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jīng)》。相傳為春秋時哲學(xué)家、思想家老子所著。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管理圖冊的史官。 01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02 譯文 道,可以說得出來的,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名,可以叫得出來的,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無,用來稱呼萬物的元始;有,用來稱呼萬物發(fā)生的根子。所以永恒的無,是要從它來窺探造化的微妙;永恒的有,是要從它來觀察自然的極限。 這兩個方面,是同一個根源而不同的名稱,都可以叫做微妙。從微妙而向更微妙處探索,就是認識自然一切奧秘的門徑。 03 “老子天下第一?!边@話,可真不是白叫的。老子生活的春秋,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周王室已經(jīng)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所謂亂世出英雄,文化領(lǐng)域也出豪杰。春秋時期,各學(xué)派風(fēng)起云涌,學(xué)術(shù)爭鳴。老子當(dāng)年就極力反對過儒家學(xué)說。 孔子曾去周國,問禮于老子,老子可就對他一點也不客氣。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俱朽矣。”你的思想和你這個人以及你的骨頭都一樣腐朽了,過時了。這話說的可是夠重的了。 對孔子提出的“禮”無情抨擊。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保銈兂珜?dǎo)的)禮啊,是忠信不足,也是動亂的禍?zhǔn)住榱嘶謴?fù)周禮,孔子四處奔波,到處游說。老子則主張清虛自然,無為而治。 老子的第一章,我理解主要談的是大道。能說的出來的都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也就意味著無形的、不可言說的道才是真道。這大概就需要我們慢慢去自己悟道,忽然某一天,想明白了,但又是需要內(nèi)心體會無可言說的。這就有點像佛家說的頓悟,往往很難用語言來表述。記得當(dāng)年六祖惠能頓悟之后留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句,據(jù)說六祖并不識字,卻道出真言。 我們凡人有沒有這個時刻呢?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刺枏牡仄骄€慢慢升起,也曾有過莫名的歡喜,看萬木凋零、落英繽紛也有過莫名的哀傷。但這些只是內(nèi)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還不屬于悟的范疇。更何況,人又是有惰性的,不愿意去深度思考,頓悟的情形就更不多見了。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是浮游于表面的。大名無名。我們抬頭看見的是“天”,這是我們對“天”的命名,可是“天”真的是我們看到的那么大嗎?隨著人們對太空的探索,對“天”的認識更進一步。那些我們尚未命名、無可命名的才是更勝一籌。有點類似于曾一度被稱道的一句話:“看不見的決定看得見的?!睆倪@句話來看,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 “有生于無”,這似乎沒有什么可以探討的了,恰如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從0到1,發(fā)展之后的從1到10、從10到100……不斷地繁衍下去、生命力愈加蓬勃。 一個人,本來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我們終其一生,不斷地向前走,我們忘記了停下來思考,我們不斷地追名逐利,到最后,我們也就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出發(fā)? 回到開頭提及的老子所倡導(dǎo)的“清虛自然、無為而治”,其實應(yīng)該是共富社會之后的情形吧。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思想,是那么深邃悠遠,可以越過千萬年。 當(dāng)前,世界上仍然還有戰(zhàn)爭。如果我們?nèi)祟惗及涯抗饩劢褂诘厍?,把自己真正定義為患難與共的地球人,我們就更應(yīng)該愛護這個地球,不讓它因為人為的因素而發(fā)生各種災(zāi)難。 如果有一天,因為人的欲望無度,毀壞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讓人類無法生存——人沒了,地球還在,豈不悲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