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一)膽石癥與膽道疾病 膽石癥、膽道感染或膽道蛔蟲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其中以膽石癥最常見。膽石癥導致急性胰腺炎因素:①70%-80%的胰管與膽總管合成共同通道開口于十二指腸壺腹部,一旦結石嵌頓在壺腹部,導致壺腹部阻塞或Oddi括約肌痙攣,使膽汁反流入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②膽道炎癥等引起Oddi括約肌松弛,使富含腸激酶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胰管,損傷胰管;③膽道炎癥時,細菌毒素,游離膽酸,非結合膽紅素及溶血磷脂膽堿(溶血卵磷脂)等可通過膽胰間淋巴管交通支激活胰腺消化酶,引起急性胰腺炎。 (二)大量飲酒和暴飲暴食 誘發(fā)急性胰腺炎可與下列因素有關:①乙醇刺激Oddi括約肌痙攣;②促進胰液分泌;③長期嗜酒者胰液內(nèi)蛋白含量增高,易形成蛋白栓子堵塞胰管,使胰液排泄障礙,引起急性胰腺炎。 (三)胰管阻塞 胰管結石,狹窄及腫瘤等可使胰液排泄受阻及胰管內(nèi)壓增高,導致胰腺腺泡破裂,胰腺消化酶溢入間質(zhì)。 (四)手術與創(chuàng)傷 腹腔手術特別是胰膽或胃手術,腹部挫傷等可直接或間接損傷胰腺組織與胰腺血供應引起胰腺炎。 (五)其他因素 高鈣血癥、遺傳性高脂血癥,某些急性傳染病或藥物等引起急性胰腺。 【病理】 (一)急性水腫型 大體上見胰腺腫大,水腫,質(zhì)脆,病變累及部分或整個胰腺。 (二)急性出血壞死型 大體上見胰腺紅褐色或灰褐色,并有新鮮出血區(qū),分葉結構消失。 【臨床表現(xiàn)】 (一)癥狀 1. 腹痛 為本病主要癥狀,突然發(fā)病,腹部多居中上腹,腹痛劇烈持續(xù),呈脹痛,絞痛、鉆痛或刀割樣痛,通常止痛劑多無效,進食后加劇。??煞派渲裂?、背及左肩,但很少至臍下。 2. 惡心。嘔吐及腹脹:嘔吐劇烈者可有膽汁,嘔吐后腹痛無減輕。常伴有腹脹,甚至出現(xiàn)麻痹性腸梗阻。 3. 發(fā)熱 輕型急性胰腺炎常有中等度發(fā)熱,持續(xù)3至5天。膽道感染引起的極性胰腺炎可有高熱、寒戰(zhàn)。 4. 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及代謝紊亂 常有脫水,嘔吐頻繁者可出現(xiàn)代謝性堿中毒。重癥常伴發(fā)低鈣血癥,當血鈣<1.5mmol/L時,提示預后不良。 5. 低血壓或休克:表現(xiàn)為煩躁不安、皮膚蒼白、濕冷、尿少,主要原因為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不足及緩激肽類物質(zhì)擴張周圍血管,導致消化道出血有關。 (二)體征 1. 輕型急性胰腺炎 腹部體征輕、無肌緊張,反跳痛及腹脹。 2. 重癥急性胰腺炎 腹部壓痛明顯,全腹有明顯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當胰液、壞死組織和出血沿腹膜間隙和肌層深入腹壁下,致兩側腹部皮膚成暗灰藍色稱Grey-Turner征,致臍周皮膚出現(xiàn)青紫色稱Cullen征。 【并發(fā)癥】 (一)局部并發(fā)癥 包括胰腺膿腫和假性囊腫,主要見于重癥急性胰腺炎。胰腺膿腫為胰腺及周圍組織壞死繼發(fā)感染所致,多發(fā)生于起病2-3周后,表現(xiàn)為持續(xù)腹痛、高熱、腹部可捫及腫塊,血、尿淀粉酶增高等。 (二)全身并發(fā)癥 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急性腎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消化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等。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一)白細胞計數(shù) 多有白細胞增多和中性粒細胞核左移。 (二)血、尿淀粉酶測定 1. 血清(胰)淀粉酶 多數(shù)患者在起病6-12小時后血清淀粉酶開始升高,48小時開始下降,持續(xù)3-5天,血清淀粉酶超過正常值3倍可確診為急性胰腺炎。但血清淀粉酶增高程度與病情嚴重程度并不一致,出血壞死性胰腺炎淀粉酶值可正常或低于正常。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腹膜炎、膽囊炎及膽石癥及腸梗阻均可有血清淀粉酶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值2倍。 2. 尿淀粉酶 升高較晚,在發(fā)病后12-14小時開始升高,持續(xù)1-2周,但尿淀粉酶值后患者尿量影響。 (三)血清脂肪酶 起病2-3日后開始上升,持續(xù)7-10天,對晚期病理仍有診斷價值。 (四)其他化驗檢查 持續(xù)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映胰腺壞死,提示預后不良。低鈣血癥見于重癥胰腺炎,低鈣血癥程度與臨床嚴重程度平行,若血鈣低于1.5mmol/L,以下提示預后不良,高膽紅素血癥見于少數(shù)患者。 (五)影像學檢查 1. 腹部平片 可見腸麻痹或麻痹性腸梗阻征象。 2. 腹部B超 腹部B超為急性胰腺炎常規(guī)的初篩檢查。早期見胰腺彌漫性增大,輪廓模糊不清,壞死區(qū)呈低回聲,此外可發(fā)現(xiàn)膽結石、膽囊炎;后期對胰腺膿腫及假性囊腫的診斷有參考價值。 3. CT檢查 對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嚴重程度分級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輕癥可見胰腺彌漫性腫大,邊緣模糊;重癥可見胰腺邊界小時,胰腺內(nèi)見散在活局限性的低密度影,腎筋模糊或見腹腔積液。