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翻譯】能夠了解、認(rèn)識別人的是理智的,能夠了解、認(rèn)識自己的才是心明的。能夠戰(zhàn)勝別人的人是有實力的,能夠克服自身弱點的人才是堅強(qiáng)的。 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始終不離失根基的人就能夠長久,肉體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是長壽的。 ![]() 【精解】這一章,老子主要講個人對“道”的追求,即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但和前面總是“正言若反”的論述形式不同,這一章一反常態(tài),全部是從正面來提倡。 老子是最先提出“知人難”論調(diào)的人,即便是到了文明高度發(fā)達(dá)的今天,我們也總是感嘆“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見“知人難”其實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難題。 知人難,自知更難,能清醒地認(rèn)識自己、對待自己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才是最難能可貴的品質(zhì)。 如何正確地認(rèn)識自己?老子認(rèn)為,人們要從六個方面去努力:第一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認(rèn)識到自己離“道”有多遠(yuǎn)。 ![]() 第二,要能“自勝”,即克制個人的欲望,克服自身的缺點,超越自己,戰(zhàn)勝自己。 第三,要能“知足”,“道”是變化莫測的,是難以窮盡的,“道”生發(fā)的一切萬物也是如此,因此要學(xué)會知足,順應(yīng)“道”的規(guī)律,適可而止。 第四,要能“強(qiáng)行”,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因此在對“道”的追求上要勉勵而行,不要急于求成。 第五,要能“不失其所”,堅守自己立身的根本,堅守“道”的規(guī)律,才能夠長久。 第六,要能“死而不亡”,即使身體已經(jīng)消亡但對“道”的體悟得以傳承,這才算是長壽。 ![]() 老子在本章中所提出的“知足者富”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知足常樂”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所理解的知足常樂,意為知道滿足總是快樂的,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安于現(xiàn)狀,這與老子所闡釋的思想大相徑庭。 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呢?真正的富有不是家財萬貫,也不是擁有寶馬香車,真正的富有不是你實際擁有了什么,而是你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摒除私心雜念,拋棄自己的妄想。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稱為真正的富有。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與上文有隔離之感:“不失其所”意為葉落歸根,它所指的有兩個意思:一是葉子掉落后會回歸到生它養(yǎng)它的根系中去;一是人類也會回歸到孕育他們的天地中去。 人從出生到死亡,不過短短幾十個春秋。生老病死是合于道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沒有超越生命大道的能力,生死不是我們能夠掌控得了的。 在者子看來,“所”是我們最終要去的地方,是自然之所,是我們合于大道的切合點。我們從最初的不愿接受死亡,到現(xiàn)在的讀懂人生,直面生死,正體現(xiàn)了天道不可違背的道理。 我們只有順應(yīng)天道,與大道合為一體,才是真正做到了“久”和“壽”。滴水歸人到它的生命之所一大海中去,它們就永遠(yuǎn)也不會消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在本章里,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體現(xiàn)他“無為”的思想主旨?!?strong>死而不亡”的觀點,并不是宣傳“有鬼論”,也不是宣揚(yáng)“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可算是長壽了。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啟超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他的學(xué)說、思想及精神卻能夠長期影響當(dāng)代及后代的人們。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就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響。 |
|
來自: 庭前春雪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