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太倉縣志》第一卷第一章 第一節(jié) 沿革 太倉為古婁地,屬吳。 戰(zhàn)國初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此為越國婁邑地(越立婁邑)。戰(zhàn)國中期,楚滅越,為楚國婁邑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婁邑為婁縣,屬會稽郡。 西漢初,曾為荊國婁縣地,后又為吳國婁縣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吳國除,會稽郡復為漢郡。境為漢郡婁縣地。 見舊志載:秦漢間于此地立惠安鄉(xiāng),隸屬婁縣。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婁縣更名婁治,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婁治復名婁縣,隸屬不變。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析會稽郡的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吳郡。婁縣地屬吳郡。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孫策部將朱治逐吳郡太守許貢。自此吳地歸屬三國孫吳。 吳大帝黃武元年(222年),置吳郡,領縣十五,婁縣屬之。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國,統(tǒng)一全國,分全國為19州?;莅侧l(xiāng)隸屬揚州吳郡婁縣。 東晉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馬岳為吳王,改吳郡為吳國。屬揚州吳國婁縣。 南朝劉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吳國為吳郡。仍屬揚州。 梁武帝天監(jiān)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惠安鄉(xiāng)隨屬。大同二年(536年),分信義縣置昆山縣,屬吳郡昆山縣。太清三年(549年),侯景置吳州,屬吳州吳郡昆山縣。大寶元年(550年)復州為郡,屬吳郡昆山縣。 陳后主禎明元年(587年),分揚州吳郡地置吳州,屬吳州吳郡昆山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仍屬吳州吳郡昆山縣。隋開皇九年,隋平陳,吳州改蘇州,廢昆山縣,鄉(xiāng)屬蘇州常熟縣。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復置昆山縣,屬蘇州昆山縣。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復改蘇州為吳州;大業(yè)三年,又改吳州為吳郡,屬吳郡昆山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吳郡復稱蘇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蘇州又稱吳郡;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吳郡又復名蘇州,昆山縣隨屬。 五代后梁開平元年(907年),封錢镠為吳越王。鄉(xiāng)屬吳越國蘇州昆山縣。貞明三年(917年),蘇州升為中吳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升為中吳軍,昆山縣隨屬,鄉(xiāng)隸不變。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改中吳軍為平江軍。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國表請納土,宋收其版圖,平江軍復稱蘇州,屬蘇州昆山縣。熙寧三年(1070年),見郟亶《吳門水利書》稱昆山之東,地名太倉。政和三年(1113年),蘇州升為平江府,屬平江府昆山縣。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為平江路,屬平江路昆山縣。元貞元年(1295年),升昆山縣為中州,屬平江路昆山州。延祐元年(1314年),將昆山州治遷至太倉。至正十六年(1356年),張士誠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隸屬隨改。次年,張士誠降元,隆平府復名平江路,屬平江路昆山州。 吳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屬蘇州府昆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為縣,改昆為崑屬蘇州府崑山縣。 明弘治十年(1497年),劃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鄉(xiāng);常熟之雙鳳鄉(xiāng);嘉定之樂智、循義兩鄉(xiāng)建立太倉州,并轄崇明縣,隸蘇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遂升太倉為江蘇直隸州,并析州地置鎮(zhèn)洋縣。直隸州轄鎮(zhèn)洋、崇明、嘉定、寶山四縣,隸江蘇布政司。 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占蘇州,同年八月十四日攻占太倉,隸天朝蘇福省。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軍撤走,恢復清制,隸屬關系不變。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爆發(fā)辛亥革命。同年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前清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告獨立,公舉為江蘇大都督,并飭電所屬府廳州縣一律懸掛白旗,以示光復。