增強CT是診斷胰腺壞死,膿腫或囊腫的最佳方法。 【診斷和鑒別診斷】 (一)診斷 突發(fā)性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及發(fā)熱,上腹部壓痛,同時血清淀粉酶顯著增高,可作為診斷輕型急性胰腺炎的依據(jù)。 (二)鑒別診斷 1. 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 多有消化性潰瘍,突然出現(xiàn)劇烈腹痛,腹肌板樣強直,肝濁音界小時,腹部X線透視見膈下游離氣體,血清淀粉酶可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值的2倍。 2. 膽石癥和急性膽囊炎 腹痛多在右上部,并常放射至右肩,Murphy征陽性,可有右上腹肌緊張及反跳痛,B超和X線檢查可見膽結石和膽囊炎征象,血,尿淀粉酶可輕度增高,但若血淀粉酶為正常值的3倍,提示同時合并急性胰腺炎。 3. 急性腸梗阻 陣發(fā)性腹部絞痛伴停止排氣或排便停止,多有腸鳴音亢進big能聞及氣過水聲,可見腸型,腹部X線平片顯示腸梗阻征象,血清淀粉酶可輕度增高。 4. 急性心肌梗死 有冠心病史,多表現(xiàn)為突發(fā)性心前區(qū)壓迫感或疼痛,也可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心電圖顯示心肌梗死征象,血,尿淀粉酶正常。 5. 其他,腸系膜血管栓塞,急性胃腸炎等可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等,可與急性胰腺炎相混淆。 【治療】 (一)內(nèi)科治療 1. 密切監(jiān)護 注意腹痛及腹部體征變化,每天或不定期檢查血、尿淀粉酶、血常規(guī)及電解質(zhì),對疑診為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應檢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尿量及血氣分析等。 2. 一般治療 禁食。腸胃減壓及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腹痛消失后可逐漸進水、低脂流質(zhì)、半流質(zhì)飲食。 3. 營養(yǎng)支持治療 重癥急性胰腺炎補充蛋白或新鮮血漿,位置有效循環(huán)血容量及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早期給予全胃腸外營養(yǎng)(氨基酸和脂肪乳),如病情穩(wěn)定且無腸梗阻,可逐漸過渡為腸內(nèi)營養(yǎng)。 4. 止痛治療 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或山莨菪堿10mg,無效時可加用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必要時6-8小時重復使用。嗎啡可使Oddi括約肌收縮,不宜使用。普魯卡因0.5-1.0g加入生理鹽水500-10000ml靜滴,可減輕腹痛。 5. 抑制胰液分泌①質(zhì)子泵抑制或H2受體拮抗劑可減少胃酸分泌而抑制胰液分泌,能預防急性胃黏膜病變。可選用奧美拉唑40m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或法莫替丁40mg溶于25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②生長抑素具有減少胰液及胰酶分泌作用,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有較好療效。生長抑素劑量為20μg/h,生長抑素的類似物奧曲肽為25-50μg/h持續(xù)靜脈滴注,療程3-7天。 6. 抑制胰酶活性 僅用于重癥胰腺炎的早期,抑肽酶可抗胰血管緩素,使緩激肽原不能變?yōu)榫徏る?,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span>20萬-50萬U/d,靜滴,每日2次。加貝酯可抑制蛋白酶、糜蛋白酶,開始每日100-300mg加入500-1500ml葡萄糖鹽水溶液,以2.5mg/(kg·h)速度靜滴,2-3日病情轉(zhuǎn)好后,可逐漸減量。副作用包括低血壓,靜脈炎及皮疹等。 7. 抗生素 適用于膽道疾病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或重癥急性胰腺炎,根據(jù)病情可選用針對革蘭陰性桿菌變故格蘭陽性菌求的廣譜抗生素,如喹諾酮類或亞胺培南為佳,并聯(lián)合應用具有抗厭氧菌作用的甲硝唑。 8. 并發(fā)癥治療 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應氣管切開,使用呼吸終末正壓人工呼吸器,并給予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及利尿劑治療;并發(fā)糖尿病者,可用胰島素治療;有急性腎衰及可適用透析治療。 9. 中醫(yī)中藥治療 對急性胰腺炎有一定的療效,應辯證施治,隨征加減,主要有大承氣湯、茵陳湯等。 (二)內(nèi)鏡Oddi括約肌切開術 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有:①胰腺壞死合并感染;②并發(fā)胰腺膿腫或假性囊腫。③診斷不明且疑有腹腔臟器穿孔或腸壞死;④黃疸加深需解除膽道或壺腹梗阻者;⑤腹膜炎經(jīng)抗生素治療無效者。 【預防】去除病因,如治療膽道疾病,戒酒及避免暴飲暴食等。 |
|
來自: 地球知識年鑒 > 《內(nèi)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