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千多年前,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理想國》對話集中,通過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描述了一個洞穴的故事。 柏拉圖描繪了一個洞穴式的山洞,一些囚徒住在洞中,渾身上下都被捆綁著,只能向墻壁上看去。 在他們的后上方,燃燒著火炬,囚徒面前的墻壁上,在火炬和囚徒中間有一條路,和一堵墻。 墻后,是一個人,拿著各色人偶,擺出不同的動作和形狀。 不明所以的囚徒,以為這就是世界呈現(xiàn)的真實面目,他們沉浸于影像的畫面,篤定而快樂,誰也沒質疑過其他形式的存在。 這時,有一個囚徒開始陷入沉思,掙脫了束縛。 想跑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于是,他冒險離開人群,發(fā)現(xiàn)火炬背后的秘密,原來是一場表演。 當然,在這之中也打破了禁錮,他成為了特立獨行,不合群的那一類人。 佛說,一切皆是幻象,真假都是表面,關鍵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到任何一個層次。 想來與柏拉圖的洞穴故事有相通之處。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知識學到最終的深度,也無法抵達智慧之心的高度。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播放各色輿論,聲音,呼喚,等等誘惑。 若是毫無分辨,沒有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稍有不慎就被束縛其中。 在某種程度上,你我,皆是在柏拉圖所描繪的。 困于洞穴的人,曾困于某種定義的人,困于某些觀念的人,亦在苦海之中漂泊,需要自我解脫,到達彼岸。 唯有看透了事情的真相,跳出洞穴,在洞穴之外看這個世界。 如同《雪國列車》里的男人,經(jīng)過不斷向前車廂的勇敢直前,經(jīng)過重重困厄,才發(fā)現(xiàn)終極的真相,列車之外早已可以生存。 有本書名烏合之眾,被人經(jīng)常提及,其中有段話這樣說: 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 夸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因此,當我們開始覺醒,不再被煽動,只是靜靜的聽著,不做任何判斷,就已然是智者的第一步了。 任一切隨風而逝,風吹過后總會帶走輕飄飄的東西,留下的必然是可以經(jīng)過時間和歷史所考驗的事實。 你可以永遠去讀莎士比亞,曾經(jīng)有人對我說。 后來,我?guī)е鴳岩珊吞剿魅チ私鈱ξ叶允切碌氖挛铮荒敲捶e極的肯定,也不立刻否定,而是觀察。 開始慢慢了解為什么,的確,經(jīng)典就是經(jīng)典,那個人說的有一定道理。 人世間的道理永遠沒有變過,日光之下,并無新事,也就意味著有些智慧,不過是千百年的重復。 而我們,只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前行,一生能有一點點那么意外心得,就是靈魂偶然探出洞穴,窺視世界的微小努力。 把什么當做拓展世界的工具呢? 有些人靠旅行,有些人靠禪悟,有些人靠讀書,有些人靠活著。 別人說的話,我們是一股腦相信,還是選擇經(jīng)過一定判斷呢? 那些是真的,那些是假的?有沒有透過想象看到本質,也注定了人之一生,在一個領域的差距。 別讓自己停下,保持對什么的好奇心,就一點點靠近真相。 人越長大,價值觀就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一旦固化就再難接受新鮮的事物,心中的洞穴也再難打開了。 于是,就真的以為這是命運的安排,隨波逐流。 不必讓結婚、生子,工作,交集,成為價值觀下的固定產(chǎn)物,而是你的心愿意,喜歡再去完成。 三十歲怎可死去,生命還有無數(shù)種可能,只要保持心的敞開與彈性,就永遠不會老。 也不會在狹小的空間里,被身邊人的價值觀影響決定了自由。 我們在人群中,但心可以是獨立的,不必逃離人山人海,因為到哪里,你都只是活在自我的認知里。 當某天,我們從洞穴外走出,再走回的時候,能像六祖在獵人隊吃了十五年鍋邊素一樣自如。 柏拉圖的洞穴也必將倒塌,因為靈魂的覺醒,會自愿拓展更多邊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