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論是什么意思呢?惑,迷惑,在這里是指迷亂眩暈的意思。大,指惑的程度,言其甚也。本篇重點論述了眼睛的構造、眼睛與五臟的關系,說明了登高而惑的道理。同時也闡述了善忘、善饑、不得臥、多臥等病的病機。篇名"大惑",是取其篇首之登高而惑之義。 一、論述了產生“迷惑”的機理。 二、說明眼睛的功能,是淵源于五臟六腑之精的,其間存在著內部的聯(lián)系,同時又指出了眼睛的各部組織結構與五臟的聯(lián)系。 三、敘述了健忘、善饑、多臥、不眠等病的癥狀,并闡述了病機和治療原則。 )(161.靈樞·大惑論 新解析)1/1----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嘗上于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發(fā)長跪,俛(同,"俯")而視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歧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wèi)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注解1)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說,我曾經攀登那高高的清冷之臺,上到臺階中層時,向四處觀望,然后伏身前行,就感到頭眩眼花,精神迷亂。這種異常的感覺,我暗自感到奇怪,盡管自己閉目寧神或睜眼再看,平心靜氣,力圖使精神鎮(zhèn)定下來,但是這種感覺長久不能消除,仍然感到頭暈目眩。即使是披散開頭發(fā),赤腳而跪在臺階上,力求形體舒緩,使精神輕松,但當向下俯視時,眩暈仍長久不止,有時這種癥狀在突然之間卻又能自行消失,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向上輸注于人的眼部,從而產生精明視物的作用。臟腑精氣匯聚于眼窩,便形成眼睛。其中腎的精氣充養(yǎng)瞳子,肝的精氣充養(yǎng)黑睛,心的精氣充養(yǎng)內外眥的血絡,肺的精氣充養(yǎng)白睛,脾的精氣充養(yǎng)眼胞(上下兩個眼皮)。脾的精氣包裹著肝、腎、心、肺的精氣,與脈絡合并,形成目系,向上連屬于腦部,向后與項部中間相聯(lián)系。如果邪氣侵入項部,乘人體虛弱而向深部發(fā)展,則沿著目系而侵入于腦部。邪入于腦,便發(fā)生頭暈腦轉,從而引起目系拘急而出現(xiàn)兩目眩暈的癥狀。如果邪氣損傷眼部的精氣,使精氣離散,就會出現(xiàn)視歧的現(xiàn)象,即看一件東西好像有兩件一樣。人的眼睛,既是臟腑的精氣所形成,也是營、衛(wèi)、氣、血、精、神、魂、魄通行和寓藏的所在。其精明視物的功能,是以神氣為基礎的。所以人在精神過度疲勞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魂魄失守,意志散亂,眼睛迷離而無神氣。眼的瞳子部分屬于腎,黑睛屬于肝,二者為陰臟的精氣所滋養(yǎng);白睛屬肺,眼球的赤脈屬于心,二者依賴陽臟的精氣所滋養(yǎng)。因此,陰臟的精氣和陽臟的精氣相互結合而協(xié)調,才能使眼睛具有視物清晰的功能。眼睛的視覺功能,主要受心的支配,這是因為心主藏神的緣故。如果精神散亂,陰臟的精氣和陽臟的精氣不能相互協(xié)調,突然看到異常的景物,就會引起心神不安,精失神迷,魂飄魄散,所以發(fā)生迷惑眩暈。) 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黃帝說,我有些懷疑你所說的道理。我每次去東苑登高游覽,沒有一次不發(fā)生眩暈迷惑的,離開那里,就恢復正常,難道說我惟獨在東苑那個地方才會勞神嗎?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異常的情況呢? 岐伯說,不是這樣。就人的心情而言,都有自己喜好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愛憎兩種情緒突然相感,會使精神出現(xiàn)一時的散亂,所以視覺不正常而發(fā)生眩暈迷惑。等到離開了當時的環(huán)境,精神也就轉移,就會恢復正常狀態(tài)。總之,出現(xiàn)這種癥狀,較輕的僅是精神一時迷糊,好像不能辨別方向似的,較重的就會出現(xiàn)精神迷亂而頭目眩暈。) 