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

 摘文緣 2022-09-23 發(fā)布于山西

1.麻衣道者其人

麻衣道者,生平不詳。據(jù)推測當(dāng)為五代宋初人,略早于陳摶,而為摶師。

宋政和癸巳(1113)章炳文撰《搜神秘覽》中有麻衣道者小傳。言不知其姓名、出身、籍貫。經(jīng)常穿著麻辮編成的衣服,蓬頭垢面,但是面若童子,雙目有神,來往于定州、真定、保塞一帶,許多人都曾看到過他。從來不說話,只是保持沉默。見酒很喜歡喝,從來又不見喝醉。有人問他多大年紀(jì),有的讓他占卜過去未來,也是寫畫在紙上面。都是一些讓人明了本性的話,勸人棄惡向善。經(jīng)常寫些詩歌贊頌,有一首說:“這里有情忘我,諸佛大恩增長,地獄時時轉(zhuǎn)多。不忍見,不忍見,三轉(zhuǎn)凈行,不及愚夫王欲樂?!?/p>

宋李簡易《玉溪子丹經(jīng)指要》卷首《混元仙派圖》中,有麻衣道者,其下即系以陳摶。據(jù)宋正象之《輿地紀(jì)勝》卷一五八記載,麻衣道者曾與陳摶同在崇龕(今四川省安岳縣境內(nèi))修道。內(nèi)載小香王先生崇龕人,常游天池,遇陳希夷及麻衣道者,二人辟谷修煉,后在青城山尸解。

在宋代許多典籍中,都有麻衣道者的記載?!端问贰ぬ姹炯o(jì)》說,五代后漢之初,太祖外出漫游,走到襄陽禪寺,有一老僧精于本數(shù),對他說:“吾厚贐汝,北往,則有遇矣。”太祖聽了他的話,正好周祖以樞密使征李守真,應(yīng)招于帳下。《佛祖統(tǒng)紀(jì)》之中也有類似記載,并言老僧就是麻衣道者?!端稳素聟R編》卷四記載,錢若水做舉子的時候,在華山見到陳摶,陳摶對他十分熱惰,并且要他明天再來。第二天錢若水如期到來,見到一位老僧和陳摶圍著火爐席地而坐,老僧仔細(xì)打量錢若水,很長時間也沒有說話,用撥火棍畫灰在地上寫“做不得”三字,說:“急流勇退人也?!卞X若水也不明白什么意思,就告辭要走,陳摶也沒有留他。后來錢若水登科為樞密副便,年紀(jì)才40歲就從政了。原來當(dāng)初陳摶認(rèn)為錢若水有仙骨,要度他成仙,因此才讓老僧觀看,老僧寫下“做不得”,認(rèn)為不可行,所以陳摶沒有留他。老僧就是麻衣道者,可見陳摶對這位老師的敬重。另外《邵氏聞見錄》、《貴耳集》《續(xù)聞見錄》、《湘山野錄》、《洞微志》等書籍之中,都記敘有麻衣道者的事跡。

陳摶曾經(jīng)贊譽麻衣道者:“道行高潔,學(xué)通天人,至于知人,尤為有神仙之鑒?!甭橐碌勒咂淙?,據(jù)以上記載可知為一隱士,他既精通修道、辟谷,又擅長易學(xué)、術(shù)數(shù),融為一爐,這種思想特征在《正易心法》中表現(xiàn)鮮明。

2、《正易心法》之由來

據(jù)宋釋志磬著《佛祖統(tǒng)記》卷四十三載:“陳摶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42章,理極天人,歷詆先儒之失,摶始為之注。及受《河圖》、《洛書》之訣,發(fā)易道之秘,漢晉諸儒如鄭康成、京房、王弼、韓康伯皆所未知也?!奔词谴藭?。此書在編輯明《正統(tǒng)道藏》時誤認(rèn)為已亡佚,而寫入《道藏缺經(jīng)目錄》。其實并未湮沒,只是當(dāng)時未能勤加搜求罷了。

