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土貝母 土貝母是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干燥塊莖。土貝母味苦,性微寒。歸脾、肺經(jīng)。 土貝母的別稱有:豬屎貝、地苦膽、土貝、壘貝、草貝、藤貝母、大貝母。 功效:解毒、散結(jié)、消腫。 主治:可用于治療瘰疬、乳癰、痰核、瘡瘍腫毒及蛇蟲毒等?,F(xiàn)代可用于治療乳腺結(jié)節(jié)、甲狀腺結(jié)節(jié)、肺結(jié)節(jié)。 土貝母價格非常便宜。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土貝母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炎等作用。土貝母是治療腫瘤、癌癥的良藥。 土貝母可以煎汁內(nèi)服,也可以制成丸劑或散劑服用。 用法用量:煎汁內(nèi)服時,每日用量為5~10克?;蛘呷胪枭?。外用:外用時,取適量土貝母研成細(xì)粉后敷于患處,可以治療刀割傷等。 含土貝母的中成藥有以下幾種: 1、乳癖清膠囊:具有理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用于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經(jīng)期乳腺脹痛、乳腺增生等。 2、乳增寧膠囊:具有疏肝散結(jié)、調(diào)理沖任的功效,用于治療氣郁痰凝、沖任失調(diào)引起的乳癖,還可用于治療乳腺增生病。 3、乳癖舒膠囊:具有疏肝解郁、活血解毒、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用于治療肝氣郁結(jié)、毒瘀互阻引起的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參考文獻: ①《本草從新》謂土貝母:“治外科痰毒?!?br>②《百草鏡》:“能散癰毒,化膿行滯,解廣瘡結(jié)毒,除風(fēng)濕,利痰,敷惡瘡斂瘡口。” ③《陜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治淋巴腺結(jié)核,急性乳腺炎初起,癰腫?!?br>文獻選錄: ①《本草從新》:“土貝母治外科痰毒?!?br>②《百草鏡》:“土貝母能散癰毒,化膿行滯,解癰瘡結(jié)毒,除風(fēng)濕,利痰,敷惡瘡斂瘡口?!?br>③《陜西中草藥》:“土貝母清熱解毒消腫。治淋巴腺結(jié)核,急性乳腺炎初起,癰腫。' 選方: ①治乳癰初起:白芷、土貝母等分。為細(xì)末,每服三錢,陳酒熱服,護暖取汗即消。重者再一服。如壯實者,每服五錢。又當(dāng)方:白芷、土貝母、天花粉各三錢,制乳香一錢五分。共炒研末,白酒漿調(diào)搽,再用酒漿調(diào)服三錢。(《綱目拾遺》) ②治乳巖:陽和湯加土貝母五錢煎服。(《綱目拾遺》) ③治乳巖已破:大貝母、核桃桶、金銀花。連翹各三錢。酒、水煎服。(《姚希周經(jīng)驗方》) ④治手發(fā)背:生甘草、炙甘草各五錢,皂刺二錢五分,土炒土貝五錢五分,半夏一錢五分,炮山甲二錢五分,知母二錢五分。加蔥、姜、水、酒煎。(《慈惠小編》) ⑤治疬串不論已破未破皆治:土貝母半斤,牛皮膠四兩(敲碎,牡蠣粉炒成珠,去粉為細(xì)末)。水發(fā)丸,綠豆大,每日早晚,用紫背天葵根三錢,或用海藻、昆布各錢半,煎湯吞丸三錢。 ⑥治疬串:牛皮膠(水熬化)一兩,入土貝母末五錢,攤油紙上貼之。 ⑦治鼠瘡:大鯽魚一尾,皂角內(nèi)獨子,每歲一個,川貝母二錢,土貝母二錢。將皂角子、貝母、入魚肚內(nèi),黃泥包裹,陰陽瓦炭火焙干,存性,研細(xì)末。每服三錢,食后黃酒調(diào)服,忌葷百日。 ⑧治頸淋巴結(jié)核未破者:土貝母三錢,水煎服,同時用土貝母研粉,醋調(diào)外敷。(《陜西中草藥》) ⑨治毒蛇咬:急飲麻油一碗,免毒攻心,再用土貝母四、五錢為末,熱酒沖服,再飲盡醉,安臥少時,藥力到處,水從傷口噴出,侯水盡,將碗內(nèi)貝母渣敷傷口。(《祝穆試效方》) ⑩治刀割斧砍,夾剪、槍、箭傷損:土貝母末默之,止血收口。(《年希堯集驗良方》) 外用時,取適量土貝母研成細(xì)粉后敷于患處,可以治療刀割傷等。
(二)川貝母 川貝母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太白貝母或瓦布貝母的干燥鱗莖。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散結(jié)消癰。 臨床應(yīng)用: 1、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痰中帶血。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肺化痰,又味甘質(zhì)潤而潤肺止咳,尤宜于內(nèi)傷久咳,燥痰、多痰之證。 2、瘰疬,瘡毒,乳癰,肺癰。本品苦微寒,有清熱化痰,散結(jié)消癰之功。
