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爸爸輔導作業(yè),讓人想起一句話:媽媽的愛讓人茁壯成長,爸爸的愛讓人消化不良。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婚姻家庭咨詢師,公眾號:“芒來小姐”(ID:ydsakyml)。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shè)為星標”哦!
........................................
最近看到一個新聞:學霸爸爸為了提高兒子數(shù)學成績,每天一對一輔導作業(yè),結(jié)果兒子考出了43分。
這可把爸爸氣壞了,捶胸頓足:“我不要給你卷子簽字,丟人!”
媽媽在旁拍視頻,發(fā)出陣陣魔性笑聲,過去輔導孩子作業(yè)的怨氣一下清空了,看著老公在崩潰邊緣游走簡直不要太開心。
無獨有偶,一名體育老師爸爸也遇到同樣的苦惱:
自己精通跳繩、跳高、跑步,兒子怎么著也得學會其中一樣吧?結(jié)果教跳繩教了半個月,兒子還是一跳就摔。
爸爸沮喪極了:“唉,孩子肯定走不了體育生路線了?!?/p>
真是在外桃李滿天下,在家只能種苦瓜。
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但近年育兒隊伍里,爸爸群體日漸壯大,這群中年男人放棄了保溫杯按摩椅,轉(zhuǎn)而拿起作業(yè)本,精神可貴。
然而惹出的事無不讓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
一、
看看我們身邊,但凡參與育兒的爸爸,都有自己的獨門秘籍。
有人手握《天龍八部》,輔導作業(yè)跟武功修行似的,來勁了恨不得打套拳。
杭州一位爸爸給孩子講題,一道題反反復復講了半小時,兒子還是一頭霧水。
爸爸急得好一頓吼,兒子干脆擱筆不寫,這可點燃了爸爸的小火苗,巴掌一揮,只聽“哐當”一聲——
桌子沒碎,爸爸的手骨折了。
這位可憐的新手爸爸,平時看著妻子輔導兒子作業(yè),不覺得這是一件多難的事,自己上手了才知道:比武功秘籍還厲害的,是薄薄的作業(yè)本。
只要兒子一個懵懂的眼神,不用別人動手,自己都能把自己打進醫(yī)院。
還有人上演《桃園結(jié)義》,兩小時的功夫就多了一個“結(jié)拜兄弟”。
一位爸爸輔導作業(yè),兒子半天教不會,他悟了:“你對我算仁慈的,人家媽媽都被氣成腦溢血,你還沒把我氣成腦溢血,我感謝你大哥?!?/p>
沒把自己氣死,說明大哥情深意重!
更有甚者,《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不但燒作業(yè),還跳江!
一位爸爸輔導作業(yè)時急火攻心,燒了兒子的作業(yè)本往外一丟,點燃了樓下的花草,差點燒了整棟樓;
還有一位北京新手爸爸,作業(yè)輔導失敗,喝口小酒解悶,結(jié)果越喝越悶,走出家門爬到橋上嗷嗷哭,眼看就要跳下去。
多虧警察及時把他勸下來,否則第二天的頭條就是:某男子因為教不會一道題投河自盡。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還有“爸爸輔導作業(yè)被氣到手指痙攣成雞爪”、“爸爸輔導作業(yè)氣到求民警把自己抓起來”……
就“孩子做作業(yè)”這個大舞臺,爸爸們的花招可太多了,看的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面對爸爸掏心掏肺的付出,孩子又是什么反應呢?
一則街邊采訪中,10后們被問到“用一個詞形容爸媽輔導你寫作業(yè)的心情”,瞬間化身語言大師,不假思索地說:兇、兇狠、好兇、感傷、激動、手心冒汗、淚流滿面……
被問到“爸媽輔導作業(yè)時最常說的話”,又變身成為模仿大師,唯妙唯俏地還原父母的表情:
我以前不是教過你嗎;
你再調(diào)皮就把你趕出家;
再這樣把你送到警察局去;
你是有腦子的人,不要每天帶個空殼來學習……
看樣子,學習雖然學不會,但爸媽的話孩子是學了個十成十!
盡管,孩子無法回應父母的高期待,內(nèi)心有很多委屈和埋怨,但被問到“給父母打幾分”,眼神一下柔軟了。
有孩子說:“他們管我是為我好,我給他們打滿分;”
還有孩子說:“我覺得他們很偉大?!?/p>
孩子表面上長成了和學霸無關(guān)的樣子,內(nèi)心里卻揣滿了對爸爸的愛。不知道孩子的答案,是否能讓心力憔悴的爸爸們感到一絲絲慰藉呢?