太倉州縣奉令合并。初稱“太鎮(zhèn)”,繼稱“太倉州”。至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由江蘇都督府頒發(fā)印信,始定名為太倉縣,隸江蘇都督府。民國3年,江蘇省置設5道,太倉縣隸滬海道。 民國16年,廢道存縣,直屬江蘇省。民國22年3月,全省劃分13個行政督察區(qū),隸第三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次年2月1日,全省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qū),太倉隸無錫區(qū)督 察專員公署。民國24年9月,全省又改設10個行政督察區(qū),太倉隸無錫督察區(qū)。 民國26年11月14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太倉,接著成立偽太倉縣維持會,繼又改稱自治會。次年7月,成立偽太倉縣公署,隸偽江蘇省政府。民國29年9月,偽太倉縣公署改稱太倉縣政府,隸屬不變。 民國30年7月,日偽開展大規(guī)?!扒遴l(xiāng)”,偽太倉縣政府改稱太倉縣特別區(qū)公署,隸屬清鄉(xiāng)委員會蘇州辦事處。次年2月,“清鄉(xiāng)”第一、二階段結束,復稱為偽太倉縣政府,隸偽江蘇省第一區(qū)清鄉(xiāng)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7年9月,國民黨軍統(tǒng)琴嘉太昆青松六縣“游擊司令”熊劍東委鄭鳳石為縣長,組建國民黨太倉縣流亡政府,活動于馮家橋、老閘一帶。民國28年1月,由國民黨 江南行署正式任命羅啟祥為太倉縣地下縣長,組織流亡政府,隸江南行署第二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30年2月,在鹿河鄉(xiāng)唐家宅成立了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太倉縣政府,隸蘇南第一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郭曦晨任縣長。建立了3個行政區(qū),委任了區(qū)、鄉(xiāng)長。并于敵占區(qū)建立了兩面政權,積極領導民眾開展抗日斗爭。 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zhàn)勝利。9月,國民黨太倉縣政府接收汪偽太倉縣政府。隸屬江南行署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江南行署撤銷,改設江蘇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5年7月,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guī)定,人民行使選舉權利,選出各級行政機構,成立太倉縣人民委員會,隸屬不變。 第二節(jié) 縣名由來 太倉地名正式見之冊籍于宋,著名水利學家郊亶于熙寧三年(1070年),在《吳門水利書》中記述:“昆山之東,地名太倉,俗號岡身”。在此以前,未見其他冊籍明確記載太倉地名。 太倉地名究竟始于何代?何以名之?歷史上有多種說法: 一說春秋吳王建倉。明弘治年間桑悅纂《太倉州志》:“春秋時,吳王于此置倉,故名太倉,又曰東倉”。持異議者,清嘉慶年間王昶纂《太倉州志》:“所據(jù)舊志,又以為春秋吳王之倉,然夷(唯)亭以東,在古皆為斥堠之地,且去國都太遠”。意不足據(jù)。 一說戰(zhàn)國春申君建倉,名東倉。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吳兩倉,春申君所造,一曰西倉,名均輸;一曰東倉,周一里八步”。但文中只字不見兩倉倉址何在,故王昶志指出:“東倉之名,無可考信,或元明間牽附舊聞”。 一說漢吳王濞之倉。元代楊譓纂《昆山郡志》:“今州遷治所,地名太倉,或云吳王濞之倉,然濞都廣陵,不應建倉離都七百里之外。枚乘諫濞,所指太倉乃在海陵,海陵今泰州也,不宜牽引。” 一說三國吳孫權置倉。明永樂年間陳伸著《太倉事跡考》:“太倉,古婁縣之惠安鄉(xiāng)。三國吳孫權和好于遼公孫淵,始置倉于武陵橋北,因以名焉。武陵橋北,人猶呼鎮(zhèn)海衛(wèi)西基曰倉基(今城廂鎮(zhèn)百貨商場附近)”。然對此說亦有異議。清程穆衡認為:“孫權既都武昌,則不應于??诜粗锰珎}矣”。明桑悅指出:“以為孫權結好于遼而置倉,不知何據(jù)?” 一說五代吳越王錢氏之倉。此說原出處不詳,見楊譓志援引:“若云錢氏之倉,不惟去國都(杭州)太遠,且屢為淮南所陷,殆其邊境不可儲蓄?!?/p> 歷代編纂的《太倉州志》,對太倉地名的由來,有的采用篩選法,即在上述五種說法中擇定其一。而多數(shù)州志則取兩說并存觀點,如清光緒年間王祖畬纂《太倉州志》:“大抵太倉之得名,春秋最古,在東倉之前,然實二名即一地也”。 訖今雖未查到記述太倉地名由來的確鑿依據(jù),但據(jù)有關史料進行研究分析,大致可以確定一說:太倉地方“在古皆為斥堠之地,”至秦漢始為婁縣之惠安鄉(xiāng),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在此地建倉儲糧,供京城食用的說法,難以置信。只有與劉家港海運餉遼相聯(lián)系始得答案。孫權為和遼,置倉囤糧,遂名太倉、東倉則較可信。當時劉家港已有海運餉遼的史實記載。故唐代杜甫有詩:“云帆轉遼海,梗稻來東吳”、“幽燕盛用武,供給亦勞哉。吳門持粟布,泛海登蓬萊”等句。宋后,亦有劉家港海運漕糧至燕的記載,當時的太倉南碼頭,倉廩千間,糧積如山,當時人稱之為“百萬倉”、“天下第一倉”。所以陳伸所說三國時孫權為了和好于遼公孫淵,開始建倉在武陵橋北,此說應屬有據(jù)??肌度龂尽肺寰韰?,有此記敘:“嘉禾二年(233年),孫權使太常張彌等將兵萬人,九錫備物,乘海授淵”。據(jù)此,陳伸之說可信。同時,太倉這一名詞,始見于漢《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隴相因”。所以陳伸的漢后三國吳孫權建倉,稱太倉、東倉這一說法,租漢代以前春秋吳王、戰(zhàn)國楚春申君建倉,稱太倉、東倉的說法相比,更為符合邏輯些。 |
|
來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