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源自影視劇照《贅婿》,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據(jù)說,這便是古人一生中渴盼的“四大喜事”。
干旱饑渴的莊稼,迎來淋漓的降雨,這是“得償所愿”之喜。
一個人漂泊他鄉(xiāng),孤獨寂寞,偶然遇見相識的朋友,這是“不期而遇”之喜。
金榜高中,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這是“意氣風(fēng)發(fā)”之喜。
紅燭盞盞,佳人在懷,交杯合巹(jǐn),一晌貪歡,這是“溫柔繾綣”之喜。
大家不妨猜猜看,假如把這四件喜事,一一標(biāo)價,哪一個最貴?
那必定是:洞房花燭夜了。
畢竟古裝劇里新婚橋段,最常有的一句臺詞就是:
春宵一刻值千金。
“刻”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以漏壺計時,一晝夜分一百刻。
一刻,約相當(dāng)于我們?nèi)缃竦?5分鐘。
這樣一算,的確很貴了。
但你知道嗎,它的原意可不是這樣的,而是很純潔清新。

圖片源自影視劇照《贅婿》,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它原本出自蘇軾的一首小詩《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xì)細(xì),秋千院落夜沉沉。
這是一個春天的夜晚。
不愿早早入睡的詩人,信步走出房門。
花兒散發(fā)著醉人的清香,月亮不時被云層遮擋,時隱時現(xiàn),別有一種朦朧之美。
不知何處的樓臺高處,傳來吹簫唱曲的聲音,人們盡情沉醉在歡欣熱鬧的歌舞聲樂中。
秋千院落里,卻已是一片深夜的沉寂。
對于這首詩,有一種解釋是說:
蘇軾以此諷刺官宦貴族人家、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但在我看來,更愿意把它當(dāng)作一首純粹的春夜贊歌。

古人限于照明技術(shù),沒有我們而今豐富多彩的夜生活。
到了夜晚,除了月色,便只有燭火照明。
不愿意浪費這段珍貴的時光,便有了“秉燭夜游”一說。
蘇軾,便是一個經(jīng)常夜游的人。
比如《海棠》詩里,“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于是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美麗的姿容。
不得不說,蘇軾是一個很有浪漫情調(diào)的人。
再比如這篇被收錄在中學(xué)課本里的古文《記承天寺夜游》: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span>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溶溶月色下,與好友漫步,竹影斑駁,閑話二三,是說不出的安然愜意。

這首《春宵》同樣如此。
有的人鐘愛夜色里的熱鬧歡樂,輕歌曼舞;有的人則更偏愛月色下的花香鳥語,清麗幽美。
喜愛的事物雖不同,想要留住春夜珍貴時光的心情,卻是相同的。
所以說,“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本義,指的也便是:
春天夜晚的時光是美好而珍貴的,告誡人們要好好珍惜。
但為什么傳著、傳著,本來純潔清新的這一句詩,會被人們越想越歪,漸漸成了“洞房花燭夜”的代名詞呢?
小編覺得,這可能是白居易的鍋。
為什么這么說呢?小編可是有證據(jù)的(說錯了別打我)。
因為“春宵”這個詞,最初就出自白居易的代表作《長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前面幾句是: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合起來,說的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寵愛楊貴妃,兩人柔情蜜意、你儂我儂的場景。
一邊是美人玉臂攔腰,繾綣溫柔鄉(xiāng);
一邊是嚴(yán)肅冷峻的大臣,乏味政事無窮無盡。
任誰,不會生出幾分“春宵苦短”的埋怨與可惜呢?

因著《長恨歌》太過有名,“春宵”這個詞,也便隨之帶上了一層曖昧繾綣的色彩。
比如李商隱《為有》詩:
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fù)香衾事早朝。
講的便是妻子埋怨丈夫,天不亮就早早上朝,留自己一人孤零零守在閨房。
所以呀,不得不說,蘇大學(xué)士著實冤枉。
雖說他平素,也的確寫過不少艷詞。
但這首《春宵》,卻是正兒八經(jīng)的純潔清新。
由此可見,任何一部文學(xué)作品、任何一首詩歌,都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
作品一旦生成,解讀的權(quán)利便給到了每一位讀者。
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林黛玉,一千個讀者眼中也有一千種《春宵》。
并無對錯之分。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