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瘡是疥蟲(蚧螨)寄生在人體皮膚所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皮膚病,中醫(yī)又稱蟲疥、癩疥瘡。本病傳染性極強,易在集體生活的人群中流行,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皮疹好發(fā)于手指縫、手腕、肘窩、乳房周圍、臍周圍、大腿內(nèi)側(cè),因疥蟲有夜間活動的習(xí)性,故患者夜間奇癢難忍,影響睡眠。西醫(yī)以消滅疥螨,防止并發(fā)癥為原則。局部或全身對癥治療 中醫(yī)亦稱“疥瘡”或“濕疥”。中藥外用治療本病療效好,亦可配合內(nèi)服用藥。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傳染性強,患者的衣服應(yīng)單獨清潔,用藥物淋浴后,應(yīng)換干凈衣服。 【方藥】:熟雞蛋黃15個,明雄黃7.5克,血竭3.5克。 【用法】:外用藥,把蛋黃壓碎放入銅勺中,取文火熬煉,待蛋黃成糊狀時,將研細的雄黃、血竭放入勺中,用竹筷攪動至油出,藥渣呈黑黃色時取出,去渣留油,裝入玻璃瓶中備用。使用時,先用熱水肥皂洗浴后,用雙黃油反復(fù)擦患處,隔晚1次。 【編按】:本方系張躍祖家四世相傳驗方,臨床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曾報道治療30例,均于用藥1~5次后痊愈。用藥后要換衣服、被褥,換下的衣物要煮沸消毒。用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之物[見:浙江中醫(yī)藥,1990(1)]。 【用法】:加水2500ml,煎20分鐘,去渣取汁,待溫淋洗患處,每次15分鐘,洗后避風(fēng),另換穿干凈衣服,每天1次。 【功效】:此方出自清代《外科證治全書》,方中苦參性寒味苦,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蟲利尿,多用于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小便不利、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等;花椒一名川椒,味辛性溫,有溫中散寒、殺蟲除濕之功效,可治療心腹冷痛、齒痛、疝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等癥。兩味合用,殺蟲止癢功效更著,可用于疥瘡。 【用法】:加水3000ml,煎取濃汁,待溫淋洗患處,每次20分鐘,每天1次。 【編按】:此方出自清代《急救危癥簡便驗方》,方中蒼術(shù)辛苦溫燥,芳香氣烈,既能內(nèi)化濕熱,又能外祛風(fēng)濕,為常用治濕的要藥,外用可止癢殺菌,治療皮膚濕疹疥瘡、陰囊濕瘡等;芒硝,據(jù)歷代方書記載,為外治疥瘡之佳品。唐代《外臺秘要》載有治疥瘡經(jīng)久不愈方:芒硝60g(細研如粉)、硫黃0.3g
(研極細),和勻,清油調(diào),臨臥敷瘡上,每夜3次。本方蒼術(shù)、芒硝合用,功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治療疥瘡。  【用法】:加水4000ml,煎取濃汁,略冷,用于淋洗,每次20分鐘,每天1次。 【編按】:此方出自清代名醫(yī)陳士鐸《洞天奧旨》,方中茵陳性微寒味苦,內(nèi)服有清熱利濕之功,外用可治濕疹、濕瘡、疥癬等皮膚病;苦參性寒味苦,外用具有良好的殺蟲解毒和止癢作用,可治療皮膚瘙癢、疥瘡、濕疹、頑癬及婦女陰癢等癥。兩味合用,殺蟲止癢效果更佳,可用于疥瘡。 【方藥】:硫黃、枯礬各65克,蒼術(shù)、白芷、苦參、花椒、蛇床子、防風(fēng)、荊芥、狼毒、綠豆各30克。 【用法】:上藥(除硫黃)共為細末,過200目篩,將藥粉倒入熔化硫磺中,并充分拌勻,冷凝后再研成細粉,加凡士林適量攪勻為面團狀,分成每50克一塊備用。用時先洗凈全身,再用細紗布將藥包好,在火上烤至藥液浸出,用力涂至患處,再涂全身。每日早晚各涂1次,連續(xù)3天,第4天洗澡,換洗席、被、衣,此為1個療程。一般1~2個療程,應(yīng)停藥觀察1周,無新皮損出現(xiàn)為痊愈。 【編按】:本方具有祛風(fēng)除熱,利濕殺蟲之功效。應(yīng)用本方治療1696人,治療結(jié)果:1個療程治愈者1299人,2個療程以上治愈者397人,治愈率100%。摘自
《中醫(yī)經(jīng)典驗方大全》 【方藥】:硫黃、土槿皮、蒼耳子各20g、苦參、蛇床子、黃柏、白鮮皮、地膚子、土茯苓、白蒺藜各30g。 【加減】:感染者加金銀花、蒲公英各30g,野菊花20g。 【用法】:每天1劑,水煎,溫洗全身,每天2次;3~4天為1個療程。感染嚴重者1例加用青霉素,注意清潔衣被。 【編按】:療效應(yīng)用中藥水煎外洗治療疥瘡180例,其中,治愈者176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100%。摘自《當代妙方 第7版》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偏方等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參考學(xué)習(xí),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dān)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zé)任!版權(quán)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視頻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