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4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0 min 中秋節(jié),當然得聊聊和月亮有關的故事。 月亮,高懸夜空,遙不可及,以清輝冷冷照人,隨時間變化盈虧,既有美的意蘊,也充滿神秘色彩。因此,月亮自古就深受人們青睞,誕生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和神話故事。 
(南宋) 劉松年 (傳)《嫦娥月宮圖》。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有名的故事要屬“嫦娥奔月”。這個故事誕生后,人們又添加了蟾蜍、玉兔、月宮、吳剛和桂樹等元素,從而構建起一個完整而多樣的月神體系。 而在這唯美的畫面中,一直砍樹的吳剛仿佛打破了靜謐的氣氛,顯得有些格格不入。這“天上廣寒宮”旁,為什么要有一個一直在砍著桂花樹的吳剛呢? 在古代神仙隊列中,是有月神存在的,她不是嫦娥,而是古人心中月亮上真正的主人。在吳剛去砍樹之前,嫦娥已經奔到了月亮上?!版隙鸨荚隆钡墓适伦钤缬涗浻谕跫遗_秦簡(簡稱“秦簡”)載《歸藏》:“昔者,恒我(嫦娥)竊毋死之藥奔月……”故事很簡單,只有一個主角,亦嫦娥。卦中意思是,嫦娥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藥之后奔月,成為月精。在后續(xù)的演變過程中,蟾蜍、月兔和桂樹相繼到位。如——《淮南子》:“月中有桂樹”。 《五經通義》:“月中有蟾蜍與玉兔何?” 《漢樂府詩集》:“采取神藥若木端,玉兔長跪搗藥蝦蟆丸?!?/span> 東漢張衡在《靈憲》一文中,甚至將嫦娥與蟾蜍劃上等號:“姮娥遂托身于蟾蠩?!?/span>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月中有兔子的說法,并非中國獨有,古印度、古埃及、日耳曼,以及墨西哥等不同文化圈中也出現(xiàn)過。月宮出現(xiàn)在唐代。《明皇雜記》載,唐明皇與申天師中秋夜游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吳剛則是最后一位“月亮居民”。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云:“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span>這些元素中,嫦娥、蟾蜍和月兔屬一派,吳剛和桂樹則另成一派。表面上看,這兩派互不干擾,幾乎不產生交集,但實際上,他們有著深刻的內在聯(lián)系,我們稍后再說。總體上看,月亮上的成員變化,反映了古人在不同歷史階段中對月亮的認識。比如“嫦娥奔月”,有人說是因為她偷了不死藥,不管這藥是西王母的還是后羿的,都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但還有一種說法是,上古天帝帝俊和常羲生了12個月亮(《山海經·大荒西經》:“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保?/span>,但這些月亮每到月末就會死去(即天文上的新月現(xiàn)象),常羲便攜不死之藥奔月,救自己的孩子。戰(zhàn)國時期,有很多救月食、月死的記載,如《周禮》的“救日月則詔王鼓”、《荀子》的“日月食而救之”等。隨著時間推移,常羲救子的神話被演繹成嫦娥救月死、月食的故事。再到漢代,又給嫦娥增加了“羿”這個丈夫,故事的生動性更強,沖突也更激烈,嫦娥的形象也被顛覆性地改變了。 同樣,對于嫦娥奔月后變成蟾蜍一事,很多人理解為是一種懲罰。實際上,古代先民以蟾蜍能冬眠而視其為“死而復生”,所以蟾蜍在古代民間信仰中具有“長生不死”等意義,伏羲女媧像、月神羽人像、西王母像中都有蟾蜍。前面常羲所攜帶的不死之藥,即為蟾蜍。從這個意義上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蠩”所表達的,是人們視月亮為長生不死之物以及由此產生的崇拜之意。 除此以外,蟾蜍和月兔還有另一層意義,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可能長生不死后,轉而追求另一種長生方式,即子孫后代的繁衍。蟾蜍和月兔都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人們把這兩種動物安排到月神體系中,也有對人類生生不息的美好期待。唐代祁連大墓中的玉兔搗藥壁畫。來源/央視“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祁連大墓》截圖看起來,嫦娥、蟾蜍和月兔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那么,日復一日斫桂不停的吳剛,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西西弗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在死后被責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每到山頂,巨石就滾下來,如此墜而復推、推而復墜,永無止息。與他相似,吳剛砍的是一棵“隨創(chuàng)隨合”的桂樹,這也意味著他永遠也砍不完這棵樹。西西弗斯被責罰是因為他生前陰險狡詐。吳剛被罰的原因,在《酉陽雜俎》里只交代了四個字:“學仙有過。”《酉陽雜俎》里的很多故事并非原創(chuàng),其中“吳剛斫桂”的故事源自“異書”,那么這個“異書”和吳剛所犯的“過”是什么呢?《酉陽雜俎》書中,記載吳剛伐桂的內容。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據(jù)學者龔維英分析,“異書”指的是中國古代三大奇書之一的《山海經》,而吳剛所犯之“過”,很可能是因為他殺了炎帝的孫子伯陵。具體經過是這樣:吳剛娶阿女緣婦為妻后,為求仙學道,四處云游,常年不著家。伯陵乘虛而入,和緣婦好上了,還生了三個孩子。吳剛學仙歸來,發(fā)現(xiàn)奸情,大怒,殺死了伯陵?!冻o·天問》用四句話體現(xiàn)了這一可怕場景:“伯林雉經,維其何故?感天抑地,夫誰畏懼?”也就是說,伯陵是被頭朝下活活吊死的。吳剛雖報了仇,但也激怒了神靈,于是被發(fā)配到月宮,砍伐那棵永遠也砍不倒的桂樹。