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馬玄光天,在玄州武陵縣,屬謝真人治之。 ![]() 桃源洞在今天的湖南省常德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的桃源山上。桃源山又名黃聞山,位于沅江南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便是此處。滔滔不絕、波光粼粼的沅江繞著桃花源,綿延起伏的雪峰山西北部群峰高聳入云,境內(nèi)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藤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臺碑坊,宛如仙境。登上桃源山,迎面有一條水流不斷的小溪,這是桃花溪,溪的右側(cè),長著一片茂密的桃林,窮林橋便隱藏在這桃林的深處。桃花溪一帶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記》中的描述一般無二。 桃源山自古就是是道教的圣地,文化的中心。從西晉到晚明,以桃源山為主的名勝古跡,代有聲名。自東晉起便是沅澧流域道教文化中心,西晉末葉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觀,中唐逐漸擴大,到北宋而極盛,在元代時毀于戰(zhàn)亂,明清以后又開始復興。山中有水府閣、奇觀亭、桃川書院、狀元橋、聚賢橋等。登臨桃源山,既可朝圣仙氣繚繞的“桃川香火”,又可領(lǐng)略古瀟湘八景之一的“漁村夕照”,還能在國學經(jīng)典中浸潤流連,山水人文融于一體。 相傳上古唐堯時,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隱居在與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這位虞舜以天下相讓而受的德高望重的隱者,給湘沅之地帶來了中原文化,人們把他隱居的山稱為“德山”,因而民間流傳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說。善卷先生晚年經(jīng)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廬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來于兩地,影響和教育兩地人民。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納入黔中郡,西漢初年改黔中郡為武陵郡。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臨沅縣境內(nèi),當時叫烏頭村。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使此處聞名遐邇。千百年來,桃花源匯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淵明、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牧、劉禹錫、韓愈、陸游、蘇軾等都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其山水田園之美、寺觀亭閣之盛、詩文碑刻之豐、歷史傳說之奇,舉世聞名。解放后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多次視察桃花源、關(guān)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澤民主席視察桃花源并題字。 桃花源位于中亞熱帶北緣湘鄂川山地植被區(qū)和江漢洞庭湖鄱陽湖平原植被區(qū)的過渡地帶。主體森林覆率70%以上,沅水兩岸森林覆被率50%以上。這里有“瀟湘一閣”水府閣、“江南一宮”桃川宮、“華夏一院”天寧碑院等景點。在桃源山上可以感受道宮聚紫、高閣流霞、漁舟唱晚的沅湘風情。每年一屆的桃花源游園會,是湖南省“三節(jié)兩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1992年,桃花源被國家林業(yè)部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3月24日,原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桃花源并題字。2001年,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qū)。2019中國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中國桃花源與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敦煌莫高窟等共同榮膺2018中國旅游影響力十大文化景區(qū)。 謝真人,唐朝女道士,名為“謝自然”,她的先輩是兗州人,她的父親名為謝寰,家住果州,在當時被舉為孝廉,為鄉(xiāng)里所器重。謝自然生來聰明異常,不吃葷血之物。自幼出家修行,經(jīng)常誦讀道經(jīng)。后來,移居金泉山朝陽洞(今南充會仙橋處)修煉,得王母娘娘親授天衣一套、仙桃一枚和藥丸數(shù)顆。隨后有仙人來召,乘鶴升天,一時驚動果州。謝自然成仙后,稱為東極真人,住在天宮。 桃花源 露暗煙濃草色新,一翻流水滿溪春。 可憐漁父重來訪,只見桃花不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