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東師 2022.09 網(wǎng)絡教育 歷史學 西方史學史 考前練兵

 豹云天 2022-10-28 發(fā)布于北京

西方史學史+東師考前輔導包

一、論述題

(1)論述法國史學家讓·波丹的史學思想。

答:波丹在其史學巨著《易于理解歷史的方法》中,探討了歷史的一般價值、本質、形式類別、總體認識、歷史分期以及閱讀史書的方法之類本體、客體問題,體現(xiàn)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史學最深刻、最全面的反思。波丹對歷史的思考,直接啟迪了近代西方的歷史意識。

波丹的討論路線是從歷史的價值開始的。他認為歷史具有任何學到難以比擬的實用價值,其最大的功效是教導人們如何做人。他在開頭便說:“盡管歷史有許多用最高貴、最適當?shù)馁澽o對之加以美化的頌揚者,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的贊詞比得上說歷史是'生活的老師’更真實和更貼切了。”在波丹看來,哲學雖然也被一些人視為“生活的指南”,但它對逝去的事情沉默不語。而歷史則不然,不僅可以用來解釋現(xiàn)在,而且可以預測未來,人的整個一生都應該按歷史的神圣法則來行事。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認為歷史有無盡的益處,其中“最大的益處就是至少能激勵一些人崇尚美德,能使一些人懼伯做惡”,青史留名是對一個人“唯一真正的獎賞”。此外,歷史還有美學意義,予人以“輕松和愉快”。之所以輕松是因為歷史無需任何特殊技能的幫助便可以被人理解,目不識丁者也可聽懂它。愉快則從閱讀歷史時獲得的美好知識中油然而生。

波丹進而討論歷史的本質和形式。他認為“歷史是對事物的真實的敘述,它有三種形式:人類史,自然史,圣史。第一種涉及人類,第二種關于自然,第三種涉及自然之父。第一種描述人的活動,同時指引他在社會中的生活。第二種解釋隱藏在自然中的各種原因。解釋自開端以來這些原因的演化。最后一種除開一切其他因素只記錄全能的上帝和不朽的靈魂的威力”。這樣,波丹就把歷史學科的地修升到統(tǒng)攝人類的所有知識學科的高度,從而把史學的研究對象也擴展到人們活動的一切領域。

波丹認為歷史的本質是對真實的敘述。波丹師法波利比烏斯,十分強調史學工作的求真精神,認為“歷史非他,不過是真相的反映”記述真相是歷史家的唯一職責,對史實進行褒貶與奪是哲學家的任務,而非史學家的任務,他提出的要在歷史著作中消除價值判斷,被認為是蘭克史學原則的先聲。波丹認為,要促進史學發(fā)展必須對史料進行深入細致的考訂,對史實作全面的分析與綜合。他還提出了一系列鑒別史料和史實的原則,并對史家記事產(chǎn)生偏差的原因作了心理分析。波丹的史學方法和原則已由外形考訂,達到對史料史實的解釋和詮釋,進入了對其內容鑒定的范圍。這在西方史學方法論上具有開拓的性質。

在歷史的總體認識方面,波丹的觀點更顯示其卓越的思考能力。從整體上說,波丹認為歷史是進步的。他猛烈抨擊了自古以來廣泛流行的關于人類歷史由金、銀、銅、鐵各時代依次墮落的歷史倒退觀。明確提出了各時代依次遞進的世界歷史進步觀。在他看來,全部歷史已表明人類社會是持續(xù)不斷地發(fā)展進步的,他所處的新時代要比以前的時代進步,而將來的時代也必將超過現(xiàn)在這個新時代。這種對人類未來的進步的樂觀主義,反映了文藝復興以來,新興資產(chǎn)階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波丹明確提出的進步觀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它的沖擊波隨著歷史的長河一直越過維柯、黑格爾和馬克思、直到遇上了尼采、斯賓格勒及當代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才受到了阻力。從此,進步的歷史觀開始受到質疑。

