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三地行 2022年的中秋假期共三天,第一天我從廣州出發(fā),回到東莞母親家歡度中秋節(jié),第二天駕車回到廣州住地,出發(fā)去到梅州市,在梅城食宿了一夜,第三天到達家鄉(xiāng)西陽鎮(zhèn)嶂下村,見過親人,午間九人在村中農莊小聚,傍晚回到廣州。 中秋節(jié)第一天 早上,老婆到興發(fā)市場買菜,回到家做飯,我們一家人吃過團圓飯,孫女由其父母出門到萬達廣場玩去了,直至吃過晚飯才回家賞月。 午休后我開車搭乘老婆,回到東莞家,見到了母親和大弟一家四口。 晚餐由大弟媳主廚,小弟冒著大雨和我們一起吃晚飯,之后我們兄弟仨人到二樓大弟家喝茶聊天。 我們的賞月在天臺上進行,大弟媳炒了田螺,我們點亮燈籠,在一起啜螺、吃月餅、吃蟠桃、葡萄、花生、大棗、李子等水果??吹搅藞A圓的月亮才回房休息。 晚上我的作品《中秋填詞兩首》收錄于《梅州文學網》。 今天我收到東莞市防疫指揮辦訊息:如果您從外地來(返)東莞,請立即就近核酸檢測,在“i莞家”App報備。如因違反防控政策導致疫情傳播將被追究法律責任。我立即下載“i莞家”App進行相關報備。 中秋節(jié)第二天 上午我開車搭乘老婆上到廣州,放下從東莞帶回來的部分物品,老婆到好又新超市買了些蘋果,侄女開著她的小車搭上她父母剛好來到我單位的停車場,她們將行李放到我車尾箱,我們五人到中新的漁人碼頭餐館吃了午飯,由侄女開著車到紫金縣瓦溪服務站休息,我接著將車開到梅城,下了高速,在路口停車參與了便民服務提供的核酸檢測,侄女開車到春宇賓館下榻,休息后,侄女開車到梅城網紅店友好印象特色美食店吃晚飯。我們上了燒鵝、蛤肉煮芥菜、石煲豆腐、蘿卜苗炒飯、榴蓮薄餅、蘿卜豬骨肉丸湯、沙白春菜煲,結帳數目為222元,減去參與此店的網評優(yōu)惠券20元,由侄女付帳。由于燒鵝和蘿卜苗炒飯份量較大,我們打了包回去。 在家的孫女和父母先到大潤發(fā)超市購物,再到萬達廣場玩,一整天都高高興興。 我收到單位的通知:各位同事,中午好!按照上級要求,返回單位者須憑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明天(周一)將進行接龍上傳“核酸檢測48小時陰性”證明。 中秋節(jié)第三天 早上,我們到春宇賓館住宿樓下的聚品軒攤檔吃過腌面,侄女開車,我們一行五人回到嶂下村,看到堂弟,在他家喝過茶,就將準備好的祭品拿到父親墓地,先是將自己祖父母“請”到父親墓前,一起拜祭,歷時不長,程序結束。由于風高物燥,“小心翼翼”地將防火工作放到第一位。 在墓地內放了鞭炮后,堂弟領他們一起回家,路上他們挖掘了五、六條鮮竹筍,路過堂弟的金柚果園,老婆問堂弟說:“為什么現在金柚還沒摘?”堂弟回答說:“今年中秋節(jié)來得早,金柚要立冬前后才可以成熟。”老婆說:“不知現在甜了嗎?”堂弟回答說:“不知道。我摘幾個給你們拿回去。”老婆說:“好啊?!庇谑翘玫墁F場摘了十多個金柚挑回家。 我和大弟走了另一條路到祖屋,先將沙桐彭樹的薇甘菊打下來,拽干凈,騰出空間讓樹長大長高,之后到屋龍山走走,拍攝到梅江區(qū)銘牌的百年古樹有四棵“馬尾松120年”、“南酸棗200年”,“細柄蕈樹150年”、“木荷130年”,還有其他古樹,我們沒時間去細看。 我們在堂弟家見到堂哥和堂弟媳,一起步行到“美錦家庭農莊”,點菜吃飯,邀請農莊老板一起吃飯。這頓飯老板給我們上了一盆鮮炒金針菜,我們吃過覺得不錯。老板介紹說:“金針菜也稱黃花菜,屬于百合目,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近肉質,中下部常有紡錘狀膨大。花葶長短不一,花梗較短,花多朵,花被淡黃色、橘紅色、黑紫色;蒴果鈍三棱狀橢圓形,我們這里的金針菜花果期為5月至9月。老婆問:“食用金針菜有什么講法?”老板回答說:“金針性味甘涼,食用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對吐血、大便帶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療效,可作為病后或產后的調補品。”老婆跟著說:“我想帶些回去種植行嗎?”老板說:“可以種到陽臺花盆上就很好,觀賞和食用兩者兼得?!?/p> 飯后我們回到堂弟家,喝了茶,搭乘上堂弟媳到東升工業(yè)區(qū)的加油站,她下了車,取她的電動車,我們在那里加油,之后在13:00上高速,在瓦溪服務站,我接著將車開回單位,時間是18:15,侄女母女上我宿舍休整之后,然后,侄女開車接其父母回到東莞。 不久兒子開車接母女回到我的單位宿舍,吃過晚飯后,我到中新廣場做了個核酸,回到家,碰到了兒子兒媳出門回廣州,他們23:00到家,在微信家庭群內報平安。 我的作品《增城夜色美》外三首,收錄到《梅州文學網》。夜深了,我又在寫詩。 圖文無關,文章配圖來源:拍攝作者 授權發(fā)布。 編輯:柳馨夢;校對:林詩晴; 策劃:黃健峰;責編:廖秋香;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鐘奎華,筆名土圭垚,文柯,梅江區(qū)西陽鎮(zhèn)人,中學高級教師。喜愛寫作、旅游、書法和攝影。堅持寫作四十多年,幾十篇作品收錄于《增城日報》《海珠文學》《荔鄉(xiāng)情》《都市頭條》《南粵作家》《神州文藝》《作家作品》《丹荔》《楊梅》等報刊雜志或網絡微刊,數篇征文在比賽中獲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