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wèi)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黃帝說,人出現(xiàn)健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說,這是由于心肺兩臟不足,而使得人體上部氣虛,腸胃充實而使得人體下部氣盛。心肺氣虛就會使得營衛(wèi)之氣不能及時向上宣達敷布,長時問滯留于腸胃之間,導致神氣失養(yǎng),所以發(fā)生健忘。) 黃帝曰:人之善饑而嗜食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精氣并于脾,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榖,榖消則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黃帝說,人如果容易饑餓,但沒有食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說,飲食入胃后化生的精氣,輸送于脾。如果邪熱之氣停留于胃,就會使胃熱而消化力增強,所以容易饑餓。熱邪使得胃氣上逆,導致胃脘滯塞,難以受納,所以出現(xiàn)不欲飲食的癥狀。) 黃帝曰:病而得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wèi)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黃帝說,因病而不能入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說,衛(wèi)氣在白天行于陽分,人處于清醒狀態(tài),夜間衛(wèi)氣入于陰分,人就能入睡。如果衛(wèi)氣不能入于陰分,經常停留在陽分,就會使衛(wèi)氣在人體的陽分處于盛滿狀態(tài),相應的陽蹺脈就偏盛,衛(wèi)氣不能人于陰分,就形成陰氣虛,陰虛不能斂陽,所以就不能安睡。) 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wèi)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衛(wèi)氣循行正常,人的睡眠功能就正常。)(黃帝說,因病而兩目閉合不能視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岐伯說,這是因為衛(wèi)氣滯留于陰分,不能外行于陽分。留滯在陰分使陰氣偏盛,陰蹺脈隨之而盛滿,衛(wèi)氣既然不得行于陽分,便形成陽虛,所以愿意閉目而不欲視物。)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wèi)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wèi)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wèi)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wèi)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說,有的人發(fā)生嗜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說,這一類人的特點是腸胃較大而皮膚滯澀,肌肉之間又不滑利。由于腸胃較大,衛(wèi)氣在人體內部滯留的時間就比較長;皮膚滯澀,分肉之間不滑利,衛(wèi)氣在體表的運行因受到阻止而遲緩。衛(wèi)氣在人體循行的常規(guī)是白天行在陽分,夜間行于陰分。當衛(wèi)氣隨晝夜交替在人體陽分運行已盡,由陽入陰時,人就入睡了;衛(wèi)氣在人體陰分運行已盡,由陰出陽,人便覺醒。既然這類人的腸胃較大,衛(wèi)氣在內滯留的時間比較長,再兼皮膚滯澀,分肉組織不滑利,因此衛(wèi)氣運行于體表就較遲緩,使得精神不能振作,所以困倦而嗜睡。那些腸胃較小、皮膚滑潤弛緩,分肉組織之間又通暢滑利的人,衛(wèi)氣行于陽分的時間比較長,所以睡眠較少。) 