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fā)《基礎教育課程》2017年10月 小學數學教學中靈活運用教具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zhèn)民族中心小學 張應 蓮 郵編:444324 摘要:教具在數學教學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教具可以把具體的感知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有助于他們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關鍵詞:數學教學 教具 作用 形象思維能力 教育界的人士通常把教師、教材、教具統(tǒng)稱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條件”,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過程中的核心和基礎。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教具可節(jié)省時間與精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梢哉f,教具在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小學數學靈活運用教具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直觀性。 直觀性原則是一個重要的教學原則,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包括實物、模型、圖表等,讓學生感知事物,感知事物的空間形式及其數量關系,使他們對學習的對象獲得鮮明的印象,為形成科學的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直觀性原則是根據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提出來的。一方面,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是以他們的感性知識和經驗為基礎;另一方面,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具體的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他們的知識和經驗相對貧乏,抽象思維不夠發(fā)達。當教師講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時,在可能和必要的情況下,恰當地使用教具,通過直觀教學,從感知開始,使學生獲得鮮明生動的觀念,促使學生把具體的感知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有助于他們掌握抽象的概念和發(fā)展抽象思維能力。 小學生對自然界充滿了神奇的遐想,對知識充滿了渴望,但由于年齡尚小,學習意志不堅強,自制力缺乏,學習興趣易轉移,在課堂上注意力易分散。利用教具的直觀演示,可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點燃其求知欲望的火花,促其動手、動腦,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上《認識圖形課》時,我開始給學生教授什么是長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圓,什么是三角形。學生能說出自己見到的各類圖形,但有一部分學生在說的時候心不在焉。我把磁性教具分類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把講桌上的教具分類貼在黑板上,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都愿意上黑板分類貼圖形。上黑板的同學在貼的過程中其他同學都在認真看有沒有貼錯,都想上去把貼錯的圖形改正過來。最后老師說什么圖形,大家舉什么圖形,看誰舉得又對又快,并同時注意觀察你的同桌舉錯了沒有。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都積極舉圖形,再舉的同時并說出了自己的同桌舉對了沒有。學生學習興趣很好地調動起來,促進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接著我再讓學生觀察圖形,學生輕而易舉就能發(fā)現各種圖形的特點。教學目的能輕松實現,教具的直觀作用功不可沒。 二、小學數學靈活運用教具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數學教育的實踐證明,直觀形象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一般比較穩(wěn)定,記憶比較牢固,同時直觀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又可引出數學結論,在抽象的數學結論和學生的認知結構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學生通過直觀形象易于理解和記憶抽象的數學結論。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不 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重視數學概念的學習,因為它是數學發(fā)展的結晶。正確理解運用數學概念,是數學學好的前提和基礎。 怎樣能讓學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數學概念呢?理論來源于實踐。教具的使用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新知。例如:在教學圖形的性質時,僅憑老師口頭敘述,學生很難形成牢固的數學概念。若經老師直觀演示,圖形性質便很容易理解和形成,印象會更加深刻。在教授《長方體的體積》時,通過教師擺長方體,先擺兩個長方體,它們的寬和高一樣,長不一樣。學生發(fā)現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不一樣;教師在擺兩個長方體,它們的長和高一樣,寬不一樣;學生發(fā)現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不一樣;教師在擺兩個長方體它們的長和寬一樣,高不一樣;學生發(fā)現兩個長方體的體積不一樣。讓學生觀察它們體積不一樣的原因,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長方體的體積和長方體的長、寬、高有關系。然后學生把12個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擺成長方體,學生發(fā)現不管怎樣擺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沒變。通過前面的觀察長方體的體積和長方體的長、寬、高有關系,大部分學生就會發(fā)現長方體的體積是長、寬、高的乘積。最后就得出結論長方體的體積是長×寬×高。 比如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可以取三根長度適當的紙條或木條,用釘子把它們釘成一個三角形,讓學生向兩邊拉一拉,沒有變形就說明三角形具有特有的穩(wěn)定性。如果把四根木條的端點用釘子固定起來,構成一個四邊形,學生向兩邊一拉,它的形狀就容易改變。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自制教具,上課時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學生很快發(fā)現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老師的直觀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很容易理解和記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特征,而且印象深刻。 三、小學數學靈活運用教具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教具很容易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傳遞給大腦。他們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分析,再用理性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所以,用教具教學最大特點就是直觀、生動,便于學生觀察。在上《長方體的認識》時,長方體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時,用紅、黃、藍三種顏色將長方體框架的長、寬、高分別涂出來,學生很容易就知道長方體有12條棱,長、寬、高可以分成3類,每類4根。學生在計算長方體棱長和時,就知道長方體棱長和=(長+寬+高)×4。學生自己總結出了計算方法。很容易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分析,再用理性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小學數學靈活運用教具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近年來,美國學者對大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的兩個半球有明顯的分工,左半球的功能主要從事邏輯思維,而右半球主要從事形象思維,并指出,右半球善于提出問題,并從不同角度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些生理機能的發(fā)現說明,使用各種模型、圖片不僅是數學教學上的需要,而且也是數學教育全面發(fā)揮大腦功能,特別是充分調動右半腦理解新鮮事物和復雜事物的功能的需要,是深入發(fā)掘學生智力的需要,它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盡可能地利用周圍的現實空間和各種教具,啟動學生的兩半腦協(xié)同動作。忽視模型、圖片等教具的教學,就使大腦功能至少降低一半,像一個正常人被捆住了一只手臂一樣。 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發(fā)展的自由天地,動手操作是新課程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臻g觀念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更離不開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其實質是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活動,促進知識內化的過程,通過操作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強化空間觀念。實驗研究表明,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分析器官共同活動,空間觀念就能宜于形成和鞏固。 五、小學數學靈活運用教具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和學具,對于學生的學習的輔助作用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幾何方面知識的教學,更是如此。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只有讓學生親自擺一擺、拼一拼、說一說、畫一畫,才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逐步形成。學生親手操作的效果是空洞的說教遠遠不能達到的。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的知覺活動。進行空間與圖形教學,對實物和模型進行認真、有序的觀察是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關鍵。如在認識長方體時,先須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觀察粉筆盒、方磚等實物,然后呈現長方體教具模型,最后再觀察長方體圖形, “實物表象—模型表象—圖形表象”逐級提升,以豐富的表象作為建立空間觀念的堅實載體。在對長方體進行觀察時,要按照面、棱、頂點的順序讓學生逐一觀察,特別在讓學生認識比較抽象的“棱”時,還可利用拆分教具的方法讓學生直觀地對12條棱分組進行觀察,逐步抽象出長方體棱的特征。再如在進行低段 “觀察物體”單元“觀察講臺”教學時,在觀察講臺的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圖中人物位置從不同的位置進行實地觀察體驗,最后得出“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一結論,并能正確辨認從上面、正面、側面看到的形狀。通過仔細的觀察,使學生順利掌握規(guī)律,加深學生的體驗和理解。 讓學生在實際觀察中,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得到相關表象,建立空間觀念,經歷從對實物模型的直觀觀察到對圖形的直觀觀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總之,教具是自然美的客觀反映,是科學美的核心。教具是真與美的統(tǒng)一體,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使用好教具。 |
|
來自: 昵稱15221501 > 《中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