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智家,作為晉國當時最強大的家族,智家為什么沒有參與到瓜分晉國的盛宴中呢? 智氏家族在晉國也是堂堂六卿之一,他們的先祖在春秋初期,就在晉國擔任相國了名叫荀息,后來荀息的孫子荀首,被封食邑叫智邑(今山西永濟市),所以史稱智莊子,其后他們家族就改稱為智氏。智氏作為晉國世卿,輔佐晉公尊王攘夷,立下很多功勞,其中二世智武子、五世智文子、七世智襄子先后擔任正卿,執(zhí)政晉國。是和趙魏韓并駕齊驅(qū)的大家族。 在聯(lián)合趙魏韓三家滅掉了中行氏和范氏后智氏成為了晉國卿族的領(lǐng)頭羊。 然而智氏的危機也開始凸顯出來…… 眾所周知,一個家族要想長盛不衰那就必須選擇優(yōu)秀的繼承人來延續(xù)家族的榮光。 可是智氏卻在此時犯了錯,智氏族長智宣子想立智瑤為繼承人,他弟弟智果卻提出反對。 智果認為,智瑤雖然聰明果毅,但是缺乏仁義,如果立了智瑤,那么智氏家族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可惜智宣子沒有聽從弟弟的建議,立了智瑤為繼承人。 智果一看老哥哥不聽他的意見,為了避禍,趕緊和老智家分了家,自立門戶改家族為輔氏。 那么智宣子是不是真的糊涂了? 也不盡然,作為家主他的考慮總是多了一層。春秋時期本來就是禮崩樂壞了,大家缺德事都干了不少,周圍趙魏韓三家虎視眈眈,你找個平庸的繼承人會不會適得其反呢?所以他不敢拿家族的未來賭,目前智瑤最優(yōu)秀不立他還立誰? 而智果也沒錯,智宣子看到的他大概能看到,但是智宣子看不到的他也能看到,畢竟下面人不敢得罪智瑤,報給智宣子的信息都是有加工的,可是智果卻不同,他能看到智瑤待人處事的本質(zhì)。 智氏確實需要一個優(yōu)秀的繼承人,可是智果所謂的“仁”并不是婦人之仁,而是仁德,你智瑤對自己人都不講仁德,對上三大家族更會適得其反逼他們聯(lián)合起來對付智氏的。 如此一來智氏不亡也得亡了。 ![]() |
|
來自: 不枯齋 > 《晉國 前1033-前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