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譯】研究世俗的學問,偽善奸邪的思想就會一天天增多;修行自然的大道,自私的欲望就會一天天減少。減少之后繼續(xù)減少,一直可以回到無為的狀態(tài)。 領(lǐng)悟了“道”的原理而不妄為,就能做到無所不為。贏得天下的方式往往在于不妄為,如果有所作為,對民眾實行嚴酷的刑罰和苛政,就很難贏得天下了。 ![]() 【精解】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為學”和“為道”的問題?,F(xiàn)代的所謂“為學”,是指對知識的掌握。但古代的“為學”,主要指政教禮樂。 在老子看來,“為學”就是學習實際的知識,這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重復性地記憶,才能形成某一思想,養(yǎng)成某一習慣,為學的目的就是學會了拿來求職,維持自己在社會上的基本生存需求,因此老子認為“為學”是低級的、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掌握這種實際的知識越多,私欲妄見也就越會層出不窮。 ![]() 由此可見,老子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包括知識、文化都是束縛人的內(nèi)在自由、阻礙人向“道”歸依的巨大障礙,這種現(xiàn)點在幾千年后的德國哲學家、文化哲學創(chuàng)始人卡西爾的論述里也得到了強有力的印證。 卡西爾認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文化,但自身都在文化的束縛下艱難生存,人受制于人本身。既然“為學”是老子所厭棄的,那為什么老子還要講“為學”呢?其實老子講“為學”的目的,是貶低當時的政教禮樂,從而使人選擇有用的、高級的“為道”。 ![]() “為道”的結(jié)果就是“無為”,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通過“為道”,人們得以一點點消除內(nèi)心的私欲妄見、寵辱計較,逐漸返璞歸真,回歸“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大道。 人是渴望自由的。而在道家看來,自由是無限的自由,是拋棄社會和自身屬性束縛之后的絕對自由,是逍遙游,而獲得這種自由的先決條件,就是棄智棄知,做到無知無欲無妄,渾樸古拙,不存任何的欲念之思,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創(chuàng)造作用,發(fā)現(xiàn)人的潛能,顯揚人的潛能,才能實現(xiàn)自由,而自由恰恰就是“道”的本意。 ![]() 為道需要我們時刻剔除心中的雜念,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個“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們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斷摒棄心中的雜念,使私欲漸漸消除,最后就能達到無為的境界。前面說過,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事事,而是不妄為。不妄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規(guī)律,不妄為就變成了無所不為了。 “無為而無不為。”這一思想貫穿于老子《道德經(jīng)》的始終,它是老子提出的極富智慧的命題。盡管中國古代有很多學者也提出了“無為”的主張,然而真正把“無為”的思想發(fā)揮到極致的只有老子。 ![]() 老子從哲學的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從表面上看,“無為”是消極的,是倒退的;但是從本質(zhì)上來說,無為實際上是在發(fā)展變化中避開矛盾的對立面,使其暢通無阻,從而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薄?strong>取”即認識、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國家,要經(jīng)常保持清靜無為的態(tài)度。如果整治措施過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
|
來自: 庭前春雪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