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本質是連接、聯(lián)想和想象力,所以深度思考能力其實就是多重連接和多重發(fā)散的能力。 舉個例子,說到手機,你能聯(lián)想到什么?估計會發(fā)散出無窮多的念頭:空間的,時間的,物理的,化學的,軟件的,硬件的…… 但如果再給到你一個參照物,比如電話,那電話跟手機就產(chǎn)生了一個確定的連接,你會思考電話跟手機的相似性和不同,電話到手機是怎樣的發(fā)展演進過程,電話和手機的本質是什么……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多重發(fā)散是隨機的,極其不確定性的,這通常是產(chǎn)生創(chuàng)新的核心機制;而多重連接則是確定方向的深入推進,鞭辟入里,這通常是看穿本質的核心機制,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一性原理和底層邏輯。 所以怎么成為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呢?練習你的多重連接和多重發(fā)散的能力。當然,這是“道”的層面,光這么說,你肯定還是不知道怎樣成為一個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以下講“術”的層面,也就是具體的方法論: ![]() 大部分人都有思維惰性,遇到事,第一時間不是靜下來,思考幾秒鐘,而是完全不動腦子、不由自主就去做了。 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哦,原來我已經(jīng)形成了遇事完全不思考的行為范式,完全是動物性的“自動播放”:就像公雞天一亮就打鳴;小雞孵出來第一眼看到的動物就認為是它媽媽,跟著后面走;一到秋天,燕子就自動往南飛。 人說穿了,還只是個高級動物,這種“自動播放”,不止體現(xiàn)在“不思考”這件事上,甚至也體現(xiàn)在一些思考模式上,比如遇到同樣的一件事,就會觸發(fā)固定的思考模式,做出固定的行為模式,這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能快速響應和做出相對正確的決策,壞處是思維固化,行為僵化。 ![]() 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問到問題的核心和根源。 二進制完美解釋了,問對問題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問題對了,才會有0和1的分界線。問題問對了,不管選擇0或者1,都有50%的準確率,也就是成功的一半。而一連串對的問題,就是通往終點的捷徑。 所以如何提出對的問題,就變得至關重要。提問題的能力,也就變成了劈開信息迷霧的一把利刃。 但不管怎么說,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形成這種思維習性,慢慢你就會擁有深度思考的能力。 這里提供兩個工具:豐田五問和黃金思維圈。具體就不展開講了,可以自行去百度。 ![]() 這個世界本就紛繁而復雜,在這個信息時代,各種信息更是鋪天蓋地,形成的信息洪流又匯聚成汪洋大海,怎么從這些千頭萬緒的信息里篩選出最核心、最有價值、優(yōu)先級最高的,就成了頭號難題。 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往往會把這些信息盡可能多地列出來,并反復權衡利弊,將其排序。同時,盡可能多地咨詢身邊人的建議,爭取考慮到盡可能多的角度乃至維度。 最后選出最核心的兩個關鍵點,將其分別作為XY軸,往往就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找出問題的癥結和解決之道。而這,就是四象限思維。 ![]() 靜能生慧。儒釋道,各種學派都主靜,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靜的本質是學會與自己相處。你會發(fā)現(xiàn),內向的安靜的會獨處的人,往往深度思考能力也更優(yōu)秀一些。 所以靜下來,是鍛煉深度思考能力很重要的一步。俗話說,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樣做出的決策才不至于昏聵。但遇到大事所生發(fā)出來的靜氣,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我們日常一點一點積攢出來的。 生發(fā)靜氣最好的工具是冥想。曾國藩先生每次遇到重大問題的時候,就喜歡閉門謝客,打坐冥想,所以他每每都能做出明智的決策。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大家都可以借鑒??上Ы^大部分人,遭遇重大決策時,往往焦慮不已,第一時間想的并不是關門冥想,而是讓自己忙于玩游戲、刷短視頻發(fā)泄消耗精力,拖延逃避問題。 ![]() 查理·芒格說過,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jīng)驗。 這話通俗地講就是,你必須把你自己總結的經(jīng)驗也好,規(guī)律也好,連接起來,形成一套你為人處世的原則。前文說過,思考的本質是連接,再好的經(jīng)驗、規(guī)律不經(jīng)連接,都是孤立的不成體系的單打獨斗,在某個特定的場景,它也許管用,但只要稍有變動,就不再適用了。 這一過程本質上就是搭建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的過程。在這個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世界,不確定性是唯一的確定性,不搭建自己的認知體系,是處理不了任何問題的。 ![]() 一個是還原論,一個是整體論。還原論是化繁為簡,比如把一輛車拆解為一個一個零件,再來看車輛的構造和運轉;整體論是把事物看作一個系統(tǒng),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再拿一輛車舉例子,整體論表明其內部零件之間是相互影響和協(xié)同運作的,并非單一的孤立的個體。 認識世界的方法很多,但大體脫離不了這兩個大框架。而且兩者也不是完全對立的互斥的,很多時候,需要用到兩個方法來一起處理和解決問題。 ![]() 最后,回到問題本身:怎樣成為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即便掌握了以上6大方法論,也理解了思考的本質是連接,但如果我們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將其不斷運用起來,逐漸化為己用,也是很難成為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的,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有思維惰性的,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說的第一關就過不去,又何談成為一個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呢? 思考這件事,其實是很稀松平常的,在我們的腦子里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難的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是很耗損能量和很痛苦的,也是逆人性的,這是我們人本能抗拒的。 深度思考的能力是翅膀,深度思考卻是地心引力,深度思考的能力能讓我們飛起來,但地心引力一直在將我們拖下去,我們能飛得多高,在于我們有多大決心和毅力,跟自己內在的“地心引力”較勁到底。 以上,與諸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