3、《正易心法》內(nèi)容大要

《正易心法》共有42章,皆分章作注。卷首題名曰:“正易者,正謂卦畫,若今經(jīng)書正文也。據(jù)周孔辭傳亦是注腳,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訓(xùn)于其下消息也?!北緯饕獜南髷?shù)方面解說易道,是道家象數(shù)派易學(xué)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如正文言:“炁六十四卦,無窮妙義,盡在畫中,合于自然。”“消息卦畫,無止于辭,辭外見易,方審易道?!庇盅裕骸鞍素圆恢?,天地雷風(fēng),一身一物,便具八卦?!敝T卦名義,須究端的,名義不正,易道懸絕?!弊⑽呐c正文相互發(fā)揮,珠聯(lián)壁合。注中通過象數(shù)分析易理,反映出陳摶“先天易學(xué)”的思想,陳摶運用這一思想,糾正了儒家傳統(tǒng)易學(xué)中的一些舛誤。如注文言:“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后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辭,學(xué)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p>



第一章:羲皇《易》道,包括萬象。須知落處,方可實用。



落處,謂知卦畫實義所在,不盲誦古人語也。如震得乾初爻,故雷自天下而發(fā);坎得中爻,故月自天之中而運;艮得上爻,故山自天上而墜也,巽、離、兌得坤三爻亦然,又六爻相應(yīng),如一陽生于子月,應(yīng)在卯月;二陽丑,應(yīng)在三月;三陽寅,應(yīng)在四月是也。人事亦然?!兑住返酪娪谔斓厝f物曰用之間,能以此消息,皆得實用,方知羲皇畫卦,不作紙上功夫也。



第二章:六畫之設(shè),非是曲意。陰陽運動,血氣流行。



陰陽運動,若一陽為復(fù),至六陽為乾,一陰為姤,至六陰為坤是也,血氣流行,若一六為腎,二為肺,三為脾,四為肝,五為心,始生屯。屯而為蒙,養(yǎng)蒙為需之類是也。卦畫凡以此順此理而已。



第三章:卦象視人,本無文字,使人消息,吉兇嘿會。



羲皇始畫八卦,重為64,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嘿觀其象而已。能如象焉,則吉兇應(yīng);違其象,則吉兇反。此羲皇氏作不言之教也。鄭康成略知此說。 



第四章:易道不傳,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復(fù)晦。



上古卦畫明,《易》道行。后世卦畫不明,《易》道不傳。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辭。學(xué)者淺識,一著其辭,便謂《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畫微旨,只作八字說。此謂之買櫝還珠,由漢以來皆然,《易》道胡為而不晦也?



第五章:六十四卦,無窮妙義,盡在畫中,合為自然。



無窮妙義,若蒙必取次于艮,師必取次于坤,是大有旨意也。不止于貞大人吉,童蒙求我之義。合為自然,謂次艮、次坤,非是私意,乃陰陽運動,血氣流行,其所施為,皆自然之理也。



第六章:消息卦畫,無止于辭。辭外見意,方審易道。



系辭,特系以吉兇大略之辭而已,非謂六畫之義盡于是也。如大有系以元亨,大壯系以利貞。此數(shù)字,果足以盡二卦之義乎?要須辭外見意可也。辭外之意。如乾九二“見龍在田”上九“亢龍有悔”辟師之上不動如地,內(nèi)趨變?nèi)缢?,無窮好意,如此類不可概舉,皆是辭之所不能該也。 



第七章:天地萬物,理有未明。觀于卦脈,理則昭然。



卦脈,為運動流行自然之理也。卦脈審,則天地萬物之理得矣。如觀坎畫,則知月為地之氣;觀離畫,則知雨從地出。觀疊交,則知曰為天之氣;觀艮畫,則知山自天來;觀兌畫,則知雨從地出。關(guān)疊交,則知閏余之?dāng)?shù);觀交體,則知造化之原。凡此卦畫,皆所以寫天地萬物之理于目前,亦若渾儀之器也。



第八章:經(jīng)卦重卦,或離或合??v橫施設(shè),理無不在。



縱橫,謂若為諸圖,或有二氣老少之漸,或者三代祖孫之別,或有對待之理,或者、有真假之義,或有胎甲之象,或者錯綜之占。唯其施設(shè),皆具妙理,無所往而不可。此所謂包括萬象,而《易》道所以大也。



第九章:乾坤錯雜,乃生六子。六子則是,乾坤破體。



乾三畫奇,純陽也,一陰雜于下,是為巽,雜于中,是為離。雜于上,是為兌。巽、離兌皆破乾之純陽也,坤畫偶,純陰也。一陽雜于下,是為震。雜于中,是為坎。雜于上,是為艮。震、坎、艮、皆破坤之純體也。若更以人身求之,理自昭然。



