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看到過一句話,頗為認同:孤獨是才一個人生活的常態(tài)。英國大作家赫胥黎曾說:越偉大越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但現(xiàn)實中,很多人卻害怕孤獨,害怕一個人。這個時候就會去做一些違心的事、說違心的話進而贏得被人的好感,時間久了就會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從而失去自我,變得自卑甚至焦慮到懷疑自我,懷疑人生。 那如何才能不害怕孤獨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既然孤獨是生活的常態(tài),那么我就要學會與自己相處,與自己成為好朋友。 在《誰說我不可以》對于那些那些無法言喻的微妙恐懼,那些阻礙前進的重重障礙,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讓我們知道原來這些微妙的不良情感都來源于我們的內(nèi)心,是自我破壞心理在悄悄搗鬼,它們摧毀著我們的勇氣、自信和快樂,讓我們在懷疑中喪失自我。 書籍的作者本書作者是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教練杰奎琳·庫彭,她致力于幫助人們結束消極的精神螺旋,積極塑造真實的生活。作者通過對心理學、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編程的深入研究,歸納了改變的五個階段:實現(xiàn)、思考、感覺、討論和行動,并以此總結出111個特定的提示和練習,幫助我們遠離自我破壞的9種模式,最大限度發(fā)揮個人潛力,找回生活的樂趣與自由。 真正懂得生活意義的人,能夠面對任何一種生活狀態(tài)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很快,很多人壓力很大,這些壓力有一大部分源自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舉個例子,在后疫情時代很多人都把養(yǎng)生健身學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放在了“第一位”,比如制定運動和學習計劃,制定這個計劃的手人們往往興致勃勃,但是真真堅持實施的人卻寥寥無幾。有時候我們前一天晚上做好了今天一天要完成的事,可以等到第二天醒來,那股實施計劃的熱情卻消失了。面對這些類似的沒有完成的計劃,人們開始自我懷疑,開始莫名焦慮,憂心忡忡。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叫做自我破壞。那么如何才能終止這樣的自傷行為呢? 人類生活的指揮官:大腦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這些大多源于我們我們大腦的特有機制,那就是大腦更傾向于將一切新事物和超出自身舒適區(qū)間的事物歸類為危險情況。那么我們所“制定的計劃們”都被大腦列為的超出自己能力的危險的事,這個時候大腦就會啟動阻止計劃實施的心態(tài)。 在書中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舒適區(qū)模型”圖為我們直觀地反映了大腦運行是的對事物的判斷層次。這個模式看起來姜丹移動買單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如果沒有經(jīng)過可以練習往往很難做出準確的應對。相反大腦的這個自我保護機制會啟動從而讓歐文很難“晉級”。慢慢地總是在舒適圈的我們總是安于當下,這是大腦會產(chǎn)生討厭自己,無法接受自己的情緒,自我破壞的行為便產(chǎn)生了。 為此,作者在書中為我們呢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刻意練習。我們可以從培養(yǎng)自我意識開始,養(yǎng)成自覺行為的習慣。這個過程需要借助無中行能力能力模型。我們學習有意識地認識并調控這些過程,就能實現(xiàn)自決,進而終止自我破壞。 命由已造,相由心生,讓好習慣塑造好自己 我們的習慣塑造了我們本身,而習慣是有思維來決定。我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處理遇到的問題會讓大腦形成一個習慣。基于進化論的角度,大腦更傾向于消極思考,消極應對。 有一位腦神經(jīng)學家這樣打趣:對待消極的經(jīng)歷我們的大腦就像是會把它們牢牢粘住的魔術貼;對于積極的事物,就我們的而大腦卻像不沾涂層一樣。所以積極地撕開需要刻意練習。之后,我么就可以擺脫無意識消極思考的自發(fā)思維。 曾在網(wǎng)絡上看到一個十分流行的詞:接納自己,遇見自己。其實很多時候人們都看不清自己。很多人總是活在別人的評論和期待里。不管以何種方式,聽到一丁點兒對自己不利的評價就又開始自我懷疑地開啟自我破快模式,活得很累。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培養(yǎng)堅定的意識。 在生活中無論我們?nèi)〉昧耸裁礃拥某删?,我們通常在面對出現(xiàn)的問題時產(chǎn)生“我還不夠好”“是我的原因”才會導致問題的出現(xiàn)等等這樣自我批評的想法。這樣的想法當然也是不自覺。比如,寶媽帶孩子,孩子生病是因為“我”沒有照顧好;孩字不小心摔倒,是因為“我”沒有看好...... 作者認為自我懷疑,自我批評適量可能會起到警示的好作用,但過度則會產(chǎn)生自卑,而這些都會侵蝕我們的精神,摧毀我們意志。所以改變就要從首先認可自己,培養(yǎng)堅定自我開始,尋找問題出現(xiàn)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總歸咎自己。 說在最后 這本書給出了很多方法,就連平時我們嗤之以鼻的“拖延癥”,如果我們試過很多方法仍然沒有改善,不妨試試作者所提到的方法:從背后的心理因素入手,再施以策略,或許就可以擺脫“拖延癥”。 最后,作者用四個字總結了成功的關鍵:持之以恒。不管做什么我們都要持之以恒,尤其是學習。將學習力轉為內(nèi)在動力,養(yǎng)成習慣。 在這個成長和變化永無止境的時代,為了適應永無止境的改變,我們都要盡力去保持不變的學習力,才能已擁有真正的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的源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