波丹在討論影響歷史進步的因素時,他提出了“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認為地理條件決定了一定民族的性格。他自己對人類史的分期便是建筑在自然條件基礎上的。他的歷史分期把傳統(tǒng)關于人類史總長度的六千年分成三個等份,每個階段含兩千年。第一階段是天性爰好沉思的南方民族(北非、西亞民族)階段,產(chǎn)生出哲學和宗教。第二階段由溫帶地區(qū)的民族(地中海區(qū)域民族)領風騷,發(fā)展出良好的政府和政治。第三階段的主角是寒冷地帶的北方民族(日爾曼民族),他們是機械和戰(zhàn)爭藝術的發(fā)明人。波丹的分期具有重大的啟后作用。西方第一位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哲學家維柯關于人類三個時代(神、英雄、人)的分法和19世紀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的三段式(東方、希臘羅馬、日耳曼)直接受到波丹分期的啟發(fā)。啟蒙時代法國著名學者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論也受到波丹有關思想的直接影響。

此外,波丹還提出了囊括全世界、涉及人類活動一切領域的整體史觀念,他還注重歷史比較方法,注重宏觀考察,這都給啟蒙運動時期伏爾泰等人的文化史觀念及其研究方法提供了啟示。

(2)中世紀西方史學的特點。

答:中世紀西方史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是一種在基督教神學史觀影響下的史學創(chuàng)制。在當時,基督教史學的觀念代替了世俗觀點來作為歷史解釋的指導思想,凡與基督教史觀相悖離的歷史事實,皆被棄之不用。在歷史作品的內容選取上,也是主要選擇與基督教事務有關的歷史事件,凡人的世俗活動則很難進入基督教史學家的視野。當時的史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也多來自于僧侶階層。因為,當時知識文化壟斷在基督教神職人員手中,他們所在的圖書館,也幾乎是中古社會唯一的藏書機構,僧侶個人也較俗人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當時的國家政務,因此,也更具備進行歷史作品創(chuàng)作的條件。

在基督教史觀的影響下,中世紀的西方史學發(fā)展出如下比較有新意的歷史觀念。首先,基督教史學家較明確地提出了歷史的發(fā)展進步觀念,即歷史在一步一步地以線性發(fā)展模式不間斷地趨向一種完滿狀態(tài)。如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為世界歷史勾畫了一幅線索清晰的發(fā)展藍圖,即歷史是上帝之城與人間之城不斷斗爭,最后實現(xiàn)上帝之城的全面勝利的進程,在奧古斯丁看來,世界歷史必將迎來光明的結局,這一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其次,基督教史學界提出了一維的時間觀念,最有創(chuàng)見的就是英國的教會史家比德,他以基督紀年方法統(tǒng)一各地域歷史編撰,使歷史在時間上貫通古今。再次,基督教史家提出了整體的空間觀念,依照此種觀念寫成的歷史作品,以神意將世界各地連為一個有機整體,使歷史在空間上曩括四海。在基督教史家看來,沒有民族和地域的區(qū)分,只有基督徒和異教徒的區(qū)分,他們所構建的“上帝之城”,是涵蓋了世界所有地域的信仰基督教的世界。最后,基督教史學家的作品中充滿了矛盾統(tǒng)一意識,他們選取具有矛盾意味的歷史現(xiàn)象作為歷史撰述的主題,認為由神意所主導的天城與人世的糾纏互動,推動了歷史的發(fā)展。按照今天的史學標準來衡量,受神學史觀影響的中世紀西方史學自然有其它的局限,那就是在當時的史學作品中,天命神意代替了科學探索,宗教傳說代替了信史實錄,世俗現(xiàn)象和人的歷史活動遭致貶低和冷遇。

(3)比較斯賓格勒和湯因比的文化/文明形態(tài)觀念。

答:首先,文化形態(tài)論最重要的觀點之一就是,歷史研究的有效單位是超越了民族和國家層次的“文化”或“文明”,世界上有多種文化或文明體,它們在存在時間上具有同時代性,在存在價值上具有等值性。斯賓格勒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主因和起源,是民族和國家的母體。

文化或文明擁有自己的內容和結構。斯賓格勒認為文化包含著文化靈魂和形式語言兩個層面的內容,它們分別作為文化的根基和表象而存在。文化的靈魂關系到文化的生成演變,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先驗的觀念,在形式上通過神化傳說或宗教觀念表達出來,對文化靈魂的領悟,要通過深層次的心理經(jīng)驗和直覺。湯因比對文明結構的解析少了幾分斯賓格勒式的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文明由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組成,政治和經(jīng)濟易于流變,而文化在三者中最穩(wěn)定,因而最能保持文明的本色,其存在也最重要。在文化之中,宗教的存在價值又最大,可以說宗教是一個文明存在的核心因素,是使一種文明區(qū)別于另一種文明的特殊標識。