至于這種“隨創(chuàng)隨合”的樹的原型,很像東方朔在《神異經·東荒經》所寫的“豫章樹”:“東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樹主九州,其高千丈,圍百尺……斫之復生,其州有福?!?/span>拋開具體事由不談,這種因觸怒天帝而被責罰的例子,在古代神話故事中并不鮮見。比如,嫦娥因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藥被流放到廣寒宮,豬八戒、沙和尚也是因觸犯天條被貶凡間,一個變成豬頭,一個每七日就要受一次飛劍穿胸之苦。影視劇中的豬八戒和沙和尚。來源/2000版《西游記》截圖但聽故事的人內心不忍,用自己的方式為這些飽受折磨的神話人物減輕痛苦。八戒和沙僧最后修得正果,嫦娥從蟾蜍的合體中分離出來,恢復了美貌,蟾蜍則與玉兔成了嫦娥的幫手為其搗藥。吳剛的存在感雖要弱一些,但在一些地區(qū)的民間傳說中,他卻是抱得美人歸。一則關于他的民間傳說是這樣的:吳剛原駐守南天門,與嫦娥相好,因經常與嫦娥相會,疏于職守,被玉帝責罰,就去月亮里砍一棵叫月亮樹的大樹,只有砍光了這棵樹他才能重返南天門。另一則流傳在三峽地區(qū)的傳說是這樣:嫦娥與吳剛原為一對美滿夫妻,后因吳剛觸犯天條被貶月宮砍伐修理桂花樹。每到月圓之時,嫦娥便遙望月宮,祈禱夫妻團聚。她的真情感動了王母娘娘,遂于8月15日賜其仙藥,嫦娥服用后飄升到月宮,與夫君團聚,后被封為月神。到了毛澤東的筆下,吳剛已經從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了。他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寫道:“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贝颂幉粌H展現(xiàn)了毛主席豐富的想象力,更隱含著他對解放天下蒼生的宏愿。雖然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吳剛獲得了某種解放,但如果回到故事的起點,就會有一個疑問,對吳剛的這種處罰意味著什么?神話故事雖然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反映的卻是現(xiàn)實世界。從吳剛的求仙行為看,他屬于道家。道家屬中國本土宗教,有千余年的歷史。與佛教相比,道教的清規(guī)戒律更為繁多,其典籍《道藏》的“戒律類”條目,專講道教各種戒令科律,少則數(shù)條,多則千余,如“老君五戒”“初真十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等。在如此繁雜的戒律面前,吳剛犯了什么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犯過后受罰的結果。作為一種本土宗教,道教的話語體系從一開始就比佛教更容易得到歷代歷朝統(tǒng)治者的青睞,比如它強調的“天人合一”“長生不老”等,無疑比佛教的輪回說更具吸引力。而統(tǒng)治者的支持,使道教占得了發(fā)展先機。吳剛斫桂故事出現(xiàn)在唐代,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于,段成式恰好把這個故事收錄進《酉陽雜俎》并加工處理;必然在于,道教為感激恩寵,早晚會推出一個充滿教諭意味的懲戒故事。換句話說,無論是觸犯了道教的清規(guī)戒律,還是沖撞了世俗的禮法秩序,都可能會受到吳剛式懲戒。這種令人絕望的懲戒,足以令大多數(shù)人望而卻步、臨事三思。但是,如果把吳剛斫桂的故事放到整個月神話體系中,則又是另一番解讀——整個月神體系,包括吳剛在內,體現(xiàn)的還是人們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吳剛伐桂。繪圖/一只灼 來源/朱大可《中國神話故事集》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方士之道大盛,齊、燕一代方士首先聲稱神仙那里有“不死藥”。在這個背景下,以嫦娥為核心的月神體系開始形成。之后,道教興起,嫦娥本身的“得仙”“奔月”能力與道教通過修煉可達長生不死、肉體飛升的境界基本契合。在道教徒的積極擴充和改造下,月神體系終于完善。嫦娥、吳剛二人雖被流放,但終歸是不死之身,月兔、蟾蜍所搗之藥,也是世人所渴望的不死之藥,就連桂樹,也是“隨創(chuàng)隨合”。月神由此成為長生不老的象征。所以,負責搗藥的月兔和蟾蜍不能停,因為有太多人需要它們的藥;吳剛手里的斧子也不能停,因為一旦停下,就意味著桂樹不再“長生”,也意味著月神體系的瓦解。究其根本,無論是普通人的自我安慰還是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求,月神崇拜都是社會現(xiàn)實的產物。它們在歷史長河中被不斷演繹,加入新的內涵,呈現(xiàn)出越來越多樣化的內容,也折射出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與價值追求。1.吳曉東:《鯀竊息壤神話考》,《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6期;2.鐘華:《西緒福斯推石與吳剛伐桂》,《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3.徐倩、李靜:《從“嫦娥奔月”神話看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月神崇拜》,《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7期;4.龔維英:《試論“伯林雉經”和吳剛伐桂的關系》,《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5.趙紅:《“嫦娥奔月”神話的仙話化與道教月仙的確立》,《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4期;6.劉術人:《論嫦娥奔月神話的文本流變》,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7.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歡迎讀者轉發(fā)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