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有各地的地方語言?!坝惺陆泄瑹o事臉朝東”之中的“公公”就是一種地方語言,也是理解這句俗語的關鍵詞。 1、“公公”在俗語中是指何人?公公之稱呼,我國民間有對不同人的稱謂。在民間比較普遍的是,兒媳婦對自己丈夫的父親稱謂,自己丈夫的母親稱婆婆。 有的地方,公公則稱是外孫對外公口頭稱謂,稱外婆為婆婆。 湖北、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區(qū)域內的一些地方(不是全部),公公是對祖父的稱呼,對祖母則稱為阿婆、婆、婆婆。 這些地方稱曾祖父曾祖母為太公公、太婆婆,簡稱太公太婆,也有的地方稱老公公、老阿婆。 當然,公公這一稱呼,在古代也是對太監(jiān)的稱謂,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這句俗語,主要流傳在一些對祖父稱“公公”地區(qū)。因此,“公公”在這句俗語中指的就是“爺爺”。 2、有事叫公公過去,我國民間傳統家庭,由于受封建禮思想的影響,父子之間的關系不一定很融洽,也未必顯得很親密。 過去把父親尊稱為“嚴父”。由于過去社會要求父親對兒子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勤教嚴管,大多數的父親在兒子面前,不茍言笑,總是擺出一副古板的表情。 而爺爺與孫子是隔代親,很少承擔直接教育孫子的責任。即使孫子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爺爺訓斥的也是自己的兒子,責怪兒子教子無方。 因此,爺爺寵溺孫子在過去社會是一種普遍現象。父親與兒子之間有時因為有不同意見,可能會吵嘴,關系也就不是很融洽。 爺爺對孫子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很少發(fā)生正面沖突,他們的關系也就親密多了。因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總是抱怨孩子是被爺爺奶奶給寵壞的。 這是對一個家庭而言的,在村莊、和社會也同樣如此,老人對孫子輩的人一般都有一種愛護之心。對那些孫子輩且嘴巴很甜的人更是如此。 比如,我所經歷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當時物資匱乏,小孩子沒有什么零食可吃,可吃的就是村子里成熟的枇杷、梨子、橙子等。 可是,當這些水果成熟的時候,果樹下或者果樹周邊,總有一位老人搬來小板凳或椅子,坐在那里看守。 小伙伴們想偷偷地摘果實是不可能的,只能靠嘴巴甜一些,圍著老人不停地叫爺爺、奶奶,時間一久,老人經不起小孩子的軟磨硬纏,就采摘一些果實給小伙伴們。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樣,嘴巴甜的孩子總是能占便宜。 因此,“有事叫公公”的意思是說,有求別人的時候,要放下身段,態(tài)度要好一些,嘴巴要甜一些,如此就容易達到目的。 3、無事臉朝東“無事臉朝東”這句話也可說是“無事臉朝西”、“無事臉朝天”。民間為了俗語能夠朗朗上口,往往讓前后兩句押韻,因此就也用“無事臉朝東”。 那么“臉朝東”是什么意思呢? 實際上,臉朝東也好,臉朝西、朝天也罷,早晨太陽從東邊出來,正午在頭頂上,下午從西邊落下。臉朝東,也就是臉朝太陽升起的地方,太陽照射到臉上,眼睛睜不開,什么也看不到,更不用說看到對面走過來的人。 因此,“無事臉朝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種形容的說法,指不要求別人辦事的時候,眼光很高,旁若無人。也就是平時看不起任何人,目空一切,好像萬事不求人的樣子。 4、這句俗語的意思“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這句話,在民間通常用來描畫那種現實生活中非常勢利的人。求別人的時候“裝孫子”,不求別人的時候“裝大爺”。 “裝孫子”,在我國民間,人們非常熟悉這句話。 裝孫子,通常指奉承別人時的嘴臉,一般情況下,指那些有事求人家辦事時,裝可憐相,以一副卑躬屈膝、唯唯諾諾,像孫子一樣的“乖模樣”展示在所求之人的面前。 這種人求人時的表情,讓人厭惡,說出的話語也厭惡。 “有事叫公公”與“裝孫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將現實生活中那些勢利小人的嘴臉,活靈活現地描畫出來。 “裝大爺”,形容傲慢任性、高高在上、派頭十足的人。 大爺的稱謂有三種說法,一是爺爺輩兄弟中排老大的兄長,二是父親兄弟中排老大的兄長,三是湖南中部一些地區(qū)比姑姑中比父親的大,所嫁的姑爺。 不管大爺屬于哪種稱呼,“裝大爺”都是充當別人的長輩,覺得自己要高人一等,與人見面時,不主動與人打招呼,就是別人主動上來打招呼,也愛理不理。 總而言之,“有事叫公公,無事臉朝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事求人家的時候,把要求的人當公公(爺爺),而自己卻低眉順眼裝孫子。而平進沒事求人家的時候,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