在確定了歷史研究基本單位的前提下,斯賓格勒和湯因比以文化/文明存在的多元論來反對西方中心論式的文化/應明存在一元論。他們根據(jù)各自的標準劃分了歷史上的文化體或文明圈,認為它們在存在時間上具有共時性,在存在價值上具有等值性。斯賓格勒認為人類歷史上存在的高級文化形態(tài)有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古典文化、阿拉伯文化、瑪雅文化、西方文化。

湯因比對世界歷史的考察則具有更為寬宏的眼界,在他眼中呈現(xiàn)的是一幅更為多元化的人類文明圖景。按照其文明標準,湯因比認定人類歷史上存在著西方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俄羅斯文明,伊朗文明,阿拉伯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國文明等26個文明圈以及玻里西尼亞文明、爰斯基摩文明、游牧文明、斯巴達文明、奧斯曼文明等5個停滯的文明。

其次,文化形態(tài)論主張文化體或文明圈的生成演變都經(jīng)歷一個從生到死、由盛而衰的過程。斯賓格勒和湯因比都把文化或文明形態(tài)看成一種有機的生命整體,其生成演變歷程或者如人生旅程一樣經(jīng)歷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或者如四季更迭一樣經(jīng)歷春、夏、秋、冬,或者如植物生長一樣經(jīng)歷萌芽、開花、結果、枯萎。具體說來,斯賓格勒將文化的發(fā)展分為前文化或原始文化階段、文化階段和文明階段。

再次,基于對文化/文明體演化機制的概括,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對西方文明的未來做出了不同的展望。斯賓格勒是一個悲觀的宿命論者,他堅定地主張文明是文化的不可避免的歸宿,“是一種終結、不可挽回”。西方文化的悲劇性命運,是斯賓格勒式的文化形態(tài)演進觀念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

湯因比同樣承認西方文明所面臨的困境,但他的西方文明的前途卻有著不同的意識。盡管承認斯賓格勒給自己以很大啟發(fā),但湯因比也批評“斯賓格勒是最沒有啟發(fā)性的教條加宿命論者?!彼J為“死去的那些文明并不是命中注定必死的,也不是'天生要死的’,所以我們的文明也不是必須同其它多數(shù)文明共命運的?!蔽鞣轿拿鞯奈磥砻\掌握在所有西方人的手上。

(4)論述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主要內容及歷史地位。

答: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僅向我們科學地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圖景,更在史學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首先,馬克思唯物史觀為史學研究的提供了一套系統(tǒng)性的原則,加快了史學研究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腳步。馬克思合理地借鑒了前人的系統(tǒng)論經(jīng)驗,把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開創(chuàng)性的以唯物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剖析了該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結構層次,揭示了社會有機體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前提,并利用辯證法思想解釋了社會體系內的各種要素相互作用是社會系統(tǒng)變遷的根本動力,闡明了社會總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階段性。

其次,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改變了舊有歷史觀點一些持久但又狹隘的意識,擴大了人們的歷史視野。馬克思唯物史觀第一次把現(xiàn)實的生活——日常生活納入歷史研究領域。這樣,歷史研究不僅要研究理論、思想等精神生產(chǎn)活動,更加要重視提供這一活動的世俗基礎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和宗教等等活動。歷史不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過著現(xiàn)實生活的人民群眾的歷史。歷史主體的重新認定,對今后西方歷史學研究的領域拓展影響深遠。

最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對于辯證法的合理使史學研究方法更加趨向科學。如矛盾的分析方法、從抽象思考到具體研究的方法,以及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現(xiàn)實和思維相聯(lián)系的方法等,都使得自啟蒙運動以來,至康德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的關于先驗與經(jīng)驗之間的悖論。從此,歷史研究的思維更加科學,歷史評價的角度也更為準確。

在20世紀的西方史學界,受到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影響的史學流派有法國的年鑒學派和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派等等。了解20世紀的史學成就,我們更容易理解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重大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5)啟蒙時代歐洲史學的特征。

答:啟蒙運動時期,歐洲史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呈現(xiàn)出以下特征:

(1)史學研究領域擴大。18世紀的理性主義史學家拓寬了人們的歷史視野,古代和中世紀的歷史學家往往把視野局限在政治史、軍事史和外交史上,文藝復興時期有所好轉,但非政治軍事史的題材在史學編撰中仍處于微不足道的從屬地位。進入啟蒙時代,歷史學的領域更是不斷擴大。舉凡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一切經(jīng)驗教訓,包括社會經(jīng)濟、民俗風情、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廣泛意義上的文化史吸引了史家的眼球,經(jīng)常被納入歷史研究的范疇。尤其法國啟蒙大師伏爾泰所開創(chuàng)的社會文化史的新研究方向對西方史學的指導意義不可忽視。此外,啟蒙學者們也開始打破中世紀以歐洲為中心的編年史框架,歷史編撰在空間上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他們試寫包羅萬象的世界史著作,把當時西方目力所及的東亞、大洋彼岸和中南非洲等地域曩括到世界史的編撰范圍中,真正意義的世界史誕生。這與人文主義史家多局限于編撰一城一地的地區(qū)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理性主義的歷史觀。啟蒙時代的歷史家其思想核心大多為理性主義。他們使西方史學擺脫了中世紀神學史觀的束縛,把神學和教條那些狹隘的圍墻推倒,使史學沿著世俗道路的方向發(fā)展。他們試圖用理性的眼光對歷史進行批判的思考,賦予歷史以哲學的意義,揭示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霸诶硇灾髁x史家看來,理性的力量被認為是改造社會、拯救黎民百姓的靈丹妙藥和唯一力量,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然而,人類歷史不可能以理性為主線貫穿始終,理性的力量也不是萬能的,這種對思想意識的力量的過分夸大,正是理性主義史家的共同歷史局限之所在,他們的歷史觀總的來說還是唯心的。盡管理性主義史學有著某種缺陷,但它仍可說是西方史學自文藝復興以來的重大發(fā)展。

(3)歷史發(fā)展進步觀點的流行。對于歷史演變進程的思索是西方歷史觀念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啟蒙時期的學者們對古代和中世紀某些歷史學家的歷史循環(huán)觀和歷史倒退觀作了猛烈的批判。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胚胎學、古生物學的發(fā)展,使啟蒙學者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從低級到高級這一不斷上升的發(fā)展路線。把歷史視為一個進步的過程,是一個從低到高、由愚昧而文明的進化。這一時期的史家把觀念形態(tài)的理性看作是歷史發(fā)展的基本動力,而歷史就在理性與非理性的斗爭中不斷進步,通過理性的懷疑精神人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最終達到幸福而完美的境界。他們自信自己處于一個轉折的時代,對人類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了希望,他們歌頌進步,引導人們不斷的向前看。這種歷史進步觀點向人類宣告了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的合理性與不可避免性。

(4)史學的政治功能。啟蒙時期歐洲的歷史學家多數(shù)都是資產(chǎn)階級的代言人,他們用資產(chǎn)階級的世界觀來解釋歷史,從歷史上尋找論據(jù),以古喻今,要求實現(xiàn)政治上的改革。這在他們也是古為今用,他們是用歷史來為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服務的。不過我們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問題,當時資產(chǎn)階級還是一個進步的階級,這些啟蒙思想家曾經(jīng)在歷史上起過很大的進步作用。

(5)歷史哲學興起。啟蒙時代的學者認為歷史學家的任務不是簡單地陳述過去的事件,而是要用理性的眼光對歷史進行批判的思考,賦予歷史以哲學的意義,探討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伏爾泰第一個使用了“歷史哲學”這個術語。但是真正實踐近代歷史哲學的第一人確是伏爾泰之前的維柯。維柯撰寫的《關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則》(簡稱《新科學》),旨在總結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建立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歷史的理論。孔多塞在《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中提出人類理性不斷進步的觀念,而且還提出了科學推動社會進步的卓越觀點??档峦ㄟ^他的歷史理性批判把歷史納入了一個富有辯證色彩的思辨體系之中,而赫爾德更是有著許多超越前人的卓越思想。啟蒙學者們都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二、簡答題

(1)荷馬史詩的內容和特點。

答:荷馬史詩曾是當時人們社會生活和血統(tǒng)教育的重要著作。主要來源是公元前12世紀發(fā)生的古希臘聯(lián)軍遠征小亞細亞城市特洛伊的戰(zhàn)爭。這部史詩由既獨立又有聯(lián)系的兩部分組成,它們是《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伊利亞特》主要寫戰(zhàn)爭本身,描述希臘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經(jīng)過?!秺W德賽》描述的則是充滿智慧的希臘英雄俄底修斯在勝利后,渡海返鄉(xiāng),經(jīng)歷艱險的故事。