第十章:粵乾輿坤,即是陰陽。圓融合粹,平和之中。



凡陰陽之氣,純而不駁,是為乾坤?!独献印吩唬骸疤斓靡灰郧?,地得一以寧。”正謂此也。因知能盡乾之道,是為圣人;能盡坤之道,是為賢人。 



第十一章:至于六子,即是陰陽。偏陂反側(cè),不平之名。



乾健坤順,陰陽之純氣也。一失健順,則不平之氣作。而六子生,觀畫象可知?!肚f子》曰:“陰陽錯行,天地大駭,有雷有庭,水中有火,乃焚乃塊?!闭^此耳。由是六子非圣賢比,特眾人興萬物而已。然由破體煉之,純體乃成。



第十二章:健順動入,陷麗止說。非特乾坤,六子訓(xùn)釋。



非特訓(xùn)釋,蓋謂不可專于八字上取也,當(dāng)求之于畫象。健謂三畫奇也,順謂三畫純偶是也,動謂一陽在二陰下是,入謂一陰在二陽下是,陷謂一陽在二陰中是,麗為一陰在二陽中是,止則一陽在二陰之上是,說則一陰在二陽上是。凡是所順,多見于畫象。如闔戶謂之坤,則姤之初爻是。關(guān)戶謂之乾,則復(fù)之初爻是。



第十三章:坎兌二水,明須識破??矟檭墩f,理自不同。



坎乾水也,氣也,若井是也。兌,坤水也,形也,今雨是也。一陽中陷為二陰為坎,坎以氣潛行于萬物之中,為受命之根本,故曰:潤萬物者莫潤乎水。蓋潤,液也,氣之液也。一陰上徹于二陽為兌,兌以形普施于萬物之上,為發(fā)生之利澤,故曰:說萬物者莫說乎澤。蓋說,散也,形之散也???、兌二水,其理昭昭如此。學(xué)者依文解義,不知落處,其能得實用乎?自漢諸儒不得其說,故真人發(fā)其端。又論,且以井卦觀之,本來泰卦初爻易五,是為井,則知一陽升而為坎水也。故《月令》云:“仲冬,誰泉動,仲冬一陽生?!敝林偾铮嗽疲骸吧窔馇质?,陽氣曰衰,水始涸?!毙藕蹩仓疄榍?!道家有煉丹井。海外女國無男。窺井即生?!夺t(yī)經(jīng)》:“無子婦,男服冠循井即生?!逼錇榍?,皆可明驗。若曰:天降時雨。山川出云,又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此兌之所以為坤水也。 



第十四章:鉆木鑿井,人之坎離。天地坎離,識取自然。



乾,天也。一陰升于乾之中為離。離為目,則曰本天之氣也,坤,地也。一陽下降于坤之中為坎??矠樵拢瑒t曰本地之氣也。曰為天氣,自西而下以交于地。月為地氣,自東而上以交于天。曰月交錯,一晝一夜,循環(huán)三百六十度,而擾擾萬緒起矣,是為三百六十爻,而諸卦生焉??搽x曰月,天地之中氣也。仲尼特言水火,而不言曰月者,曰月其體也,水火其用也。言其用而不言其體,蓋欲其設(shè)施之廣而礙也。學(xué)者不悟,但求之于鉆木鑿井之間,所失益甚矣。又論,月上于天,曰入于地,男女構(gòu)精之象。一來一往,卦畫有中通之象。此所謂觀于卦脈,理則昭然也。有謂理莢謊然,若山者自天之墜也?!秱鳌吩唬骸白杂杏钪?,便有此山?!庇衷唬骸靶请E為石”。推此意,則山自天墜無疑。而世曰:“山者,地之物。”以所見者言之耳。至月風(fēng)雷雨,皆自地出也。而世曰:“月風(fēng)雷雨,天之物?!币嘁运娬哐灾J酪运娙绱?!茍徇其所見,則是天地萬物,皆所不曉。審知《易》者,所以窮理盡性也。學(xué)者不可不留意邪! 



