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法治題材電視劇《底線》迎來了大結局。這部電視劇自開播以來便有極高的熱度和口碑,除了它宣揚的主旋律外,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引用的現實案件,在所有的案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唐嘯云弒母案。 劇中的唐嘯云 劇中的唐嘯云,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是親戚長輩贊不絕口的聽話乖小孩,是名校畢業(yè)、在世界五百強外企工作的人生贏家,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人,卻在母親五十歲生日壽宴結束后,殺死了自己母親,這個悲劇的源頭,是令人窒息的家庭教育。 唐嘯云媽媽對兒子采用的是全方位控制的策略,孩子的一言一行、思維想法,全都要按照媽媽的要求來做,倘若孩子“脫軌”,媽媽糾正的方式則是通過傷害自己,引起孩子的愧疚心,從而對媽媽的命令更加服從,比如兒子沒有吃完菜,她就“替”兒子吃,兒子學習表現不好,她就扇自己、并且大聲責罵自己沒有做好。 媽媽更是在兒子年幼時就開始了對他的PUA,比如兒子考試僅差一份滿分,她就從人生和未來的角度批評兒子:“看上去只丟掉了一分,但未來很有可能會因為這一分而輸掉你整個人生!記住,人生就是一場戰(zhàn)斗,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就將讓你一敗涂地,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你要好好反思!”。 當兒子長大之后,她開始羞辱、打壓兒子的自主意識,唐嘯云從學習、生活到社交全都處在媽媽的監(jiān)控之下。媽媽長期控制型的教育,讓兒子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像一臺機器一樣執(zhí)行媽媽的所有指令。 “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fā)出來”。這句話在唐嘯云身上也同樣適用,他從小就沒有接觸過娛樂、游戲,偷瞄表弟玩游戲的行為還被打上了“墮落”的標簽,所有未接觸過的事物,對他來說都是“致命的誘惑”,而唯一一次失敗的反抗行為,則讓反叛的情緒在他心理醞釀。 導致悲劇的直接導火索,則是他在公司里犯了“錯誤”,他害怕被媽媽知道自己的事情,在媽媽的指責以及現實的審判雙重壓力之下,唐嘯云最終打破了做人的底線。 劇外的“唐嘯云”們 唐嘯云的案件改編自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可以說電視劇對吳謝宇的案件進行了很大程度的還原,同樣是未來可期的人,卻因為原生家庭而毀了自己的人生。 這種令人窒息的教養(yǎng)方式,長久下來會將孩子“撕裂”,孩子的身體里會存在兩個“自己”,一個是根據家長期望形成的完美自己,另一個是由被壓抑的欲望、想法堆積起來的本能自己,外在的高壓讓他沒有辦法接納被壓抑的欲望,越發(fā)強烈的撕裂感會將他推向自己的欲望、最終“殺死”那個完美的自己。 這一類孩子“殺死自己”的方式也很可悲,為了抹除父母留在他們身上的痕跡,他們會自甘墮落、通過自我毀滅的方式來報復父母,只要有任何方法能讓父母真正感到痛心、意識到他們自己存在問題,那么孩子就會不遺余力地去做,吳謝宇和唐嘯云的變化就是很好的印證,他們在殺死母親之后完全遵從自己的欲望,出入紅燈區(qū)、接觸性工作者,頻繁踏足媽媽劃定的禁區(qū)。 除了自我毀滅以外,這些孩子還有可能產生反社會人格,由于從小是按照家長的命令去生活,他們只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他們的認知狹隘,會下意識地用“沒有完成會怎樣”這樣的方式去想問題,而高壓和控制的成長環(huán)境,也會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念,如果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那就只好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END 不去操控孩子,在我看來是親子關系的底線,孩子不是父母的“另一個人生”,他有他自己的生活,倘若家長打破了親子關系的底線,那么孩子有一天也會打破自己的底線。 青少心理健康問題 ● 孩子沉迷游戲,上癮一個多月,不上學,怎么辦? ● 孩子過度焦慮,一到大考就逃避不上學,怎么辦? ● 孩子對老師或同學感到恐懼,不上學,怎么辦? ● 孩子封閉自己,不與人交流、不出房門,怎么辦? ● 孩子抽煙喝酒、夜不歸宿,不上學,怎么辦? ● 孩子抑郁癥、焦慮、阿斯伯格綜合征、雙相情感障礙,去不了學校怎么辦? …… 扶禾心理教育,專業(yè)咨詢團隊幫助青少年全面成長轉變、平穩(wěn)度過青春期。 如果您的孩子遇到了 心理、行為、人際、孩子不去上學等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