荷馬史詩雖然是一部詩歌體裁的文學作品,但是,在神話傳說和文學渲染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書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史料價值。史詩中反映了龐雜的社會生活,如:邁錫尼王阿伽門農(nóng)的顯赫聲勢,遠征特洛伊人的社會生活與制度及階級分化,冶鐵和鑄造技術等情況。從時間上來看,它的記載從史詩記載的年代可以上溯到比邁錫尼文明還早的時代。它為研究古希臘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文獻資料。所以,在歷史研究中,人們通常把公元前12世紀至前8世紀的希臘社會稱之為“荷馬時代”。

另外,在荷馬史詩中還蘊含著歷史觀念。上古時代是人類英雄時代,荷馬史詩則敘述了希臘祖先的英雄事跡。同異族人作斗爭的《伊利亞特》和同自然作斗爭的《奧德賽》都反映出希臘人所具有的最初的人本觀念,作者歌頌人類的智慧和力量,嘲笑和譴責神的邪惡,堅信人定勝天。這種進步的觀念同時也催發(fā)了一種歷史探究精神,為歷史學的產(chǎn)生奠定基礎。

(2)奧古斯丁的史學思想及其價值。

答: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等歷史哲學作品中寫道:人類的歷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間之城不斷斗爭,并最終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勝利的過程。這樣,奧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學觀念構筑起了自己的歷史認識框架。在他看來,歷史是有始有終的,歷史始于創(chuàng)世紀,終于末日審判,這樣就為歷史設定了一個時間維度。在這期間,歷史是充滿了矛盾斗爭的,歷史是不斷發(fā)展的,最終必將迎來一片光明。這種歷史觀念有別于古希臘時期盛行一時的歷史倒退論,其中所包含的歷史發(fā)展、進步因素,對后來的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進步觀念的形成具有理論啟發(fā)作用。

(3)概述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史學的特點。

答:首先,古典人本史觀的復歸。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史家們復歸了古典時期的人本史觀,宏揚人性,人的尊嚴、人的自由、人的情欲、人的道德、人的榮譽和功利重新成為歷史著作的主題。

其次,歷史研究隊伍的世俗化。文藝復興時期大批史家是凡夫份子,多數(shù)依附于王公貴族,與古典史家有相似的從政從軍的人生經(jīng)驗,有些人還是時代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甚至有些是民間的知識分子,歷史撰述趨向世俗化。

第三,嚴格認真的治史態(tài)度。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在復興希臘、羅馬學術時,并未盲目信從,而是花費了大量精力搜集各種資料,比較優(yōu)劣,對史書作細致地處理,以獲取最可靠的知識,他們培養(yǎng)了一種批判史料的作風。

第四,歷史寫作形式呈多樣化。文藝復興時期史學的題材相當豐富多彩,大體包括這樣幾種類型:按編年順序敘述的國別和世界通史,斷代史,傳記,專史,對古典作品的評注,古物研究與鑒賞,史學理論、尤其是有關史學任務的研究。

最后,民族史學的初步形成。文藝復興運動所開創(chuàng)的是一種與中世紀迥不相侔[móu]的世俗文化,這種世俗化在史學領域的表現(xiàn)之一就是民族史學的興起,它體現(xiàn)了一種逐漸形成中的民族主義意識,與近代國家的形成相伴隨。

(4)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體現(xiàn)的史學思想。

答: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展現(xiàn)了它獨特的史學思想、嚴謹?shù)闹问窇B(tài)度、大膽的批判精神以及流暢的行文,代表著18世紀西方史學的最高成就。

首先,吉本具有歷史連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吉本以其寬廣的視野、用“羅馬帝國的衰亡”這一概念和“基督教與蠻族的勝利”這一主題,貫穿并包容了公元2世紀至16世紀這1300多年間、以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為中心的、范圍遍及古代世界三大洲的歷史演變過程。在歐洲史學史上,把古代與近代的歷史當作一個有機的發(fā)展過程連接起來。

其次,吉本用極其嚴謹?shù)膽B(tài)度進行寫作,非常重視占有原始資料。他廣征博引、詳加考訂,對各種材料互相參照、進行比較研究,以致于幾乎沒有一頁沒有詳盡的注釋,或注明史料的來源及其可靠性、或補充正文的不足、或羅列諸家的見解。

再次,從《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本所具有的大膽而深刻的批判精神,這是啟蒙時代史學特點在他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

