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感覺今日才算讀懂了李清照的這首詞。 不過,李清照多少還是有些樂觀了。當(dāng)暴風(fēng)雨來得又急又大時,花蕊們會被頃刻間收割殆盡,只剩下綠油油的芭蕉葉,滴淌著透明的鮮血。 所謂流水落花春去也。相比紅瘦,紅無,才是更淋漓的悲傷。 而最悲傷的是,這種悲傷又不能直白言說。即使是喜愛白描的易安居士,也只能跟大家談?wù)勌鞖?,不能肆意談天說地。 很多人都說李清明這首《如夢令》很美,其實它的底色是悲。如夢令、如夢令,意思就是“像夢一樣”?!霸缰朗沁@樣,像夢一場,我才不會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地方……” 不好意思,串臺了。 我們繼續(xù)聊《如夢令》。 在李清照之前,蘇軾這么豁達的人,也寫過《如夢令·有寄》: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p> 雖然“雪壓小橋無路”,但蘇軾還是相對樂觀的,看到了“江上一犁春雨”。 蘇軾之后,他的弟子秦觀也寫過如夢令,開頭第一句便是“遙夜沉沉如水,風(fēng)緊驛亭深閉”……這家伙不應(yīng)該叫秦觀,而應(yīng)該叫悲觀。 他的第二句是,“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也出現(xiàn)了夢,只是“破”了。最后是“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老秦一夜無眠。 或許是讀過了秦觀的如夢令,李清照為了避免失眠,只能借助酒精來換得“濃睡”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夢令》的創(chuàng)調(diào)之作是一位帝王,即出自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詞,詞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風(fēng)舞鳳。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殘月、落花,這顯然不是春的開始,而是消退。 如夢令,一開始還不叫“如夢令”,李存勖管它叫《憶仙姿》,后來嫌這個名字不雅,這才改為“如夢令”。再后來,周邦彥又以“曾宴桃源深洞”,將其改為“宴桃源”。 因此,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 何為仙姿?人們的一種美好想象罷了。何為桃源?一種烏托邦的理想世界罷了。等到夢想時分,終究是無夢一場。 根據(jù)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這首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這一年,李清照只有16歲。 小小年紀,早已看穿一切。這本該是個喝奶茶的年紀,可是李清照已經(jīng)開始喝酒了,而且是宿醉,直到第二天早上還有酒勁。 “濃睡不消殘酒”,李清照這是在表達什么呢? 昨天的悲傷不會戛然而止,依然還會延續(xù)到新的一天,綠肥紅瘦還會繼續(xù)下去。氣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一場醉除了麻痹自己,并不能對現(xiàn)實世界有任何的改變。 李清照在描述完自己的狀態(tài)后,第二個人物登場了——卷簾人。 卷簾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個服務(wù)者的角色,其實她掌握著開門關(guān)窗、發(fā)布信息的權(quán)力。李清照聽到風(fēng)聲雨聲了,也大致猜到結(jié)果了,但是這位卷簾人卻臉不紅心不跳淡定地對李清照說:海棠依舊。言外之意就是,形勢還一片大好。 李清照咋能信呢? 嘴角一哂,也就隨口說了個千古名句: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連看一眼窗外的興致都沒有了。 所謂“春風(fēng)不敢生塵?!保G油油,未必是生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