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jīng),他以為跟隨唐僧取經(jīng),是可以出于自愿的,是因為感恩取經(jīng)人救他于五行山下,心甘情愿地跟著他跋山涉水、降妖除魔的。孫大圣是重情重義的人,雖然他曾經(jīng)在天庭因為“弼馬溫”官職太小而反下天宮,那日他卻也心甘情愿替唐僧牽馬執(zhí)鐙,殷勤護他走路。盡管,他自己對西天并不感興趣。只要他想,一個筋斗便可去成。孰料,唐僧實在冥頑不靈,即便他為了救唐僧的性命打死了剪徑的強盜,唐僧卻絲毫不領(lǐng)情,他說:“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沖撞了你,你也行兇,執(zhí)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瞧瞧,事到臨頭,唐僧不是感謝幸虧有悟空打死那幾個強盜讓自己得以活命,反倒擔(dān)心悟空因為吃官司連累自己。虛弱到了極點,也愚昧到了極點——六賊若不打死,如何能取真經(jīng)?自私到了極致,就算取到了經(jīng),又如何普渡眾生?見唐僧絮絮叨叨個不停,一生不曾受氣的悟空實在忍無可忍——(殊不知,后面要忍的地方還多著哩!)飛身一躍,一個筋斗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他以為,惹不起,他可以躲得起。他以為,他的心屬于自己,他的身也屬于自己。他可以回他的花果山,做他的逍遙大王。誰料靈山早已布下天羅地網(wǎng)等著他?!办`臺無計逃神矢”,他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東海龍王用一幅“圯橋進履”的畫激起了他的好勝心——是啊!不去保唐僧,到底只是個妖仙,如何能修成正果?他終究還是回來了,并且在唐僧的行囊里發(fā)現(xiàn)了寶貝——光艷艷的一領(lǐng)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歡喜得了不得,果然讓唐僧把這帽子給他戴。他那里剛戴上帽子,唐僧這邊就開始發(fā)功念咒,測試觀音給他的緊箍咒是否能夠奏效,念得他頭痛不已。他妄圖用金箍棒撬開緊箍,卻不想如來送給觀音的這玩意兒見肉生根,如何能夠撬得開?當(dāng)初觀音出發(fā)前,如來曾經(jīng)取了三個箍兒,對她說:“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xué)好,跟那取經(jīng)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帶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nbsp;戴上緊箍,悟空的身心不再屬于自己——只屬于唐僧,屬于西天。戴上容易摘下難,為了摘下這個緊箍咒,孫悟空這一路上真是費勁了苦心。他以為前往西天面臨的只有妖魔鬼怪,哪知道,他在取經(jīng)路上最大的敵人,竟然是唐僧。此后,為了測試悟空是否聽話,或者威脅悟空聽話,或者懲罰悟空的不聽話,唐僧每每都要拿出他都殺手锏——緊箍咒。因為只要有唐僧在,他就要面臨荒誕——就要既救得了唐僧,還要放得了賊人;既救得了唐僧,還要放得了妖精。這樣荒謬絕倫的事情,孫大圣他干不出來。這不符合他的性格。因為“三打白骨精”,他受盡緊箍咒之苦,被逐時要求唐僧不再念緊箍咒。唐僧也承諾了不再念緊箍咒來煩他??蛇@個窩囊廢終究離不了自己啊!剛走一步,他就將自己送進了虎穴。為了救出唐僧,他選擇了回去,也就選擇了再次接受緊箍咒。可是,不斷地面對荒謬,不斷地面臨荒誕,他終究無法容忍自己在一個虔誠的窩囊廢面前俯首稱臣。他想,既然佛祖的目的是找個人去取經(jīng)弘法,那么這取經(jīng)人為什么必須是唐僧?這隊友為啥必須是個豬隊友?可他終究還是知道自己無法逃離如來的手掌心,只好親手將叛逆的自己——六耳獼猴活活打死。(見《西游記》第五十八回《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因為打上靈山他才發(fā)現(xiàn),什么都瞞不過如來佛祖。以他的實力,完全無法與如來對抗。故而,五百年的風(fēng)吹雨打不曾殺死的叛逆悟空,在那一瞬不得不死。什么緊箍咒,從此他再也不敢心心念念地拆除。只能將自己當(dāng)成一個工具人,一心一意,以唐僧的需求為需求,以唐僧的理念為理念。這一刻,他才真正地放棄了反抗,主動為自己戴上了緊箍咒。從此,他不再多管閑事,變得麻木不仁,唯師傅之命是從。當(dāng)他們再次遇到強盜時,他只是使法兒把強盜綁在一起,并沒有傷他們性命;當(dāng)他們被官兵誤當(dāng)作強盜,本來可以輕而易舉解決官兵對孫悟空,這次卻沒有出手,任由唐僧被打得“苦痛難禁”,只是跟他說:“他打是要錢哩。常言道好處安身,苦處用錢。如今與他些錢,便罷了?!?/span>因為這個時候的悟空,已經(jīng)看清,唐僧的此番災(zāi)難難以避免,他不該也不應(yīng)出手。他的棱角,早已被如來,也被自己,親手磨平。捱至四更三點,行者見他們都不呻吟,盡皆睡著,他暗想道:“師父該有這一夜牢獄之災(zāi),老孫不開口折辨,不使法力者,蓋為此耳。如今四更將盡,災(zāi)將滿矣,我須去打點打點,天明好出牢門?!?/span>是??!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為難唐僧。唐僧災(zāi)滿才能走出出牢。災(zāi)若未滿,只能束手就縛。不僅如此,在師徒路過凌云渡的時候,面對接引佛祖,他身先士卒,一把將唐僧推入水里,當(dāng)唐僧驚恐地看著上游泱下的一個死尸時,他笑呵呵地說:“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span>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佛祖證明了自己的忠心,也向唐僧表明了:我都是為你好。我做什么你不需要懂??傊?,我的最終目的,肯定是為了送你上西天。因為他知道,想要真正解除頭上的緊箍,除非一起到了西天。果然,當(dāng)他成了斗戰(zhàn)勝佛,再摸頭上的金箍時,發(fā)現(xiàn)哪有什么金箍的影子。(注:本文不涉及任何宗教探討,僅著重于討論《西游記》人物關(guān)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