第十五章:八卦不止,天地雷風(fēng)。一身一物,便據(jù)八卦。



八卦,文王繇辭,周公爻辭,皆未當(dāng)指名其物象,以見八卦不止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無所不統(tǒng)也。是故凡天下之所謂健者,皆乾也。順者,皆坤也。動者,皆震也。入者,皆巽也。陷者,皆坎也。麗者,皆離也。止者,皆艮也。說者,皆兌也。一身一物,便具此八卦之理。然宣父止以八物云者,特舉其大者為宗本。姑以入《易》,以便學(xué)者耳。



第十六章:卦有反對,最為關(guān)鍵。反體既深,對體尤妙。



世雖知有反對之說,不能知圣人密意在是也。蓋二卦反而為二,對而為四。既列序之,又以雜卦推明義者,以為天下之吉兇禍福,貧富貴賤,其實一體也。別而言之,其代謝循環(huán),特倒正之間耳,未始有常也。然反對則諸卦皆是,對體則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而已。此八卦與諸卦不同,在《易》道,乃死生壽夭造化之樞機(jī)也。其體不變,故曰:對體尤妙。



第十七章:六十四卦,皆有取象。其為名義,無不反對。



《易》之取象,世所知者數(shù)卦而已,如頤、如鼎、如噬嗑之類是。殊不知《易》者,象也,依物象以為訓(xùn),古64卦皆有取象。如屯象草木,蒙象童稚,需象燕賓,訟象飲食,師象軍陣,比象翼戴,家人象家正,睽象覆家,余卦盡然。一人諸卦,名義無不反對。如噬嗑以貪饕,賁以節(jié)飾,履以蹈艱危,小畜以享尊富,臨以出而治人,觀以入而處己,豐以富盛,旅以困窮。自余推之,其名義反對,無不然者,此學(xué)《易》之大病也。 



第十八章:諸卦名義,須究端的。名義不正,易道懸絕。



易卦名義,古今失其正者,二十余卦,師、比、小畜、履、同人、大有、謙、豫、臨、觀、噬嗑、賁、無妄、大畜、頤、大過、漸、歸妹、豐、旅、中孚、小過是也。蓋師以正眾,比以興王,二卦以武功創(chuàng)業(yè),湯武之卦也。同人窮而在下,大有達(dá)而在上,二卦以文德嗣位,舜禹之卦也。履以陰德而蹈艱危,以致小畜之安富,人臣之事也,無妄以陰德而踐災(zāi)眚,以致大畜之喜慶,人君之事也,臨以陽來,宜出而有為;觀以陰生,宜入而無為。謙則止在象后而存義,豫則動在象前而知幾。中孚則始生,小過則夭折。頤則成人而養(yǎng)生,大過則壽終而喪死。漸以正而進(jìn),歸妹以說而合。噬嗑以貪而致罪,賁以義而致飾。豐則得所歸而富盛,旅則失所基而困窮。凡此二十余卦,其名義顯然,見于卦畫反對,有不可掩著如此,當(dāng)諦觀之也?!洞髠鳌吩唬骸疤於?dāng)名?!逼埫x不當(dāng),則一卦無所歸宿也,故曰:易道懸絕也。 



第十九章: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參。



正謂上下二體也,伏謂二體從變也,互謂一卦有二互體也,參謂二互體參合也。與本卦凡八,是謂一卦具八卦也,然一卦何以具八卦?蓋一卦自有八變,如乾一變姤,二便遁,三變否,四變觀,五變剝,六變晉,七變大有,八變復(fù)乾是也。因其所然,以見天地萬物理無不通也?!肚f子》論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死反入于機(jī),萬物皆出于機(jī)人于機(jī),其一節(jié)論變化之理,無所不通如此。



第二十章:六十四卦,唯乾與坤。本之自然,是名真體。



太始者,氣之始,是為乾。太始者,形之始,是為坤,皆本之自然,無所假合也。故其卦畫純一不駁,倒正不變,是名真體。



第二十一章:六子重卦,乾坤雜氣。悉是假合,無有定實。



六子假乾坤以為體,重卦合八卦以為體。若分而散之,則六子重卦皆無有定體也。若今天地清明,陰陽不雜,則六子何在?六子不交,則品物何在?以是知人間萬事,悉是假合。陰陽一氣,但有虛幻,無有定實也。



第二十二章:卦義未審,須求變復(fù)。不唯辭合,義實通明。



變?yōu)橐回持儯瑥?fù)為一體之復(fù)。即復(fù)變之辭而觀之,自然之義,無不與本卦吻合,以見陰陽之氣。如蒙上九曰:“擊蒙?!弊?yōu)閹煟狭鶆t云“小人勿用。”屯初九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弊?yōu)楸?,初六則云“有孚比之,無咎。”此一爻之辭合也。如大有上體復(fù)需,有飲食之燕;下體復(fù)晉,有昭明之德。升上體復(fù)姤,姤一陰升;下體復(fù)復(fù),復(fù)一陽升。此一體之義合也。茍卦義未審,能以此求之,自然明矣。 



