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時代,給人的感覺,好像我們已經(jīng)得到了全部的真理。社會上,我們以獲取更多的金錢并用來享樂為真理;學(xué)校里,我們以書本知識為標準答案,并以此為真理;生活中,我們以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與放任自己的欲望為真理。一切都在圍繞這些運轉(zhuǎn),并以得到的多寡為衡量成功的標準。雖然有大量的人士從事慈善、公益、愛心事業(yè),但往往在其上加了不少其它的因素,因而使之變了味。更為令人感嘆的是,這成了社會的一個整體倫理道德準線,如果誰標新立異,則會被視為傻瓜,神經(jīng)病。這些所謂的真理對整整三代人的邏輯道德和價值觀產(chǎn)生了不了逆轉(zhuǎn)的影響。人人視之為理所當然。 其實,無論是社會的金錢標準還是學(xué)校的標準答案,以及生活中的都不過是真理欲望與要求,都不過是真理道路上的驛站,它們不是終極答案,更不是終極真理。 馮友蘭說人生有四個境界(其實他最早提出的是三境界說,后來又提出了四境界說),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具體什么涵義,這里不展開說了,讀過高中語文課本的都熟悉。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百度一下。我疑心他的四境界說,受了叔本華和克爾凱郭爾的影響。不過他服膺的應(yīng)該是斯賓諾莎,天地境界完全就是斯賓諾莎的自然神論??藸杽P郭爾也提出人生的三境界說,審美境界;倫理境界;宗教境界。審美境界大致相當于馮友蘭的自然境界;倫理境界相當于馮友蘭的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而他的宗教境界則相當于馮友蘭的天地境界。但需要注意的是,天地境界和宗教境界還是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天地境界是自然神論,或者叫泛神論,而宗教境界則是完完全全的上帝天國。 如果我們都認為威權(quán)主義、書本主義、圣人主義代表了真理的話,真理則會立即停滯不前。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喪失真理,否認真理,丟棄真理。因為真理意味著不斷的質(zhì)疑與探索。為威權(quán)主義和思想做注腳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宣稱這就是最后的真理。因為為威權(quán)做注腳,可以強化威權(quán)的力量與權(quán)威,但卻不能作為最后的真理來看待。真理一旦被宣布為唯一,就距離謬誤只有小半步了。認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人對真理的認識與其說是為了發(fā)現(xiàn)最后的真理,不如說是人在不斷拓寬自己理性的疆域。康德對比抱有足夠的警惕,他主張人有自己的理性無法認識到的真理,被稱作不可知論。 所以,真理的勇氣之一,就是承認自己理性的有限性。人有高傲的眼目,自義的企圖,這都容易讓人油蒙了心,遮蔽了自我認知的光與道路。 真理的勇氣之二,就是愿意接受異見對自己以為是真理的東西加以新的審視,從而能夠幫助自己對自以為是的真理用新的視角新的框架新的認知來闡釋、辨別、校驗,得到新的推進與提升。這一點的重要之處在于,它能幫助人類摒棄偏見,開闊視野,包容開放,矯正自我,刷新認知。 真理的勇氣之三,就是敢于平視。無論是東方先賢的大作論著,還是西方賢哲的哲理論述,現(xiàn)代人都既不應(yīng)當仰視,匍匐在其腳下炒冷飯,也不應(yīng)當俯視,站在現(xiàn)代哲理與視角上,一概掃進垃圾場。這都是要么狂妄自大,要么妄自菲薄的態(tài)度,都不可取。 總之,真理是永無止境的。人有兩種方式得到真理。一種是啟示,一種就是利用自己的理性。前者讓我們認識到絕對真理,后者讓我們認識到相對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