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絕學(xué)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飔兮若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 【翻譯】唯唯諾諾地百依百順,同逆鱗地頂撞,有什么兩樣嗎?贊美與惡評,有什么不同嗎?人人都怕的,也不可當(dāng)真,總有比這更可怕的。 這個道理真是高深莫測呀!難以吃透哇!大家都熱衷于你來我往,如饗盛宴,如高臺觀光。 我獨孑然木訥,像初生的嬰兒沒有什么感覺一樣;我無精打采,就像不知該去哪里一樣。大家各個心滿意足,唯獨我卻像丟了魂似的。我真傻,不愿意像別人那樣精于世故! ![]() 眾人都感覺明明白白,我卻感覺懵懵懂懂;眾人以為心知肚明,獨我以為迷惑不清。其中的道理,深不可測呀,就像大海,茫茫大海,無邊無際,了無盡頭。 別人都心安理得,唯獨我不隨流俗,偏偏鍥而不舍。我與眾不同,堅決恪守核心價值觀,并把它看作是人生的根本之道。 ![]() 【精解】本章第一段話是老子規(guī)勸上位之君——最高統(tǒng)治者要會異向思維,要用異向思維去自省,要知道爭辯、頂撞是不滿的表現(xiàn),而阿諛奉承是不敢不滿的表現(xiàn),兩者都含有不滿。 美譽你、中傷你,也是如此,所以老子在第八十一章又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人人都懼怕你,誰都不會和你同心同德,這對你豈不是更可怕嗎?下一段說:眾:多數(shù),泛指眾臣。熙熙:來去繁忙的樣子。饗:享受美餐。太牢:上古時的一種聚會。春:春天,古時的官員有春游之風(fēng)俗。登臺:泛指春游的登高遠(yuǎn)望。 最后一部分是說自己。其實,這是老子以第一人稱來闡述有道之人的美德:“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眾臣們都很得意自在,可我卻像丟了魂似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不愿像別人那樣精于世故。 ![]() 老子在本章運用的質(zhì)疑性思維或異向思維,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老子提倡獨立思考,善于質(zhì)疑,在當(dāng)時難能可貴。老子之后,由于長期的儒學(xué)洗腦,人們早就不習(xí)慣質(zhì)疑性的異向思維,而是習(xí)慣于人云亦云的俗套而絕棄獨立思考和另類思維。 所以,在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國人少創(chuàng)造性地深思熟慮,多盲從不已。老子早就提醒我們,“唯之與訶,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里吹捧與捧殺,也是異曲同工;公有與私有,名實相悖,權(quán)力者卻能通吃不誤。 ![]() 老子的思維方式,發(fā)人深省。質(zhì)疑性地獨立思考,不隨大流,深思熟慮,絕不盲從,這是老子思維的基本原則。所以他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p> 這里的“我”,看似好像說老子自己,其實是說給包括統(tǒng)治者的所有人的,意思是:你們要獨立思考,不可盲目從眾,要善于質(zhì)疑,要居安思危,不可得意忘形、樂而忘憂。 作者的另類思維是他思辨性的質(zhì)疑。質(zhì)疑,以太極圖的雙魚為例:黑與白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兩者之中是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老子的《道德經(jīng)》表明:老子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價值觀,善于思辨,絕不盲從,不隨大流。獨立思考不免要對人云亦云的定論加以質(zhì)疑,不免要從不同的角度,甚至是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質(zhì)疑就是用不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已有的確定,就像太極圖所表示的那樣。歷史表明,一切進步、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由質(zhì)疑開始的。 |
|
來自: 庭前春雪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