第二十三章:古今傳易,舛訛為多。履畜八體,最為害義。



按卦序,當(dāng)先履而后小畜。今小畜在先,則二卦畫象反對,文義繆亂,而不可考。又以八卦本對八體,獨闋其鼻。乃以巽言股,股即系是也。若股可言,則又遺其肱,且與羲皇八卦不相應(yīng)也。茲蓋傳者舛誤耳,能不害義乎?試辨之,一柔自姤變同人,同人變履,履變小畜,小畜變大有,猶之一剛自復(fù)變師,又變謙,又變豫,又變比,皆自然之序不易也。今謙既在豫上,則知履不當(dāng)在小畜下。當(dāng)密探宣尼述九卦,以履為用九,謙用十五,復(fù)用二十四,皆《龍圖大衍》定數(shù)。則履在小畜上,為第九卦也明矣。又履與無妄對義,既以大畜反無妄而居下,則知小畜反履而居下無疑矣。今序卦非宣尼旨,失其本真也。八體,乃艮為鼻,巽為手耳。《傳》曰:“鼻者,面之山也?!庇衷唬骸帮L(fēng)能鼓舞萬物,而手之所以舞也,”蓋乾為首,坤為腹,天地定位也。坎為耳,離為目,水火相逮也。艮為鼻,兌為口,山澤通氣也。巽為手,震為足,雷風(fēng)相薄也。此羲皇八卦之應(yīng)矣,其理昭昭。但學(xué)者承誤效尤,見不高遠(yuǎn),其失至此。真人閔之,故開其眼目。 



第二十四章:畫卦取象,本為特物。見于曰用,無所不合。



羲皇畫卦,非謂出私意。撰寫一《易》道于方冊上,以誨人也。特以順時應(yīng)物,則以見于曰用之間耳。以粗跡言之,如以錢博,六純字,乾也。六純背,坤也。差互,六子也。若反則未勝,至純則乾坤成矣。又如優(yōu)人呈伎,壯者任其難,六子也。老者斂其利,乾坤也。此皆理之自然。即此理以察其余,則是行止坐臥纖悉舉天下皆《易》,無可揀擇者。但百姓昏昏,曰用之而罔覺矣。



第二十五章:中爻之義,足為造化。納音切腳,其理則一。



納音,甲為木,子為水,甲子交合則生金。切腳,如德為父,紅為母,德紅反切即東字。卦體亦然。上體為乾,下體為坤,交錯乃生六子,即中爻二三四五也。二三四五,造化之氣,參互成卦。如屯中有剝,蒙中有復(fù),主此一卦每具于四卦中,皆得禍福倚伏之象。如屯、比、觀、益中皆有剝、蒙、師、損中皆有復(fù)是也。



第二十六章:反對正如,甲子乙丑。有本有余,氣序自然。



大凡一物,其氣象必有本有余。余氣者,所以為陰也。本,其陽也。如十干甲乙,乙者甲之余氣也。丙丁,丁者丙之余氣也。如十二支子丑,丑者子之余氣也。寅卯,卯者寅之余氣也。卦亦由是。坤者,乾之余氣也。蒙者,屯之余氣也。訟者,需之余氣也。比者,師之余氣也,且乾而后坤,屯而后蒙,需而后訟,師而后比,雖故有其義,然其所以相次者,皆其余氣也,自然之理耳。學(xué)者不悟,謂圣人固以次之,是未知反對關(guān)鍵之鍵也,失之遠(yuǎn)矣。



第二十七章:每卦之體,六畫便具。天地四方,是為六虛。



初爻為地,上爻為天,二爻為北,五爻為南,四爻為西,三爻為東。天地四方,每卦之體,皆具此義,是為六虛?!洞髠鳌罚骸白儎硬痪校芰髁摗闭^此耳。學(xué)者不悟,謂六虛天地四方,乃六畫也,殊不知六畫乃天地四方之象。此之謂紙上工夫,不知落處也。



