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發(fā)展得怎么樣,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時代背景,自身天賦、性格特質、家庭環(huán)境等等,但是,真正決定一個人未來成就的往往是做事態(tài)度。 很多時候,能力問題本質上還是態(tài)度問題。你有能力做到一件事,不代表最終能做好,甚至你就根本就沒有機會做這件事。 其實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做好一件事不僅取決于事情本身,更會牽涉到很多人的因素。跟人打交道,與人溝通,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你的做事態(tài)度往往比能力重要得多。 如果你做事有正確的態(tài)度,即使現在能力暫時欠缺,也會有更多鍛煉機會,最后也會得到很好的結果。 你過去的態(tài)度,決定了你現在的狀態(tài);你現在的態(tài)度,決定了你未來的格局。 01 態(tài)度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我一直認為,機會不僅會給有準備的人,更會給做事有態(tài)度的人。 我剛畢業(yè)參加工作的時候,公司里有六個團隊在做項目,平時各個團隊會有一些合作,但更多的還是競爭。老板希望保持這種競爭機制,能提升團隊戰(zhàn)斗力,提高公司業(yè)績。 所以在平時工作中,大家表面上和氣,其實背地里也在暗暗較勁,有時候弄不好還會出現一些小矛盾。 這種競爭氣氛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團隊都鉚足了勁做事,效率提升了。壞處就是大家都不愿做那些回報低的事情。老板也知道大家這點小心思,只能把那些吃力不討好,回報很低的事情平均分配,或者輪流去做。 我剛入職的時候就感受到這種氛圍,包括團隊領導也說防著這個,防著那個,什么要多做,什么要少做。 其實,我并沒有這些心理包袱,既然都是給公司做項目,各自為戰(zhàn)效率不一定高。我心里這么想,只是做的時候還是要聽團隊領導的。 平時工作的時候,我會看哪些團隊做的業(yè)績好,他們有什么好方法,有時候還主動找其他團隊的人聊天,然后都總結記錄下來,匯總在一起。很快我差不多就知道所有團隊是怎么做的了,為什么業(yè)績好,為什么業(yè)績差,然后我就有意識地把總結的經驗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結果三個月不到,我的業(yè)績在新員工里是最好的,還超過了公司的一些老員工。 我把工作筆記發(fā)給其他部門的人,他們也覺得很有用。后來老板知道了這件事,就指定我給新來的員工統一做培訓,但是不會記入業(yè)績,沒有獎金。我想著培訓員工也是鍛煉自己,有沒有獎金無所謂。 后來我發(fā)現有一個好處就是我知道培訓的經驗知識哪些真的有用,哪些沒用,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我很熟悉其他團隊里的很多員工,他們會給我更多的反饋。 做了兩年之后,公司擴展新業(yè)務,我就順理成章成為項目經理負責新項目,這是公司當時晉升最快的紀錄。 很多時候,并不是能力強才能做出好的業(yè)績,有好的晉升機會,而是要有全局觀和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 這也是后來我才總結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奔著這個結果去做。 在你不具備很強的能力之前,盡量做一些讓大家都能受益的事情,不管能不能帶來即時獎勵。 從團隊角度來考慮,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價值高回報高的事情,所以可以做那些別人不愿做,但是能幫助其他員工的事情,有獨特價值的事情,這樣你就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離出來。 從老板角度來考慮,競爭機制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如何提升公司的整體業(yè)績,不能為了競爭而競爭,誰能看到這一點,做得到,機會就留給誰。 其實能力在態(tài)度面前沒那么重要,能力只是決定了你的回報下限,但是態(tài)度決定了你的發(fā)展上限。 02 正確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優(yōu)勢 我有個同學畢業(yè)后沒有外出發(fā)展,而是回老家開了幾家超市,生意做得很大。開始的時候他并沒想過做這個,只是平時他請客送禮用很多煙酒,那就干脆自己開個小超市,后來一家變兩家,最后開了六家。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他并沒有什么多大能力,也沒有很硬的后臺關系,秘密就一個,待人真誠,人緣非常好。 他把人情看得很重,你委托他做的事情,基本上都能給你辦妥。平時他經常會給朋友發(fā)個信息,聊聊近況。 我們原來的老同學,如果想要找誰,直接問他就行。 他有一個很細心的習慣,他能記住每個朋友的重要日子,比如生日。 只要有朋友聚會,都是他在忙前忙后,安排得細致周到,幾乎能照顧到每個人的喜好和情緒,大家也樂意讓他去做。 如果有陌生人,他會主動介紹在場的每一個好朋友給他認識,大家立刻就熟絡起來了。 如果有小孩在場,他一定會去買個小禮物送過來,孩子喜歡,家長也高興。 他做這些的時候,很自然,你并不會覺得他這是刻意為之。不得不說,有些人真的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感知和把握很有天分。 我每次回老家,只要發(fā)個信息說回去了,不管再忙,他幾乎都是親自開車來接,我說我打個車就行了,他總是說沒關系,很方便,弄得我心里都不好意思。 我臨走去外地的時候,他會帶來一箱好酒或者特產給我拿著,說的理由你都沒法拒絕。 我覺得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不需要這么客套,只是他每次都這樣,已經形成為固定的習慣了。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看見,被重視。很多事情都是人的問題,想要把事做好,首先做人做到位, 任何事給對方留足面子,成事已經沒什么懸念了。 即使做事不成,至少在別人心理上會更傾向于你,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就會更緊密,以后有什么機會別人第一個想到的也會是你。 他沒說深刻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沒有精明的利益算計,他只是用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他人,讓每個人接觸他的人感到被重視,記住他的這份情誼。 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天賦才華,也沒有很大的資源背景,只能通過做好一件件小事才能抵達理想的目標。 這些細碎的小事并不需要太多的能力,也沒有多少資源束縛,真正考驗的是態(tài)度真誠,做事用心。其實在人與人交往中,正確的態(tài)度就是你的最大優(yōu)勢。 我們看不透很深遠的前景,理解不了太復雜的規(guī)則,能做的就是把眼前的事情盡量做到極致,拿到最好的結果。 就像橋水基金創(chuàng)始人瑞·達利歐在他的暢銷書《原則》里給出的精辟分析:沒有什么比「明白現實世界如何運作」并且「如何應對它」更重要的事。而你在這個過程中的心態(tài),決定了所有的差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