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不僅有 深邃的五官和美麗的臉龐 而且熱情好客,能歌善舞 這與他們從小長大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 每逢節(jié)日或聚會, 總能響起音樂聲和歡笑聲, 音樂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提起新疆音樂, 特色的新疆樂器必不可少。 那么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 都有哪些新奇的新疆樂器吧~ ![]() “彈撥爾”是維吾爾族所有樂器中最長的樂器,樂器長達1米多,琴體像半個水勺,琴體和琴頭用桑木或紅木做成,用鋼絲弦五根,內(nèi)二弦及外二弦調(diào)成同度音,與中弦成四五度關(guān)系,音色明凈,十分動聽。 ![]() ![]() 熱瓦甫多為木制,外形獨特,上部是細長的琴身,頂部彎曲,最下方是一個半球形的共鳴箱,琴面用驢、羊或蟒皮蒙裹,有5-7根弦,通常用最外一弦彈奏旋律,其余各弦作為共鳴弦,用它彈奏出的音樂音色清亮、純凈,表現(xiàn)力強,所以大多用于獨奏。 ![]() ![]() 傳統(tǒng)的都塔爾,構(gòu)造與彈布爾相似,外形像個長柄的大水瓢,由共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制作材料多采用經(jīng)過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規(guī)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兒童的不同分類而定,通常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柄上用絲弦纏17個品位,小的有14個品位,適合男女彈奏。 ![]() ![]() 卡龍琴是維吾爾樂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間彈撥樂器,代史籍中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形狀酷似揚琴,發(fā)出的聲音清脆悅耳,近似古箏,但比古箏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 ![]() ![]() 艾捷克又名哈爾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新疆的麥蓋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車和庫車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新疆的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樂器,現(xiàn)盛行于新疆的南疆一帶,主要用于演奏民間歌曲和木卡姆曲調(diào)。 艾捷克外型獨特別致,琴筒呈球形,琴的內(nèi)側(cè)用蟒皮蒙裹,使共鳴體形成兩個半球形,在它的周圍有發(fā)音孔,音域約三個八度,有1─3根主奏弦,在琴桿下兩端設(shè)有5~10根共鳴弦,音色具有板面振動與皮面振動相結(jié)合的效果。 ![]() ![]() 薩它爾又稱“塞他爾”,波斯語“薩”為“三”、“它爾”是“弦”,意思是3根弦的樂器。薩它爾的外形與彈撥爾相似,因音色明亮,常常用于獨奏、合奏或做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伴奏樂器。 薩它爾是維吾爾族民間藝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彈奏薩它爾的藝人大多席地盤腿而坐,將琴放置在左腿之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zhí)馬尾弓在弦外拉奏,由于指板較長,音位寬,左手常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弦,小姆指使用的較少,食指在演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級進還是跳進的旋律,演奏者都習(xí)慣用它按弦。在彈奏過程中,弓、指法的技巧既多又豐富,但最常用的弓法主要有連弓、分弓、長弓、短弓、頓弓、跳弓和碎弓,指法主要有揉音、擻音、打音和滑音等。 ![]() ![]() 胡西它爾,原名“艾西它爾”,是維吾爾族的弓拉弦鳴樂器。“胡西”維吾爾語是“歡樂”或“非常悅耳好聽”的意思,“它爾”的譯文是琴弦,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悅耳的弦樂器”。久已失傳,近年才得以復(fù)蘇,形似曼多林,音色脆亮,可用于獨奏、合奏或伴奏。 ![]() ![]() 達甫亦稱手鼓,也譯為“達卜”,是新疆維吾爾族人民最喜愛的打擊樂器之一,并被譽為維吾爾樂隊中的“靈魂”,鼓框木制,圓而扁平,周圍裝有許多小鐵環(huán),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它的發(fā)音清脆響亮,聲音力度變化幅度較大,技巧靈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種不同樂曲情緒的作用。有了它一切都有了激情。 ![]() ![]() 納格納鼓即“鐵鼓”,在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鐵鑄成,故稱“鐵鼓”,又有“冬巴”之稱。據(jù)說古代人們把它系在馬鞍上當(dāng)作戰(zhàn)鼓。大約在9世紀(jì)以后,它才成為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 納格拉鼓形狀看起來像一個花盆,鼓面蒙有駱駝皮或牛皮,六個納格拉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三組,每組兩個,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4—5度,用木捧敲擊。 ![]() 只要新疆民族樂器一演奏, 那強勁的節(jié)奏感與震撼力, 會讓你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來, 沉浸在新疆神秘的異域風(fēng)情中。 知道了這些樂器, 才能看得懂新疆歌舞。 點贊鼓勵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