吉本從大量的歷史事實出發(fā)對基督教的教義、教規(guī)以及基督教會進行了具體而有力的批判,歷史地、批判性地分析了基督教對羅馬帝國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及其與羅馬帝國衰亡之間的關系,這是《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也是吉本對啟蒙史學所作出的主要貢獻之一。

(5)布羅代爾“長時段”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人類歷史事件可以分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的歷史事件;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歷史就是一種“長時段”的歷史,它們與人類朝夕相的、無所不在,卻幾乎靜止不動;經(jīng)濟、國家、文明等社會層面的歷史和人類種群的歷史則以較緩慢的節(jié)奏在發(fā)展變化,這種歷史運動的速度一般以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時段”為周期;事件的、個人的歷史是“一種短促迅速和動蕩的歷史”,它以一種基于“短時段”的快節(jié)奏閃爍用跳、瞬息萬變。對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是“長時段”和“中時段”的歷史,“在歷史的分析解釋中,最后終于取得勝利的總是長節(jié)拍?!?/span>

(6)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史學貢獻。

答: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先驅,是唯心主義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作為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分子,伏爾泰的著作反映出他完全是一位資產(chǎn)階級的代言人。伏爾泰的史學思想大致如下:

首先,伏爾泰擴大了歷史學研究領域,把歷史看作是一個關于人類多方面活動的整體。他認為應該把描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活動作為史學的重要內容。他破除原來的政治史傳統(tǒng),倡導文化史觀,擴大了西方宏觀世界史認識的研究領域,為后來西方史學上的文化形態(tài)學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其次,伏爾泰對歷史科學的貢獻,還在于他敢于否定傳統(tǒng)的世界史體系用非宗教的觀點解釋世界歷史,他放眼世界,否定歐洲中心說,把人類歷史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綜合、比較研究,擴大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視野。

最后,伏爾泰把歷史看作是一個不斷發(fā)展、不斷完善的過程。他認為,人類歷史在不斷前進,社會在不斷發(fā)展,最終將會破除一切來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而這與神的意志是亳不相關的。

(7)簡述黑格爾歷史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答:(1)他以絕對化的理性(理念)作為貫穿其哲學主線,把理性主宰世界的原理運用于歷史領域,認為理性同樣主宰著世界歷史。在他看來,世界歷史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這是一個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2)他認為“世界歷史無非是'自由’意識的進展”,其終極目的是精神達到認識和實現(xiàn)其自身的自由?,F(xiàn)實的歷史過程是精神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手段。黑格爾認為個人的私欲是最有勢力的源泉,個人,包括偉大人物在內,在追求自身目的時所進行的一切,最后卻都成為絕對精神完成自身目的的工具或手段。

(3)黑格爾把考察歷史的方法分為原始歷史、反思的歷史、哲學的歷史,有助于史學家在從事歷史研究過程中,更清晰、理性的認識史學自身,具有重要意義。

三、名詞解釋

(1)希臘神話

答:是以眾神居住的奧林帕斯山為中心,通過諸如:開天辟地、諸神產(chǎn)生、神的譜系、天神的改朝換代、人類的起源等眾多的故事來解釋自然和社會的原始神話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英雄傳說。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人類原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探查出古代希臘人出于萌芽狀態(tài)的歷史意識。

(2)《查理大帝傳》

答:中世紀西方史學家艾因哈德的代表作,緣起于為君主查理歌功頌德。內容分兩部分,共三十三節(jié),分述查理“在國內外的事業(yè)”與“私生活和性格”。在前一部分里,作品從查理即位開始寫起,按時間順序對他所發(fā)動的幾十次戰(zhàn)爭進行了簡明敘述。其中,對兩次持續(xù)時間最長、最為殘酷激烈的薩克森戰(zhàn)爭及阿瓦爾人戰(zhàn)爭記述得最為詳細。在后一部分里,作品精心敘述了查理其人的外貌、性格、爰好及家庭情感,贊美了查理鼓勵學術、提倡宗教的義舉。艾因哈德所使用的史料,有很多是出自第一手資料。比照中世紀時期其他西方史學家的作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傳》洋溢著更多的古典主義色彩,這是因為,該書的撰寫,是模仿古羅馬作家蘇埃托尼烏斯的《十二愷撒傳》的結果。但是,作品除了對查理對外戰(zhàn)績和宮廷生活的描述外,對于這一時期法蘭克國家內外各方面的情況幾乎只字不提,作品的視野極為有限。