第二十八章:乾坤六子,其象與數(shù)。乾坤之位,皆包六子。



象謂坤卦上中下加三乾畫,便生三男。以乾卦上中下加三坤畫,便生三女。乾坤之體,皆在外,六子皆包于其中也。數(shù)謂若畫乾數(shù)三,巽離兌四,震坎艮五,坤六。坤數(shù)六,震坎艮七,巽離兌八,乾九。乾坤之策皆在外,六子皆包于其中也。此象之自然,有不可得而容心者。



第二十九章:爻數(shù)三百,八十又四,以閏求之,其數(shù)吻合。



爻數(shù)三百八十又四,真天文也。諸儒求合其數(shù)而不可得?;蛑^一卦六曰七分,或謂除震離坎兌之?dāng)?shù),皆附會也。倘以閏求之,則三百八十四數(shù),自然吻合,無余欠矣。蓋天度或嬴或縮,至三年,乾坤之氣數(shù)始足于此也。由漢以來不悟,惟真人得其說。



第三十章:二十四爻,求之八卦。畫純?yōu)榀B,是為閏數(shù)。



一歲三百六十,而爻數(shù)三百八十四,則是二十四爻為余也。以卦畫求之,是為疊數(shù)。何以言之?夫既有八卦矣。及八卦互相合體,以立諸卦。則諸卦者,八卦在其中矣。而別又有八純卦,則其合體八卦為重復(fù),而二十四數(shù)為疊也。是以三百六十為正爻,與每歲之?dāng)?shù)合。而三百八十四,與閏歲之?dāng)?shù)合矣,則是閏數(shù)也。豈惟見于數(shù),亦見于象。人知之該鮮矣。



第三十一章:一歲之?dāng)?shù),三百六十。八卦八變,氣數(shù)已盡。



乾、姤、遁、觀、剝、晉、大有,八變而復(fù)乾,則天之氣盡。坤、復(fù)、臨、泰、大壯、夬、需、比,八變而復(fù)坤,則地之氣盡。震、豫、解、恒、升、井、大過、隨、八變而復(fù)震。則雷之氣盡。艮、賁、大畜、損、睽、履、中孚、漸、八變而復(fù)艮,則山之氣盡。離、旅、鼎、未擠、蒙、渙、訟、同人、八變而復(fù)離,則火之氣盡。巽、小畜、家人、益、無妄、噬嗑、頤、蠱。八變而復(fù)巽,則風(fēng)之氣盡。兌、困、萃、咸、蹇、謙、小過、歸妹,八變而復(fù)兌,則澤之氣盡。凡此八卦,各八變,八八64數(shù),則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之氣無余蘊矣。是為一義。



第三十二章:數(shù)成于三,重之則六。其退亦六,是為乾坤。



夫氣之?dāng)?shù),起于一,偶于二,成于三,無以加矣。重之則為六也。然三,少陽也。六,太陽也。三,春也。六,夏也。此乾之?dāng)?shù)也,是為進(jìn)數(shù)。其退亦六。三,少陰也。六,太陰也。三,秋也。六,冬也。此乾坤之?dāng)?shù)也,是為退數(shù),三畫為經(jīng)卦,六畫為重卦者,凡以此而已。



第三十三章:凡物之?dāng)?shù),有進(jìn)有退。進(jìn)以此數(shù),退以此數(shù)。



大抵物理,其盛衰之?dāng)?shù)相半。方其盛也,既以此數(shù)。及其衰也,亦以此數(shù)。若一歲十二月,春夏為進(jìn)數(shù),秋冬為退數(shù)。晝夜十二時,自子為進(jìn)數(shù),自午為退數(shù)。人壽百歲,前五十為進(jìn)數(shù),后五十為退數(shù)。以至甲為進(jìn)數(shù),乙為退數(shù)。子為進(jìn)數(shù),丑為退數(shù)。細(xì)推物理,無為然。世儒論教,但衍為一律,殊不明陰陽進(jìn)退之理,惟真人獨得其說。



第三十四章:凡具于形,便具五數(shù)。五數(shù)既具,十?dāng)?shù)乃成。



凡麗于氣者,必圓,圓者,徑一而圍三。天所以有三時者,以其氣也。凡麗于形者,必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地所以有四方者,以其形也。天數(shù)三,重之則六。地數(shù)五,重之則十。何謂十?蓋有四方,則有中央,為五。有中央四方,則為四維,復(fù)之中央,是為十也。菲特地為然,凡麗于形,便具十?dāng)?shù),解若此也。



