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不僅是“管理學(xué)圣經(jīng)”,更是教人如何遵循天道的書。那么,它對如今的我們,還有哪些啟發(fā)意義呢? 小編整理了《道德經(jīng)》中做人的十二條法則,大家看對不對? 1我有三寶 《道德經(jīng)》第67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xì)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意思是說:天下人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么“道”也就顯得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zhí)守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節(jié)儉;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節(jié)儉,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F(xiàn)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節(jié)儉而追求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jié)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zhàn),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wèi)就能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2為而不爭 《道德經(jīng)》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江海之所以能吸引百川河流,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成為百谷之王。因此,圣人要領(lǐng)導(dǎo)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雖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負(fù)擔(dān)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經(jīng)》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意思是說:局面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xiàn)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xì)微時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以前就處理妥當(dāng);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zhǔn)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xì)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yuǎn)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有所作為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zhí)著將會遭受損害。因此圣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所以當(dāng)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因此,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得之貨,學(xué)習(xí)別人所不學(xué)習(xí)的,補救眾人經(jīng)常犯的錯,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預(yù)。 4福禍相依 《道德經(jīng)》第58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意思是說: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zāi)禍啊,福氣依傍在它的里面;福氣啊,災(zāi)禍藏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zāi)禍還是福呢?它們并沒有確定的標(biāo)準(zhǔn)。正忽然轉(zhuǎn)變?yōu)樾暗?,善忽然轉(zhuǎn)變?yōu)閻旱模藗兊拿曰?,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p> 5知者不言 《道德經(jīng)》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意思是說: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人。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guān)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dá)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jīng)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6圣人無心 《道德經(jīng)》第49章: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思是說:圣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心。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向善。對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念,使天下人的心思?xì)w于渾樸。百姓都專注于自己的耳目聰明(指耍心機),有道的人則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純樸的狀態(tài)。 7身命孰親 《道德經(jīng)》第44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是說: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8大成若缺 《道德經(jīng)》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意思是說:最完滿的東西,往往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yuǎn)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像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像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像不善言辭。清靜克服躁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tǒng)治天下。 9自知者明 《道德經(jīng)》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說:能了解、認(rèn)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rèn)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失掉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指他的理念和影響仍在),才算真正的長壽。 10功成身退 《道德經(jīng)》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意思是說:執(zhí)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住;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太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道理。 11功成不有 《道德經(jīng)》第34章: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蝗f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說:大道廣泛流行,左右上下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而不推辭,完成了功業(yè),辦妥了事業(yè),而不占有名譽。它養(yǎng)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他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12致虛靜篤 《道德經(jīng)》第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意思是說: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dá)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并堅守不變。萬物都一起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fù)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fù)歸于生命。復(fù)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rèn)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rèn)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舉妄動,往往會出亂子和災(zāi)兇。認(rèn)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遇到危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