(3)列奧那多·布魯尼

答:意大利第一個著名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他著述甚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作是十二大卷本的《佛羅倫薩史》,始于建城時期,止于1404年,把佛羅倫薩城邦的發(fā)展過程作了詳細的描述,堪稱通史之作。布魯尼首先在歷史學領域內打出“人文主義”的旗幟,他復活了古希臘、羅馬那些大歷史學家傳統(tǒng),認為歷史應當記載“人”事,探索社會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供人們借鑒。他用理智的眼光來考察歷史,摒棄了那些關于佛羅倫薩城的神話傳說和無稽之談,完全從事實來立論,著重敘述佛羅倫薩政治上的變遷及其在意大利各邦中的地位。在這一點上,他是馬基雅維利的先導。此外,布魯尼還著有《意大利史評述》、《反哥特人的意大利戰(zhàn)爭史》、《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評述》等。

(4)理性主義史學

答:伴隨著18世紀的啟蒙運動而興起的一種史學范型。繼承與發(fā)揚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史學的傳統(tǒng),并把它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

(1)強調人類的理性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

(2)主張?zhí)剿鳉v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歷史和評判歷史。

(3)提倡突破狹隘的政治軍事史,注重廣義上的社會文化史。

(4)提出系統(tǒng)的歷史進步理論。理性主義史學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伏爾泰《風俗論》、孔多塞《人類精神進步史綱》、康德《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維柯《新科學》等。

理性主義史學對西方史學最終擺脫中世紀神學史觀的束縛,沿著更寬廣的世俗史學道路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西方史學自人文主義史學以來的重大發(fā)展。理性主義史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近代資產(chǎn)階級史學的確立。

(5)客觀主義史學

答:19世紀有尼布爾引導、蘭克系統(tǒng)建立的,以“如實直書”為史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的史學流派。在撰史方法上,主張歷史學家在撰史過程中追求客觀、公正、“消滅自我”。該學派以掌握第一手資料為條件,以史料批判為保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內證”與“外證”相結合的模式則為歐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獻考證學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提供了具體而有效的范例,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研究的發(fā)展??陀^主義史學積極參與了19世紀西方社會普及和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的過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雖然客觀主義史家主觀上企圖放棄歷史學家對于歷史編寫的主觀性影響,并對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避而不談;但事實上,完全擺脫歷史學家對“過去”的主觀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也指責客觀主義史學拋棄了歷史學家的歷史智慧,而使之變成了平庸的史料的整理者。

(6)百科全書派

答: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編纂《百科全書》(全稱為《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分類字典》)的過程中形成的派別。在法國的啟蒙運動中,百科全書派是一面色彩鮮艷的旗幟。它區(qū)別于一般的文學流派,因參加編纂、出版《百科全書》的活動而得名。《百科全書》主編是狄德羅。參加撰稿的有160余人,他們哲學觀點不同,宗教信仰不一。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狄德羅、伏爾泰、盧梭、霍爾巴赫、爰爾維修、孟德斯鳩、孔多塞等。他們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認為迷信、成見、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在用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解釋社會政治歷史問題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其主編的《百科全書》為法國大革命作了輿論準備,為法蘭西民族建造了一座精神文明的紀念碑。

(7)盧梭

答: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年—1778年)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科學與藝術》、《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盧梭出身于瑞士日內瓦的一貧苦家庭,當過學徒、仆役、私人秘書、樂譜抄寫員。一生顛沛流離,備歷艱辛。1749年曾以《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一文而聞名。1762年因發(fā)表《社會契約論》、《愛彌兒》而遭法國當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魯士、英國,1778年在巴黎逝世。盧梭既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也對啟蒙思想進行了批判。一方面,他認為人類應該有一個符合人性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它與整個人類的自我墮落相對立,這具有啟蒙時代的思想特征;另一方面,盧梭又認為,初始狀態(tài)下的人性與動物的本能相差無幾,即缺乏理性和觀念,而理性和觀念則是人類進入社會狀態(tài)后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反對理性主義堅持純理性主義的絕對化傾向。盧梭指出了理性主義史學內部存在的弊端,認為歷史學家應該以一種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xiàn)其中可貴的人類成就的表現(xiàn),以及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最早將浪漫主義思潮引入了歷史學研究的領域,被稱為“浪漫主義史學之父”。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