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計3170字,閱讀全文需要約7分鐘。 今天我們來聊聊,為什么當一件我們喜歡做的事情被給予了金錢作為獎勵后,我們反而會容易逐漸喪失對其的興趣。 讓自己的熱愛或是愛好成為自己的工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無論是一個喜歡跑步的人成為了馬拉松運動員,還是一個愛畫畫的人成為了職業(yè)畫師,又或者是那些喜愛動物的人最終成為了動物飼養(yǎng)員,這樣的結果似乎無不令人羨慕且憧憬。 你或許也會說,這是一份多么讓人心馳神往的幸運??!每天可以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還能夠保證生活過得去,有這樣的選擇誰會愿意成天九九六,重復著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呢? From 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 這樣的未來或許的確值得期待,不過在你完全倒向這個烏托邦式的夢想前,不妨先讓我為你講個聰明老頭兒的故事吧。
有個老頭兒自己一個人住,老伴兒早些年去世了,于是他搬到了一個新的街區(qū),租了個小房子。他每天把庭院門口打掃得干干凈凈,自己種下并打理出了一片青翠的草坪,上午起來讀讀報紙,下午的時候就會在屋外曬曬太陽,雖說一個人,但日子卻也清凈。 不過好景不長,有天他上午正在讀報的時候,忽然聽見門外清脆的一聲巨響,一看是一顆皮球打碎了玻璃,飛進了屋子里。他拿著球走出屋子,看到一群小孩子站在他門口的草坪上,顯然,他們找到了一塊天然的足球樂園。 Picture from Tuniu. 他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們說,“請你們明天不要再來了,這塊玻璃我就不追究了,現(xiàn)在回家去吧”。當天晚上他換上了新的玻璃,第二天相安無事,可到了第三天上午的時候,他又聽到了相同的聲響,事情如同劇本一般再次上演。 隨后他也重復了之前的請求,但這些南村群童好像發(fā)現(xiàn)眼前的大人年老無力,所以后來甚至成群結隊、肆無忌憚地一來就是一整天。玻璃不算太貴,但也架不住這么頻繁地更換,老頭兒為此失眠了數(shù)晚,終于想到了一個點子。 次日,他一改往常的愁眉苦臉,看到孩子們來了之后熱情的走上去,從罐子里面拿出了很多零錢,平均地分給了每個孩子們,1人1美元,并且對他們每個人說,“謝謝你們能夠來這里玩,這些零錢是給你們的獎勵,希望你們明天還能繼續(xù)來我這里!” 而第二天,孩子們如約而至,他同樣拿出了很多零錢,不過分量似乎更多了一些,最后平分下來,1人拿到了1.1美元。往后的接連幾天,孩子們欣然前來,很快,每個人就能拿到2美元了。 天底下還有這種好事? 可是,當這群孩子以為自己還能拿到更多的時候,事情卻朝著他們愿望相反的方向發(fā)展。他們在拿到2美元之后的每天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前一天少拿了1美分,從2美元到1.9、1.8、1.7....,他們發(fā)現(xiàn),這個老人的零錢似乎越來越少了,孩子之中有人不禁懷疑,老人恐怕很快要沒錢了。 而老人每天還是一如既往拿著他的零錢罐迎接孩子們,直到第十七天的時候,正當他拿著零錢罐走出屋外時,卻發(fā)現(xiàn)門外空無一人,隨后,他爆發(fā)出了爽朗的笑聲,他知道他成功了。 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聰明的老人是如何利用過度合理化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最終讓孩子們發(fā)生態(tài)度上的轉變的。 過度合理化效應 故事講完了,里面的道理不知道你有沒有捕捉到呢? 如果你看得仔細一些,那么你會發(fā)現(xiàn),老頭兒最終成功地拿到了孩子們“踢球”這件事的主導權,這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 在開始解讀之前,我們先要澄清一個概念,即我們的行為背后一定有著其動機或原因,人類很少會做那些他們認為對自己而言絕對沒有意義的行為。按照行為主義者的觀點,我們的行為本質上都是為了尋求獎勵或者強化。 那么,這些行為背后的原因便可以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行為能夠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獎勵(比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另一類則是因為行為能帶來物質上的獎勵(比如拿到不菲的報酬)。 一個共同點是,二者都能促進個體多巴胺的生成 前者被稱為行為的內部原因,后者則被稱為行為外部原因。 就拿喝酒這件事來說,一個人喝酒既有可能是因為自己本就愛喝,也有可能是因為需要應酬來保證簽下合同。像喝酒一樣,無論是內部原因還是外部原因,都普遍地存在于我們行為的動機之中。
