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边@一句很明顯是接著“為道日損”而說的。修道,不但要“日損”,而且要“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人能做到無為,那是少之又少;若要“無不為”能做到嗎?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損之又損’,損情欲,又損之,所以漸去。'以至于無為’,當恬淡如嬰兒,無所造為。'無為而無不為’,情欲斷絕,德與道合,則無所不施,無所不為也?!焙由瞎睦斫?,人若做到“情欲斷絕,德與道合”就能“無為而無不為”。 王弼注:“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蓖蹂鰶]說清楚??船F(xiàn)代名人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少之又少,至于無為。說是無為,卻事事可為?!保ㄓ嗲镉辏骸独献油ㄡ尅繁本┞?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46頁。)人不可能“事事可為”。 陳鼓應今譯:“減少又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如能無為那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保惞膽骸独献咏褡⒔褡g》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51頁。)他的意思是能無為就能“無不為”。但他沒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主體是圣人還是道。 劉笑敢引論:“道家之圣人能夠無為而無不為的關鍵是創(chuàng)造萬物自然發(fā)展的條件和環(huán)境,萬物有了好的發(fā)展條件,能夠健康發(fā)展,就自然達到了'無不為’的效果。總之,無為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方式,無不為是圣人輔萬物之自然的效果。為百姓提供了安居樂業(yè)的條件,百姓能夠安心生產(chǎn),自然可以達到'功成事遂’的'無不為’的目的?!保▌⑿Ω遥骸独献庸沤瘛飞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84頁。)他說得很明確,圣人能夠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其實,本章老子沒提圣人,與第三十七章有點類似,是說給侯王們聽的。這里的“無為而無不為”,與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不是一回事。道能夠“無為而無不為”,但圣人不行,侯王更不行。圣人和侯王最多是“為無為,則無不治”,但不能“無不為”?!盁o不治”不能等同“無不為”。在《道德經(jīng)》中有5次提到圣人無為,但都沒說“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為侯王們治國理政樹立的理想標桿。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焙钔鮽円胍缘乐螄鸵焯鞙p少欲望,不要老想著稱霸天下。不僅要“日損”,而且要“損之又損”,也就是說要把欲望減少又減少,沒有任何想法,就可以達到無為的境界了。 “無為而無不為。”道是無為的,但它又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無所不為;但侯王做不到“無為而無不為”,只能學學“無為而治”,能達到“無不治”就很好了。 無為不是不為,或無所作為,而是無意而為。無意而為就是自然而為,不刻意做作,沒有私心、沒有目的、沒有欲望,順其自然的行為?!盁o為而無不為”作為修道理念,是一種理想目標,現(xiàn)實中的人類不可能做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