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奇妙大概在于,只要你從中領略到一點動人之處,整個人都會變得柔軟。 ![]() 時隔一年,再次翻開《當我與世界獨處》這本書。對于書里的每一章節(jié),總是感覺歷歷在目。讓我印象深刻的即是在這個而立之后,正是我開始有過獨處的時候。 一直以來,“孤獨”在別人的眼里,都是一種見而卻步的東西。對我而言,“孤獨”是良師,也是益友。由此在親身的經(jīng)歷,我在孤獨中一步一步地走來,一步一步地改變著。從前,我是一個不敢獨自外出的人;而今,我習慣孤獨。不管,走到哪里,我都習以為常。 ![]() 在我看來,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點孤獨,但有的時候孤獨也會成為一件幸福的事情。當你試著把周圍的環(huán)境安靜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就彷如在跟自己溝通,跟自己說話似的聽到了內(nèi)心的那個我的心聲。 就拿我來說吧。在讀書的時候,我是一枚標準的不愛學習的人。而今,回憶過去,我才發(fā)現(xiàn):生活當中,很多有趣的事情,那其實也是自己不曾去發(fā)現(xiàn)的,才導致我們會偶爾處于迷茫的狀態(tài),甚至產(chǎn)生焦慮的情緒。那么,怎么辦嘛? 其實,靜下來是最好的處理方法。要知道,越是刻意,離想要的東西就會越遠;放下一些,反而走得輕快,生活和寫作更是如此。 ![]() 其實,以前的我不也是那種看見書就像逃的人,但現(xiàn)在怎么了?我怎么與書為友了呢?這,對我而言,還真的是個意外。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意外呀! 很多事情,在別人的經(jīng)歷可以得到啟發(fā),在書本里可以找到答案。我想,這就是愛好閱讀的人都可以理解的事情。對于閱讀這件事情,有如周校長在書上說過的“其實生活并不是路,而是內(nèi)心的空間,沒有所謂的盡頭和遠方,只有里面和外面?!?/strong> 如果你選擇半途而廢,那么更多的是往往不知道真正的方向和心中的目的地。換句話說,就是永遠都停留在期待這個層面上,記得的東西越來越少,身邊的朋友從來不多,不管去到那里,都不太清楚最終到底過得怎么樣的生活一樣。 ![]() 也有很多的時候,我們常常向往自由。卻不知道自由到底是什么?印象中,自由其實沒有什么絕對論。那也只不過是因為是你強大到無所畏懼又無依無靠的時候才擁有的呀,而沒有能夠真正強大到那個地步,我們所談論的自由也只不過是一個偽命題啊。 “當有一天我們真正與世界獨處的時候,我們才更能聽見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更能自在地存活于天地”。有如早期在上海遇見這樣的一句話“人,有的時候就得選擇一個人面對陌生,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沒想到,我居然有這個機會,還已經(jīng)習慣了一個人?;叵肫甬敵踹x擇獨處前的各種不安,再到真的做到了! ![]() 孤獨,其實并不可怕。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只是我們欠缺的是一個思維的空間。有的時候,靜下來,停下來,問自己“為什么”之類的問題,我相信也會得到很多不一樣的答案。 或者,經(jīng)常找一些沒做過的事情去用著不一樣的視覺去考驗自己,這不也是一個好的辦法嘛?說真的,我并不是完全圖著夢想而折服在大城市之中,而我不能隨隨便便當了逃兵,打仗不也有敗兵的時候,何況手無寸鐵只有熱血的我。而是獨立,能夠真正地靠自己好好地生活著,才是我認為的生活的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