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wèi)氣久留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黃帝說,有的人不是經常嗜睡,而是突然間出現(xiàn)多臥嗜睡現(xiàn)象,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邪氣滯留于上焦,使得上焦氣機閉阻不通,又因飽食之后,暴飲熱湯,衛(wèi)氣滯留在胃腸中,致使衛(wèi)氣久留于陰分,而不能外行于陽分,所以出現(xiàn)突然多臥嗜睡的癥狀。) 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歧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后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黃帝說,講得很好。對于上述疾病如何進行治療呢? 岐伯說,首先要觀察臟腑的虛實,辨明病變的部位,即使是輕微邪氣,也必須先加以消除,然后再調理營衛(wèi)之氣。邪氣盛的采用瀉法,正氣虛的采用補法。還要首先審察患者形體的勞逸、情志的苦樂,做出正確診斷,然后才能進行治療。 )(黃帝向岐伯請教說:我曾經攀登清冷的高臺,上到一半地方回頭下視,接著又匍匐前行,這時就有些心神惑亂。我暗自感到奇怪,內心悄悄思忖,時而閉眼時而睜眼,盡力使自己安心定氣,卻久久不得其解,只是感覺頭暈目眩。即使披散開頭發(fā),赤腳跪在臺階上,在向下俯視時仍然會久久眩暈不止。這種突然感覺眩暈的恐高癥,究竟是何氣所致? 岐伯回答說:人體的五臟六腑精氣,都向上注于目為眼睛提供營養(yǎng)。精氣會聚的窩穴是眼,腎臟的骨髓精氣形成眼睛的瞳子,肝臟的筋脈精氣形成眼睛的黑眼仁,心臟的血脈精氣形成為眼睛的赤絡,肺臟的皮毛精氣形成為眼睛的白眼仁,脾臟的肌肉精氣形成約束眼睛的眼胞,包攏筋骨血氣的精氣與脈絡合并形成目系。目系向上連屬于腦,向后出于頸項中。因此,如果邪氣侵入頸項,又遇上患者身體虛弱,邪氣入內太深,就會隨目系進入腦中。邪氣入腦,人就會感覺頭腦暈轉。頭腦暈轉牽引目系,就會使目系緊張拘急。目系緊張拘急,人就必然會感覺到頭暈目眩了。如果邪氣傷損了眼睛的精氣,使目系的筋骨血氣不能聚攏,眼部精氣就會散亂。眼部精氣散亂,就會造成視物有重影的視覺差異。 人的眼睛,由人體五臟六腑精氣會聚形成,是營衛(wèi)魂魄精神血氣常聚之所,也是產生神氣的部位。因此,人的精神過度疲勞,魂魄就會失守,意志就會錯亂。眼睛的瞳子和黑眼仁,分別源于腎臟和肝臟的陰經精氣滋養(yǎng)。眼睛的白眼仁和赤脈,分別源于肺臟和心臟的陽氣精氣滋養(yǎng)。人體五臟六腑血氣循環(huán)陰陽平衡,眼睛就會明亮有神氣。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的視覺功能受心臟控制和支配。心臟守藏人的主神,如果心神失守精氣散亂,就會使目系的筋骨血氣不能聚攏。這時,又突然看到異常的景物,就會使精神魂魄散亂難收,所以就會感覺到迷惑眩暈。 黃帝說:我還是有些疑惑不解,每次去東苑登清泠高臺,沒有一次不感覺到眩暈迷惑。一旦離開那里,就會恢復正常。這是我惟獨在東苑才會勞神嗎?多么奇異??! 岐伯解釋說:不是這樣。人的心有所喜好,神有所厭惡。如果喜惡兩情猝然相遇,就會感覺到疑惑。心神迷惑,精氣就會散亂。精氣散亂,就會造成視覺誤差。由此形成的迷惑感覺,待到心神游移歸位后,就會恢復正常。這種短暫輕微的眩暈感覺稱為迷,而長久嚴重的眩暈感覺則稱為惑。 黃帝問:人的健忘癥,是何氣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人的心肺虛而腸胃實,就會表現(xiàn)為身體上部氣不足而下部氣有余。心肺氣虛,就會使得營氣和衛(wèi)氣滯留在下部腸胃,長久不能及時向上給心肺提供營養(yǎng)和保護,就會形成神氣喪失的健忘癥。 黃帝問:人容易感覺饑餓卻又沒有食欲,是何氣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飲食消化產生的精氣聚集在脾臟,陽熱之氣則滯留在胃臟。胃臟有積熱,消化飲食五谷就會很快,所以人就容易感覺到饑餓。如果胃氣上逆,就會導致胃脘虛寒,所以人就沒有食欲。 黃帝問:失眠癥患者,是何氣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衛(wèi)氣不能進入陰經而常留于陽經所致。衛(wèi)氣留滯于陽經,就會使人體陽氣盛滿。人體陽氣盛滿,就會使陽蹻脈氣過盛。