自然會猜到這四位抬棺者會半途放棄。 另一方面,他太了解劉禪阿斗,阿斗是個不動腦筋的人,他在盛怒之下斬殺四人,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此一來,諸葛亮埋葬何處便成為了老天替他保守的秘密。 也許臥龍先生還是想和當(dāng)年一樣,身在茅廬,不問世事。死后也只想臥在漢中定軍山下,不想被人攪了清夢吧。 從此之后,諸葛亮埋葬何處,變成了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定軍山如此之大,山上郁郁蔥蔥。諸葛亮又力求低調(diào),既不立碑,也不栽樹。他完全與大山融為一體了。 讀到這里,這個神奇又精彩的故事便講完了。這段故事來源于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和諸葛亮其他神通廣大的謀略一樣,這個故事同樣彰顯著孔明先生的智慧和作風(fēng)。 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這些故事的精彩傳神也不失為一種藝術(shù)的加工手法。 在正史中,諸葛亮確實在遺囑中表示自己要一切從簡的薄葬心愿,也指定了埋葬地點為定軍山。但是卻并沒有要求讓人“棺材南抬,繩斷便葬”。 從商朝開始,古人便講究“事死如事生”。通俗解釋為,人死了要像曾經(jīng)活著的時候一樣來安排入葬。這就衍生出了殉葬的儀式感,所有生前喜愛的東西,在死后都要隨著棺材帶到地下。 后來殉葬儀式越演越烈,大量的錢財寶物都統(tǒng)統(tǒng)放進了逝者墓室,更有甚者,用活人殉葬也是大有人在。 而三國時期,這股強盛的厚葬風(fēng)氣卻突然來了個急剎車。 不僅是諸葛亮,后來的司馬懿、曹操等風(fēng)云人物,他們的葬禮沒有大辦特辦,一個個都十分低調(diào)地推崇薄葬,還對所葬之地做足了保密措施。 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 在三國時期,盜墓行為非常猖獗。就連董卓、孫權(quán)都樂在其中。曹操更是將盜墓行為玩成了一站式集成模式,設(shè)立了專門的摸金校尉、發(fā)丘中郎將這些職務(wù)。 非常諷刺的是,曹操本人也無法保證他死后不被別人盜墓,于是他費盡心思造了足足72座疑冢,就是為了掩護自己的真實墓所。 這也難怪諸葛亮只愿長眠深山無人知了! 不過,臧克家說得好: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 諸葛亮就如同史書上的一盞孔明燈,永遠點亮在后世人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