讓我們回到剛才的故事。最一開始,孩子們前來踢球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喜愛,此時內部原因主導了他們的行為,來老人家門口踢球讓他們覺得很快樂——哪怕是砸碎了人家的玻璃。 當老人開始給孩子們發(fā)放零錢作為獎勵的時候,這些孩子們踢球這個行為背后便加入了一個外部原因——拿到零錢。只不過,孩子們在剛開始并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同,他們還是依著自己的喜歡踢著足球,直到老人開始逐漸給零錢加碼。 這一步之所以關鍵,是利用了人固有的慣性,當我們在路上撿到1元錢的時候不會有什么想法,當?shù)诙煸谕瑯拥牡胤綋斓?元錢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疑惑,當?shù)谌鞊斓?元錢的時候你猜會發(fā)生什么?我們會期待第四天的時候在那個地方撿到4元錢,而這就是人擁有慣性的一個體現(xiàn)。 對于那些持續(xù)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好事,我們很快便會對其產(chǎn)生依賴以及期待,換句話說,我們會很快習慣這樣的好事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就好像理所應當如此一般。 這些孩子們也經(jīng)歷了同樣的過程,當他們開始逐漸期待每天都能拿到更多錢的時候,他們踢球這個行為背后的主導動機便已經(jīng)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轉變了,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過程完全是在他們無意識的過程中進行的。 也就是說,支持他們來踢球的原因從出于喜歡在那踢球而來已經(jīng)變成了出于拿到更多零錢而來,于是這個行為背后的動機便徹底由外部動機(零錢獎勵)所主導了。 之后發(fā)生的事便順理成章,隨著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他們前來踢球的動機理由也當然一落千丈,非但拿不到更多的錢,而且還日漸減少,這會讓他們產(chǎn)生:“我在做沒意義的事”,的想法,于是正如老人預料之中的那樣,那些孩子們再也不會來踢球了。 From Bojack Horseman
話到這里,你或許已經(jīng)能夠明白,為什么我在前面說,將自己的愛好變成自己的職業(yè)這樣的事情有如烏托邦,因為在理想的情況中它的確是格外美好的。 然而,既然成為了職業(yè),那么我們行為的動機便一定會加入外部原因——為了維生,并且其會在日復一日重復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主導的動機。 好比一個魔術師,在成為職業(yè)魔術師之前,他所學習的一切都是源于他的熱愛,他喜歡魔術,喜歡向目瞪口呆的觀眾展現(xiàn)魔術的魅力。可是當他開始通過魔術表演得到報酬時,他進行魔術的動機便不再那么純粹了,特別是當他喜歡上表演魔術還能有錢賺的感覺時,他對魔術的熱情實際上卻在日漸減少。 我們身邊的生活中實際上也有不少例子。有些孩子會對一些活動流露出天然的興趣,比如彈琴、畫畫或是閱讀等等,家長們?yōu)榱斯膭詈⒆觽凁B(yǎng)成這樣的愛好,采取了物質獎勵的方式,每當孩子去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答應給他們零花錢或是買新玩具,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們反而逐漸厭倦了這些活動。 這些例子幾乎遍地可循,那么這難道意味著,將愛好變成職業(yè)的努力,或是通過獎勵來塑造行為的方法注定失敗嗎?并不如此,心理學家們主張,只有那些非必要的報酬才會帶來隱性的代價。 如何區(qū)分何為必要何為非必要?關鍵在于獎勵的對象是什么。 如果獎勵的對象是行為本身(如畫畫、踢球、學習),那么隨著獎勵的出現(xiàn),行為的動機逐漸會由內向外轉化,也就使得個體的內在興趣被削弱了。 但假如,獎勵的對象轉變?yōu)榱?span>行為的結果(如畫出來的作品、踢球的表現(xiàn)、學習的成績),那么獎勵會給個體帶來一種,“正因為我做的很好所以才得到了獎勵”的感覺,這不僅不會削弱他們的興趣,反而會促使他們的興趣得到進一步增強。 想想看,假如老頭兒發(fā)錢的時候說,“你們踢得真棒!希望明天你們也能踢得這樣好!”,那么這些孩子無疑會為了讓自己的表現(xiàn)更勝一籌而勤加練習,哪怕獎勵減少了也會傾向于認為是自己沒有表現(xiàn)好——這又會激勵他們再次努力! 因此,如果你希望達到那個理想的境地,既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又收獲了豐厚的報酬,那么或許將得到報酬的原因歸因為自己的成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會讓你始終將一點刻在你的腦海中:我還能夠做得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