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非常重視歷史記載,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里,也只有中國有著幾千年不間斷記載的歷史記錄,這樣人民方才能夠追遠思源,更好地了解先人的源流業(yè)績,積累繼承先人的經驗教訓。而且我們的歷史記載是非常全面,巨細皆記的:國有國史,家有家史,地方山河有方志書錄,制度事業(yè)有書志會要,姓氏有族譜宗牒,個人有紀傳年譜,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的完整系統(tǒng)。
譜牒是歷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是有些人所貶損的封建殘滓,而是民族歷史記錄最原始的源頭之一,其傳統(tǒng)非常古遠。從沒有文字的民族看,他們族內老人和巫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給后代青年背誦、詠唱祖歌和世系。這一方面的豐富記錄曾給我國學術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啟機和實證。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即是依憑殷商甲骨卜辭先王先公祭譜創(chuàng)立考據歷史的“二重證據法”;羅常培先生則根據幾個兄弟民族的族譜和口頭背誦的世系,用幾篇論文研究了《藏緬族的父子連名制》。東甌國史研究者依《武林顧氏家乘》(以勾踐支裔漢封顧余侯為顧氏祖)和《海寧顧氏譜》所記東甌越王世系,在東甌王騶搖前補出其父安朱一代。由于宋鄭樵《通志·氏族略二》顧氏下已引《顧氏譜》“越王勾踐七代孫閩君搖,漢封東甌搖,別封其子為顧余侯,漢初居會稽,亦為顧氏?!彼跃捅容^可信?!读鶗省纷髡叽鞫笔菧刂莘窖宰钤绲挠涗浾?,書目或云為元人或云為宋人,因生卒年不明難以論斷,而永嘉《合溪菰田明文戴氏宗譜》就記載他的生卒是1200-1285,是宋淳元年1241的進士,其仕宦著作都在宋代,入元已過八十,未幾年就亡故了,就可說他是宋人或“宋遺民”了。新出《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有《楚居》集錄了自季連至楚悼王23位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跟《世本·居篇》類似,其世系對《史記·楚世家》所記即有重大的對勘作用。 王國維《古史新證》說:“《史記》所述商一代世系,以卜辭證之,雖不免小有舛駁,而大致不誤,可知《史記》所據之《世本》全為實錄?!边@使他總結出:“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部分全為實錄?!硕刈C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辈⒄f“由殷周世系之確實,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確實,此又當然之事也?!?/p> 夏代雖無地下文獻,但世系既然可靠,且其中已出現以天干為名之王,足以代表夏代語言遺留,故筆者即從研究夏后世系中的王名和干支的結構與語源,寫出了《夏語探索》。 這些事實都顯示出譜系材料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 就我們鄭姓來說,原起源于鄭國。早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鄭(今陜西華縣東)地,史稱鄭桓公。后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東遷,乃徙河南,都于新鄭,成為東周春秋時的重要國家,《詩經·國風》收有鄭風21首。及韓滅鄭,子孫以國為氏,分派為滎陽、彭城、安陸、壽春、東陽5望,而以滎陽為主。 五胡亂華,中原人民紛紛南遷,據《閩中記》:“永嘉之亂,中原士族'林、黃、陳、鄭’四姓人首先入閩?!遍}諺也流傳:“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說明鄭姓是最早開發(fā)福建的四大姓之一。 從溫州數十家族譜和眾多宋代墓志看來,五代時閩亂,閩人又大量北遷溫州地區(qū)。它們大多申明,本姓來自長溪赤岸。溫州的歷史名人其實很多是北遷閩人的后裔,如宋代薛季宣、陳傅良、周浮沚、戴侗,明代張璁、王叔杲,清代孫詒讓等祖上都是從赤岸來的。我鄭氏也是閩遷。據《樂清象山鄭氏舊譜》載,當時五六公名鄭元禮(注),系晚唐著名詩人恩州刺史鄭良士公之第六子,原籍閩福州長樂縣赤岸,于五代后晉天福四年(939)兄弟四人浮海至甌,分居四處,五六公一派卜居樂清鳳岙,傳至元明之際,肇六公名宗元字國瑞(公元1340-1398)又轉遷至象山。 按鄭良士系閩人,《全唐詩》第11函第3冊收詩3首,《游九鯉湖》有“我來不乞邯鄲夢,取醉聊乘鄭國風”句。那么溫州鄭氏或許是這位閩地詩人的后裔。 今溫州市龍灣區(qū)由唐至清的“永嘉場”(鹽場)、民國“永強區(qū)”發(fā)展而來(方言“場強”諧音),其中心是永中鎮(zhèn)寺前街,那是古剎乾元寺前的街道。寺之前后居有眾多鄭姓人,原是從樂清象山分遷來的。始遷祖為肇六公第五子鄭文甯之第三子起會公(生于明洪熙1425,父為樂邑庠生)。譜載公於正統(tǒng)壬戌1442十八歲入永嘉縣庠,則當時應已遷永強寺后;后二年產子,則當入庠后成婚。前譜《新序》曾謂起會公于“洪熙年間徙遷永強寺后”,但正譜乃謂公親游永場(永強原名)寺后,喜其山水之美而卜居,而譜記公即生于洪熙乙巳二月,按洪熙僅乙巳一年,時公方一歲,不可能有擇居之事,則擇居遷永當為正統(tǒng)間入庠之前事。在我們使用族譜時,對譜內事實也要進行考核,消除矛盾之處。 起會公被奉為寺后始遷之祖,至今也歷五百余年,鄭姓已發(fā)展成為永強 “寺前街”的一個大姓。而鄭氏譜也是閩人實甌大遷移的明證之一。(從周氏等譜還可知道歷史上還有過另一次閩溫大遷徙,那是南宋乾道二年八月十六溫州臺風海嘯,洪潮倒灌,大災后人口銳減,“奉命徙福民實其郡”)。
(注)遷溫的五六公系排行,這是最確定的。其名字,父祖則據不同譜牒有三說,其名有遘,其字元禮或元澧,是晚唐丞相鄭畋之裔孫,或后唐丞相鄭玨(他亦是晚唐丞相鄭綮諸孫,綮即創(chuàng)著名詼諧詩體'歇后鄭五’者)之子,或詩人刺史鄭良士之子等,但動輒說是丞相之后,也有攀龍附鳳之嫌。照稱呼通用排行來說,也許說可能就是農家更為踏實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