貝母為名貴藥材,堪稱藥中之寶。 (1)川貝母: 川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花貝母、卷葉貝母、羅氏貝母、甘肅貝母、棱砂貝母等貝母的地下鱗莖。因主產(chǎn)于四川而得名,川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入心肺經(jīng),功能潤肺、止咳、化痰,臨床常與沙參、麥冬、天冬、桑葉、菊花等配伍用于熱痰、燥痰、肺虛勞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帶血以及心胸郁結(jié)、肺痿、肺癰等病癥的治療。但屬寒痰、濕痰者則應(yīng)禁用?,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貝母含有川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川貝母堿有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 川貝母植物形態(tài)來源有幾種,分別為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及梭砂貝母。 性味歸經(jīng):川貝母苦、甘,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本品味苦,性微寒,歸肺經(jīng),具有清熱化痰止咳之功,可用于治療痰熱咳喘,咯痰黃稠之證;又兼甘味,故善潤肺止咳,治療肺有燥熱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證,及陰虛燥咳勞嗽等虛證;還有散結(jié)開郁之功,治療痰熱互結(jié)所致的胸悶心煩之證,及瘰疬痰核等病。此外,川貝母與烏賊骨、甘草為散劑,即烏貝散,治療胃潰瘍有效。 使用方法:內(nèi)服:每天3~10g,或者研細(xì)粉沖服。 (2)浙貝母: 浙貝母系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地下鱗莖。因主產(chǎn)于浙江而得名,故簡稱浙貝。因其原產(chǎn)于浙江象山,故又稱為象貝母,簡稱象貝。因其外形較川貝大,故又稱為大貝母,簡稱大貝。浙貝味苦而性寒,入心肺經(jīng),功能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臨床常與元參、煅牡蠣、瓜蔞、、天花粉、連翹、薏苡仁、石韋、魚腥草、鮮蘆根、射干、夏枯草、莪術(shù)等配伍用于痰熱郁肺的咳嗽及癰毒腫痛、瘰疬未潰等病癥的治療;與烏賊骨、煅瓦楞子、地骨皮、白及、黃連、吳茱萸、地榆、蒲公英、竹茹、清半夏等藥配伍可治胃痛、反酸、燒心?,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浙貝母含有浙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浙貝母堿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減少支氣管黏膜分泌、擴大瞳孔、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 (3)土貝母: 土貝母系葫蘆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貝母的塊莖。土貝母性涼而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消癰排膿,臨床常與煅牡蠣、天花粉、薏苡仁、魚腥草、皂角刺、炮山甲、黃連、黃芩、山慈姑、紫花地丁、夏枯草、白花蛇舌草、拳參等配伍,用于乳癰、瘰疬痰核、瘡瘍腫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結(jié)炎、淋巴結(jié)核等病癥的治療。
四種貝母的區(qū)別 (1)川貝母系百合科植物卷葉、烏花、棱砂川貝母的鱗莖。其味苦甘,性微寒。 功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熱燥咳,痰黃咳喘,陰虛勞嗽,咳痰帶血等。 (2)浙貝母 浙貝母系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其味苦,性寒。 功能: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 主治風(fēng)熱、燥熱、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等。 (3)平貝母 平貝母系百合科植物平貝母的干燥鱗莖。其味苦甘,性微寒;歸肺、心經(jīng)。 功能: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適用于肺熱燥咳,干咳少痰,陰虛勞嗽,咳痰帶血。 (4)土貝母 土貝母系葫蘆科植物假貝母的塊莖。其味苦、性涼。 功能:能解毒散結(jié),消除癰腫。 主治乳癰,瘰疬痰核,瘡瘍腫毒及蛇蟲咬傷等,近年用于治療腫瘤。