陽蹻脈氣過盛,就會導致衛(wèi)氣不能進入陰經。衛(wèi)氣不能進入陰經,就會使人體陰氣虛弱。陰虛不能斂陽,就會使患者不能閉目入眠。 黃帝問:兩目閉合不能睜眼視物的病癥,是何氣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衛(wèi)氣滯留在陰經而不能行于陽經所致。衛(wèi)氣留滯在陰經,就會使人體陰氣盛滿。人體陰氣盛滿,就會使陰蹺脈氣過盛。陰蹺脈氣過盛,就會導致衛(wèi)氣不能進入陽經。衛(wèi)氣不能進入陽經,就會使人體陽氣虛弱。陽虛不能制陰,就會使患者兩目閉合不能睜眼視物。 黃帝問:嗜睡癥患者,是何氣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嗜睡癥患者,腸胃較大而皮膚潮濕滯澀,肌肉分理粘結。腸胃較大,就會使衛(wèi)氣在人體內部滯留時間較長。皮膚潮濕滯澀,就會使肌肉分理粘結,導致衛(wèi)氣在體表運行遲緩。衛(wèi)氣在白天運行于陽經,夜間行于陰經。衛(wèi)氣在人體陽經運行已盡,人就會臥床入眠。衛(wèi)氣在人體陰經運行已盡,人就會蘇醒。因此,人的腸胃較大,衛(wèi)氣在體內滯留時間就比較長。皮膚潮濕滯澀,肌肉分理粘結,衛(wèi)氣運行就比較遲緩。衛(wèi)氣在陰經滯留過久,就會渾濁不清,使人昏昏欲睡,所以就經常打瞌睡。困倦而嗜睡。反之,人的腸胃較小,皮膚清爽滑潤且舒緩,肌肉分理血氣通暢,衛(wèi)氣在陽經運行時間比較長,所以睡眠時間就比較少。 黃帝問:有人平常不瞌睡,突然間卻有了嗜睡癥,這是何氣所致呢? 岐伯回答說:如果邪氣滯留在上焦,就會使上焦血氣循環(huán)閉塞不通?;蚴秋柺澈笥直╋嫙釡?,這都會使衛(wèi)氣久留在陰經而不能進入陽經,所以就會突然出現(xiàn)嗜睡癥狀。 黃帝說:明白了!那么,應該怎樣調治這類病邪呢? 岐伯回答說:首先要審察人體臟腑的陰陽虛實,準確判斷病變部位的細微邪氣,然后再調節(jié)血氣運行。邪氣過盛則瀉之,正氣虛弱則補之。必須首先察明患者形體與心志的苦樂,再觀察四時八節(jié)的歲運方向,確定了天地人表里內外相合的時機后,才可以取穴調治。概而言之,就是必須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總結】 很多人早上懶床不愿意起,什么原因?過去總是不解,今天讀“大惑論”,有醍醐灌頂之感覺:“夫衛(wèi)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雖然文章闡述的內容是嗜睡,而非懶床,其實你也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個現(xiàn)象,其實就是到了早上,人體陽氣該升發(fā)的時候,而無法升發(fā)所致。如果你仔細觀察這類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手指甲的半月痕很小或者沒有,不僅睡覺不解乏,而且感覺精力不夠用,容易疲勞。之所以如此,如果你進行觸診,通常會發(fā)現(xiàn),其后背的肉捏著很痛,經絡閉住所致。 為什么一些人容易飯后犯困,感覺腦子不夠用?大惑論:“上氣不足,下氣有余,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wèi)留于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其實,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來解釋也是相通的,人吃的太多,氣血都集中到腸胃進行消化去了,大腦供血量必然減少。所以,大家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聶衛(wèi)平在比賽時,會只吃西瓜不吃飯了吧。因為,中醫(yī)認為,腎主內生髓造血,腦為髓之海。飯后,人很容易犯困也就不難融解了。 總之,靈樞到此已經是80篇了,再有一篇就將結束了。很多的“大惑”也為我們逐一的解開,但醫(yī)學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在【精讀黃帝內經】結束之后,我們計劃開辟新的欄目《穴位的故事》,結合本站的針灸穴位庫,將穴位一個一個的通俗地解讀給大家。 注解1 《靈樞·邪氣藏腑病形第四》:“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其濁氣出于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氣甚寒,不能勝之也。” 