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顆重量為21.46克拉的無色托帕石原石提交至臺灣聯(lián)合珠寶實驗室做鑒定服務(wù)。顯微觀察發(fā)現(xiàn)一些柱狀、亞金屬光澤褐色包裹體,其中一個包裹體是由兩個柱狀晶體相交120°形成的獨特的雙晶。由于其形狀和背景,這個雙晶類似于回旋鏢飛過天空。通過拉曼光譜分析,并于RRUFF數(shù)據(jù)庫 進行對比,確定該包裹體為含錳鉭鐵礦。采用正交偏光及反射光減少西重影,并獲得了清晰的顯微照片,并對圖形進行處理以擴大景深。 二、巖石碎片中的眼睛 ![]() 最近作者遇到了一塊部分拋光的巖石碎片,尺寸為14.50 × 9.43 × 2.43 mm,重3.45 ct,呈現(xiàn)出非常逼真的眼睛圖案。不同深淺的黃色和綠色物質(zhì)形成了瞳孔和虹膜,而一個獨特的白色輪廓包圍著虹膜作為鞏膜。顯微觀察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微晶礦物,通過拉曼光譜鑒定這些礦物中輝石、長石和石英最為豐富。x射線熒光分析顯示Si為主要元素,此外還包括微量的Fe和K。 ![]()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合成綠柱石通常為水熱法合成綠柱石,水熱法生長的晶體與天然晶體相比具有明顯不同的晶體形態(tài)。水熱法合成寶石通過鋸齒狀或人字形花紋以及顏色容易進行鑒別。助熔劑法合成的綠柱石雖然相對少見,但能夠形成更接近天然的晶體。雖然具有天然的形態(tài)特征,但是助熔劑法合成寶石含有很多不同尋常的內(nèi)含物特征,以此可用來與天然寶石進行區(qū)分。由于污染作用或有意在生長材料中引入金屬而在綠柱石中形成銅片,是合成寶石的 診斷性特征之一。指紋狀的助熔劑殘余是助熔劑法合成寶石中易觀察且典型的內(nèi)含物特征。 ![]() 這顆重量為211.78克拉的自形程度較好的晶體看起來像一顆天然綠柱石晶體。肉眼可見形態(tài)完整的銅片晶體指紋狀的助熔劑殘余,表明這顆寶石并非天然成因。近距離觀察可見紅褐色的云霧狀且自形程度較好的微小的銅片晶體以及銅晶體。自形的紅色棒狀晶體為鈮鐵礦通體分布,與天然樣品相似。部分愈合裂隙中含有白色的次生助溶劑顆粒。整個晶體的部分位置存在特征的棱角狀薄層,其中含有藍色的助熔劑殘余及氣泡。凈度較高的位置使得天然的海藍寶石種晶及助溶劑生長區(qū)之間的邊界更加清晰。這種寶石生產(chǎn)于俄羅斯合成寶石設(shè)備中,是助熔劑法合成綠柱石生長在天然海藍寶石種晶上的產(chǎn)物。 ![]() 原創(chuàng)聲明: |
|
來自: 寶石學(xué)讀書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