土貝母和浙貝母功效有區(qū)別: 土貝母是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干燥塊莖,浙貝母是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鱗莖。兩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浙貝母的應(yīng)用范圍更為廣泛。 土貝母和浙貝母都具有解毒、散結(jié)、消腫的功效,都可用于治療乳癰、瘰疬、痰核等。 浙貝母還具有清熱、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療風(fēng)熱咳嗽、肺癰等。
川貝母長于清熱潤肺;浙貝母長于宣肺清熱;平貝母長于清熱化痰;土貝母長于散結(jié)。
《本草新編》論貝母: 貝母,味苦,氣平、微寒,無毒。入肺、胃、脾、心四經(jīng)。消熱痰最利,止久嗽宜用,心中逆氣多愁郁者可解,并治傷寒結(jié)胸之癥,療人面瘡能效。難產(chǎn)與胞衣不下,調(diào)服于人參湯中最神。黃癉赤眼,消渴除煩,喉痹,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敗。宜于陰虛火盛,不宜于陽旺濕痰。世人不知貝母與半夏,性各不同,懼半夏之毒,每改用貝母。不知貝母消熱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熱痰也。故貝母逢寒痰,則愈增其寒;半夏逢熱痰,則大添其熱。二品涇渭各殊,烏可代用。前人辨貝母入肺,而不入胃,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經(jīng),尚不知貝母之深也。蓋貝母入肺、胃、脾,心四經(jīng),豈有不入脾、胃之理哉。正寒熱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 或問貝母之療人面瘡,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胡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 人面瘡,口能食而面能愁,蓋有祟憑之矣。祟憑必須解祟,何以用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后遇岐天師于燕市,另傳治法,而后悟貝母之療人面瘡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于痰,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圣藥,何治人面瘡無效?不知人面瘡,乃熱痰結(jié)成熱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熱,更添熱矣。貝母乃治熱痰圣藥,以寒治熱,而熱毒自消,又何疑哉。 或問貝母消痰,消熱痰也,然火沸為痰,非熱乎,何以用之而絕無效耶?曰:火沸生痰,乃腎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貝母只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腎中之火痰也。豈惟不能化腎中之火痰,且動火而生痰矣。夫腎中之火,非補水不能除,腎火之痰,亦非補水不能消。貝母消肺中之痰,必鑠肺中之氣,肺虛則腎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腎水哉。腎水不生,則腎火不降。腎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勢必所用水谷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則用貝母以治火沸為痰,不猶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無功效也。 或疑貝母不可治火沸為痰之癥,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湯止治火沸為痰之圣藥也,加入貝母,則不效矣。蓋火沸為痰,乃腎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存而為痰也。六味湯補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貝母,則六味欲趨于腎中,而貝母又欲留于肺內(nèi),兩相牽掣,則藥必停于不上不下之間,痰既不消,火又大熾,不更益其沸,而轉(zhuǎn)添其咳嗽哉。此貝母斷不可入于六味湯丸之中,治火沸為痰之病也。 請記?。翰灰S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