釋字:眼者,《說文解字》:“目也。釋名。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本φ?,《玉篇》:“目珠子也。” 眼睛是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于目而成,眼是指眼眶,睛是指眼珠。人體感覺分為兩種,一種是視覺,另外一種是感覺;人們通過視覺認識世間萬物的形,通過感覺感受世間萬物的氣;形是地之陰所生,有空間、虛實的不同,氣是天之陽所生,有時間、寒熱的不同;通過視覺認知這個世界稱為覺,通過感覺認知這個世界稱為悟;覺是通過眼見而學習得到的,悟是通過心的感受而悟出的;視覺是由五臟六腑之精上注于目而成,感覺是身體的感受,最終也是由心神來完成的。經曰:“諸痛瘡癢皆屬于心”就是指一切的感覺都歸屬于心的功能。中醫(yī)四診中最重要的舌診和脈診就是視覺和感覺的具體應用,舌診是通過視覺來完成,比較客觀、易于學習和掌握,脈診比較主觀,來自人們的自我感受,與操作者的經驗關系較為密切,難于學習和掌握。 感覺是皮膚肢體的感受,但感受的終極器官是心,例如,當肢體有創(chuàng)傷時,輕者是肢體疼痛,嚴重的是鉆心的痛。心情有煩惱,輕者頭痛,重者心碎了。感覺的終極器官是心,心主神明,也就是神所感受到的。所謂眼見為實,眼睛所看到的具體事物都反映到睛里面,而睛是由五臟之精氣形成的,精源于水谷精微經過轉化而生的,藏于五臟中,五臟之中的精具有五行屬性?;蛘哒f五臟的精的屬性概括了天地間一切有形的事物,因此說,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有形的事物實際上是由五臟的精氣對世間萬物的反射,這也是眼睛為什么能看到世間萬物的原因。 現(xiàn)代醫(yī)學是如何認識眼睛能看見東西的呢?在眼球的最外面,是一層無色透明的角膜,如同照相機的鏡頭。眼球中央的瞳孔,是使外界的光線通過它進入到眼球底部的視網膜上。照相機在拍攝時,根據(jù)光線的明暗,需要隨時調整光圈。瞳孔也跟隨起著變化,當光線太強時,瞳孔會慢慢縮小,擋住過多的亮光;當光線太弱時,瞳孔就會自動放大,以便讓盡可能多的光線進入。照相機中的最后感光成像的部位,相對于人眼的視網膜,視網膜上有無數(shù)感光細胞,當它們接收到光的刺激信號后,會將信號轉變?yōu)樯窠洓_動,通過視神經的傳遞,傳到大腦皮層的視覺中心。這樣,人就能真實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形象和色彩了。 《黃帝內經》曰:“心主神明”“頭為精明之府”,由于古人受到當時條件的限制,對待很多現(xiàn)象的判斷完全依靠邏輯的推理,與現(xiàn)代科學還是有類似的地方。眼睛除了與精有關,與神的關系也是相當密切的,精是眼睛的物質基礎,神是眼睛的外在表現(xiàn),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的神是依靠血來養(yǎng),由于肝藏血,所以肝開竅于目,肝血上注于目而養(yǎng)目之神。腎藏精,精氣是瞳子的基本物質,因此腎主瞳子。既然眼睛是由五臟之精氣上注于目形成的,保養(yǎng)視力首先要調養(yǎng)五臟之精,“精不足補之以味”,補腎精也是視力健康的輔助條件,最重要的還是要五行平衡、飲食合理搭配、不要偏食、鍛煉身體、良好睡眠等,只要與養(yǎng)精有關的部分都可以采用。 由于眼睛的神是由肝血所養(yǎng),眼睛的神主要反映在眼睛的活動情況,眼神的狀態(tài),以及眼睛潤滑狀態(tài)等。當出現(xiàn)眼睛干澀、視力模糊等都要考慮肝的衰弱等。一般來說,人體50歲以后肝臟開始衰弱,眼睛視力也開始減弱,如果不是很嚴重也屬于正常生理現(xiàn)象,如果視力減退在50歲以前,或者減退太過都屬于異常,養(yǎng)肝血滋補肝陰,甚至疏肝理氣等方法都可以考慮使用。 ![]() 這就是眼睛的故事,同時也說明了命門觀點的形成原因。從上述分析來看,《黃帝內經》中將命門定義為目是有道理的,眼睛是人體精神的高度集中的反映。而《難經》講的命門學說多指腎中的相火,指出了人體生命的根,也就是腎精。如果能完整地理解《黃帝內經》的命門思想,其所表示出來的內涵將更為深遠和廣闊。 |
|
來自: yinweiming77 > 《靈樞*大惑論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