二、
看爸爸輔導作業(yè),讓人想起一句話:媽媽的愛讓人茁壯成長,爸爸的愛讓人消化不良。
說到輔導孩子做作業(yè),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想到媽媽,但爸爸的育兒責任不見得比媽媽少。
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提到:父親和孩子的關(guān)系,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jīng)建立。
父親會有“妊娠反應”,當媽媽孕吐時,爸爸也會有食欲不振、食欲異常的感覺;也會產(chǎn)生“泌乳刺激”,荷爾蒙變化,整個人肉眼可見地發(fā)胖。
只是孩子嬰兒期,媽媽育兒更多,已經(jīng)形成一套精細化管理模式,而爸爸更多憑本能和蠻力照顧孩子。
隨便上網(wǎng)一搜,就能看到爸爸帶娃有多野:
孩子不聽話?用膠帶貼在墻上,隨便你怎么鬧,只要不掉下來就不關(guān)我事!
孩子影響吃飯?把嬰兒椅面向墻壁,讓孩子“面壁思過”,見不見心不煩!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爸爸們發(fā)現(xiàn):簡單粗暴的照料方式,越來越不頂用了。
一則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父子互動的頻率,從嬰兒期到學齡前一直在增加,然而兒童中期開始下降。
為什么下降?一位爸爸友說: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這多少會讓爸爸覺得自己遭到了挑戰(zhàn)。
以前一廂情愿地幻想“我孩子搞不好是個天才”,現(xiàn)在看到孩子越來越“蠢”,別說參與育兒,連朋友圈曬娃都不想曬了;
也有人真心實意地覺得:帶娃的事媽媽懂更多,自己幫也幫不上忙,甚至還被嫌棄,索性就不管了。
于是,爸爸們越來越不愿投入養(yǎng)育角色,又因為跟孩子拉開了距離,父子之間更加“不對付”、“不合拍”、“不在一個頻道”。
看起來,爸爸不是不想愛孩子,著實是不得要領(lǐng)、不想受挫、不愿受折磨。
然而研究證實:當父親對自己的養(yǎng)育角色態(tài)度越深入、越敏感、越積極時,再合作解決問題情境中,與孩子的INS(鏈接)越強。
親子之間有一個很奇妙的現(xiàn)象:誰跟孩子關(guān)系好,孩子越愿意聽誰的話,因為內(nèi)心深處,孩子覺得這個人可信任、可依靠。
因此,盡管爸爸們育兒方法“簡單粗暴”,甚至一竅不通,明白這個道理的爸爸,還是熱情投入到育兒中。
無論方法對不對,父子之間的互動都能增加兩人的情感濃度和信任濃度,雙方的親密度加深了,好的教育才會水到渠成地發(fā)生。
三、
“父愛如洪水猛獸”不假,爸爸們在進步也是真的。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全國時間利用調(diào)查公報》顯示:2008年,男性育兒平均時間只有92分鐘;2018年,平均時間增加至137分鐘。
越來越多的爸爸意識到參與育兒的重要性,開始給媽媽“減負”。
這也是為什么,網(wǎng)上那些“爸爸輔導孩子做作業(yè),被氣出洋相”的新聞,評論區(qū)一片同情,因為看到了爸爸們對家庭、對妻子、對孩子的愛?。?/p>
然而,爸爸也并非超人,面對育兒這件內(nèi)耗性極強的工作,首先需要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
有心理學家提出:放松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可以改變一個人對壓力的身體和情緒反應。
放松反應可以幫助人應對壓力情景,就算無法在輔導作業(yè)時保持平靜,也可以在輔導之前,先告訴自己“我不需要非得要把這件事做多好,我只是盡力去做?!?/strong>
通過這樣一些見縫插針的減壓活動,給即將到來的壓力做緩沖,順利過渡到輔導作業(yè)的最佳狀態(tài)。
然后,放下對孩子不切實際的期待,轉(zhuǎn)而追求點滴進步。
考不到100分,考到60分也是好的;
昨天考了60分,今天能考61都是好消息。
別小看那一點一滴的提高,再微小,都飽含孩子的成長決心,父母要相信孩子也想為自己的事竭盡全力,也希望成為和父母并肩作戰(zhàn)的“隊友”。
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做到事事完美,正如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很會當父母。
如果對孩子飽含期望,爸爸們不妨多參與育兒,親自托舉孩子的未來,然后在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
畢竟,育兒不只是為了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孩子,也關(guān)系到親子之間情感的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