第三十五章:大衍七七,其一不用。凡得一數(shù),理自不動。



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九,卦一而不用。不用之學(xué),學(xué)者徒知一為太極不動之?dāng)?shù),而不知義實落處也。何則?一者,數(shù)之宗本也。凡物之理,無所宗本則亂,有宗本焉,則不當(dāng)用,用則復(fù)亂矣。且如輪之運,而中則止。如鉻之行,而大者后。如網(wǎng)之有綱,而綱則提之。如器之有柄,而柄則執(zhí)之。如元首在上。手足為之舉。如大將居中,而士卒為之役。如君無為,而臣有為。如賢者尊,而能者使。是知凡得一者,宗也,本也,主也,皆有不動之理。一茍動焉,則其余錯亂,而不能有所施設(shè)者矣。



第三十六章:策數(shù)六八,八卦定數(shù)。卦數(shù)占卦,理之自然。



八卦經(jīng)畫二十四,重之則四十八,又每卦八變,684十八。則四十八者,八卦數(shù)也。大衍之?dāng)?shù)五十者,半百一進(jìn)數(shù)也。其用四十九者,體用全數(shù)也。五十除一者,無一也,易無形埒是也。四十九有卦一也者,有一也,《易》變?yōu)橐皇且病R徊挥谜?,?shù)之宗本也,可動也。用四十八者,取八數(shù)變以占諸卦也。一變?yōu)槠撸咦優(yōu)榫?。此之謂也。今筮者于五十?dāng)?shù),先置一于前,乃揲之以四十九。或先去其一,欲于四十九數(shù)中除一,而終合之。是二者皆全用四十九數(shù),曾不知本卦之本數(shù)也。以致誤置一于本卦數(shù)中,遂有五與九之失也。且以揲之寄數(shù),但論其多少,而五與九,則無損益于多少之?dāng)?shù)。而于陰陽正數(shù),亦自無礙。揲法不取其正數(shù),而取其余數(shù),蓋從其簡便也,簡便,謂一見多少。若待視正數(shù),則煩難矣。又多少之說,無所經(jīng)見,知古人但以記數(shù)也。《大傳》曰:“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九?!敝^大衍數(shù)本五十,而止用四十九,則其一己先除矣,更無五十全數(shù)。分而為二以象四,謂止于四十九數(shù)中分而為二也。掛一象三,掛為懸,謂之四十九數(shù)中懸掛其一而不用也。筮法,一揲得五與四,四謂之三少。得九與八,八謂之三多。二揲,則五與九已矣。但得三個四,亦謂之三少。得三個八,亦謂之三多,方初得五與久也。而老陽之策三十六,老陰之策二十四,及次正得四與八也,而陰陽之策數(shù)如前。則是五九固無損益于多少數(shù),而于陰陽之策正數(shù)亦自無傷也。因知四十八數(shù)而誤用其九,斷然而明矣?;蛘哂种^揲法得奇偶數(shù)。殊不知二揲則五豫九已盡。所以觀其余數(shù),而不觀其正數(shù),特以從其簡便也。



第三十七章:五行之?dāng)?shù),須究落處。應(yīng)數(shù)倍數(shù),亦明特時。



天一生水,坎之氣孕于乾金,立冬節(jié)也。地二生火,離之氣孕于巽木,立夏節(jié)也。天三生木,震之氣孕于艮水,山高地厚,水泉出焉,立春節(jié)也。地生四金,兌之氣孕于坤土,立秋節(jié)也。天五生土,離寄戊而土氣孕于離火,長夏節(jié)也。凡此皆言其成象矣。天一與地六合而成水,乾坎合而成水于金,冬至節(jié)也。地二與天七合二成火,巽離合而火成于木,夏至節(jié)也。天三與地八合而成木,艮震合木成于水,春分節(jié)也。地四與天九合而成金,坤兌合而金成于土,秋分節(jié)也。天五與地十合而成土,離寄于己而土成于火也。凡此,皆言其成形矣。夫以五言相成數(shù),雖兒童亦能誦。要其義實??v老壯亦不知落處也。是之謂盲隨古人,何以見《易》乎?以至先天諸卦,初以一陰一陽相間,次以二陰二陽相間,倍數(shù)至三十二陰三十二陽相間。《太玄》諸首,初以一陰一陽相間,此以三陽三陰相間,倍數(shù)至二十七陰二十七陽相間。此其理何在哉?以時物推之,自祖父子孫,有眾寡之漸。自正二三四五六月,有微盛之滋,皆數(shù)之所以明理也。應(yīng)數(shù)見前說。



