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璧與琮象征著玄黃天地、陰陽,其圓孔可視為天門地戶的入口。玉璧通天始于黑龍江小南山的前紅山文化,玉琮通地,始于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多有構(gòu)圖復(fù)雜的神人獸面形象,一節(jié)至多節(jié)不等。商代玉琮紋飾簡練,婦好墓出土有弦紋和蟬紋琮。周代玉琮多為一節(jié)式,節(jié)較長,多光素?zé)o紋,精美者飾鳳紋、獸面紋等紋樣,但圖案均較簡化。 ![]() 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周玉琮,青玉質(zhì),器呈青灰色,上有褐色沁紋。高10.1厘米,射徑7厘米,內(nèi)孔徑5.5厘米,器外方內(nèi)圓,上、下射部為矮圓柱體,中間為方柱體,中心從上至下有一大圓穿孔,外壁光素?zé)o紋。 ![]()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地2009號虢仲墓出土的“小臣妥見”玉琮,青白玉,局部受沁有黃色或棕色斑點或斑紋。通高12.1厘米,寬4.9~5.1厘米,孔徑4厘米,射高2厘米。玉質(zhì)溫潤晶瑩,微透明。方柱體,內(nèi)圓外方,射較高。近射處一端橫向鏤出一近橢圓狀穿孔,其整體形狀頗似商代卜骨上鉆鑿痕跡。一端射口平面呈順時針方向豎刻銘文一行四字“小臣妥見”。 ![]() 1986年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張家坡井叔墓出土的西周鳳紋玉琮,軟玉質(zhì),長5.5厘米,寬4.3厘米,孔徑3.3厘米,厚0.5厘米。柱體,四面刻鳳鳥紋,用一寬一細(xì)雙線勾徹,線條婉轉(zhuǎn)飄逸,圓潤優(yōu)美。 ![]() 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出土的西周獸面紋玉琮,軟玉質(zhì),有簡化的獸面紋,是屬于延續(xù)良渚文化的玉琮。 ![]() 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西周玉琮,灰白色玉,有黃及灰色斑,土沁及裂痕明顯。通高13.5厘米,寬8.2厘米,厚1厘米,孔徑8.2厘米,為外方內(nèi)圓的矮筒狀,上下對穿大孔,全器光素?zé)o雕紋。下端為后人加底,改做花瓶。 ![]() 收藏于武漢博物館的四件西周玉琮,軟玉質(zhì),有黃褐色斑。內(nèi)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方體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對稱一致,表面光素?zé)o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