第三十八章:卦位生數(shù),運以成數(shù)。生成之?dāng)?shù),感應(yīng)之道。



生數(shù),謂一二三四五,陰陽之位也,天道也。成數(shù),謂六七八九十,剛?cè)嶂乱?,地道也。以剛?cè)岢蓴?shù),而運于陰陽生數(shù)之上,然后天地交感,吉兇葉應(yīng)。而天下之事,無能逃于其間矣。陰陽之位,有所無形,在天也。剛?cè)釀t形,而以其在地也。



第三十九章:一變?yōu)槠?,七變?yōu)榫拧<词秦酝?,宜究其實?/span>



《沖虛經(jīng)》曰:《易》無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究也,復(fù)變而為一。蓋卦爻自一變、二變、三變、四變、五變、六變、至七變,謂之歸魂,而本宮之氣革矣。更二變而極于九,遂復(fù)變?yōu)橐欢当疽?。學(xué)者不悟經(jīng)意溺空泛說,失之甚矣。



第四十章:名易之義,非訓(xùn)變易。陰陽根本,有在于是。



《易》者,大易也。大易,未見氣也。視之不見,所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兑住氛?,希微玄虛凝寂之稱也。及易變而為一,一遍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復(fù)變而為一也。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沖和氣者中為人。謂之《易》者,知陰陽之根本有在于是也。此說本于《沖虛真經(jīng)》,是為定論。學(xué)著盲然不悟,乃作變《易》之《易》,即是字言之,非宗旨之學(xué)也。唯揚雄為書,擬之曰:《太玄》,頗得之。道家亦以曰月為古之易字,蓋其本陰陽而言也。



第四十一章:易道彌漫,九流可入。當(dāng)知活法,要須自悟。



《易》之為書,本于陰陽。萬物負(fù)陰而抱陽,何適而非陰陽也?是以在人惟其所入耳。文王、周公以庶類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人,或以歷數(shù)人,或以仙道人。以此知《易》道無往而不可也。茍惟束于辭訓(xùn),則是犯法也,良田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則辭外見意,而縱橫妙用,唯吾所欲,是為活法也。

故曰:“學(xué)易者當(dāng)于羲皇心地者弛聘,無于周、孔言語下拘攣?!?/p>



第四十二章:世俗學(xué)解,浸漬舊聞。失其本始,易道淺狹。



羲皇氏正《易》,《春秋》比也。周、孔明《易》,作傳比也。左氏本為《春秋》作傳,而世乃玩其文辭,致左氏孤行,而《春秋》之微旨泯矣。《易》之有辭,本為羲皇發(fā)揚。學(xué)者不知借辭以明其畫象,遂溺其辭,加以古今訓(xùn)注而襲謬承誤,使羲皇初意不行于世,而《易》道于此淺狹矣。嗚乎!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后序


麻衣道者《羲皇氏正易心法》,頃得之廬山一異人。或云許堅?;蛴幸啥鴨栒撸鄳?yīng)之云:“何疑之有?顧其議論可也?!蔽艋实邸端貑枴?,孔子《易大傳》,世尚有疑之,嘗曰:世固有能作《素問》者乎?固有能作《易大傳》者乎?雖非本真,亦皇帝、孔子之徒也。余于《正易心法》,亦曰:世固能有作之者乎?雖非麻衣,是乃麻衣之街徒也。胡不觀其文辭議論乎?一滴千金,源流天造,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翩然于羲皇心地弛聘,實物外真仙之書也。讀書十年方悟,浸漬觸類,以知《易》道之大如是也。得其人,當(dāng)與共之。

崇寧三年三月九曰,廬峰隱者李潛幾道書。

五代李守正叛河中,周太祖親征。麻衣語趙韓王曰:“李侍中安得久?其城中有三天子氣?!蹦q,城陷。時周世宗與宋朝太祖侍行。錢文僖公若水,陳希夷每見,以其神觀清粹,謂可學(xué)仙,有升舉之分。見之未精,使麻衣決之。麻衣云:“無仙骨,但可作貴公卿耳。”夫以神仙與帝王之相,豈可識哉?麻衣一見決之,則其識為何如也?即其識神仙、識帝王眼目以論《易》,則其出于尋常萬一也,固不容于其言矣。

乾道元年冬十有一月初七曰,玉溪戴師愈孔文撰。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