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縣建置沿革 【建置沿革】惠民域地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氏族部落聚居。 夏屬兗州域,商為蒲姑國地,周為齊國境,春秋戰(zhàn)國為齊地。秦置厭次縣,屬齊郡。秦始皇以東南有天子氣,乃東巡以厭(厭讀壓)之,次舍于此,故名??h治在今桑落墅北。西漢改厭次縣為富平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王莽篡漢后改富平為樂安亭。62年(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復改為厭次縣,仍屬平原郡。三國為魏地,名厭次,屬樂安郡。晉名厭次,屬冀州刺史部所轄樂陵國,刺史部駐厭次。北魏名厭次,縣治遷馬嶺城(今何坊鄉(xiāng)二郎堂村北二里處),屬滄州樂陵郡。北齊556年(天保七年)廢厭次,將原厭次縣并入陽信縣,縣治馬嶺城,屬樂陵郡。隋初為陽信縣,屬渤???。586年(開皇六年)廢渤海置棣州,縣屬棣州。596年(開皇十六年)復置厭次縣,屬棣州,縣治遷至今辛店鄉(xiāng)先棣州村一帶。606年(大業(yè)二年)廢棣州,厭次縣屬滄州。不久,廢滄州,復置渤海郡,厭次屬渤??ぁL?21年(武德四年),復置棣州,厭次屬棣州。625年(武德八年),廢棣州,厭次屬滄州。643年(貞觀十七年)復置棣州,州治駐厭次,厭次還屬棣州。天寶初,改棣州為樂安郡,厭次屬樂安郡。758年(乾元元年)改樂安郡為棣州,厭次屬棣州。五代厭次屬棣州。907年(后梁開平元年)棣州刺史華溫琪為避水患,將州治與縣治均遷于厭次東南(今清河鎮(zhèn)古城馬村一帶)。宋厭次縣屬河北東路棣州樂安郡。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遷州治、厭次縣治至陽信縣界喬子鎮(zhèn)之八方寺(今惠民縣城址)。金厭次屬山東東路棣州防御郡。元厭次縣屬濟南路棣州。明1368年(洪武元年),廢厭次縣,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樂元年),改棣州為樂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屬濟南府。清初仍為武定州地,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為山東布政使司直隸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為武定府,始置惠民縣(因城東南20里有惠民溝而定名)。為武定府的附郭縣。中華民國1913年廢武定府,惠民縣改屬山東省公署岱北道。1914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惠民縣改屬濟南道。1925年,置武定道,道治設(shè)惠民城。1928年廢武定道,惠民縣直屬山東省。1936年于惠民縣城置山東省第五行政區(qū)督察專員公署,轄惠民等11縣。1939年以后,中國共產(chǎn)黨在惠民縣境內(nèi)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開展抗日游擊活動,1942年9月,冀魯邊區(qū)在商河、惠民兩縣邊界地區(qū)建立商惠縣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10月渤海區(qū)建立惠(民)濟(陽)商(河)三邊縣。1945年8月30日,惠民解放。9月,建立惠民市,惠民縣原一、二區(qū)歸惠民市管轄,市政府駐惠城;其余地區(qū)屬惠民縣管轄,縣政府駐何李村(今屬辛店鄉(xiāng))?;菝袷?、惠民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四專署所轄。10月,撤商惠縣、三邊縣。1946年12月建楊忠縣。1948年4月,惠民市撤銷,其轄區(qū)歸原縣建置。1949年4月,惠民縣黨政機關(guān)由何李村一帶遷入惠民城。1949年5月,楊忠縣改稱惠濟縣。1950年5月,渤海區(qū)撤銷,原轄專區(qū)調(diào)整,建立惠民專區(qū),專署機關(guān)駐惠城,惠民縣屬惠民專署管轄。惠濟縣撤銷,其轄區(qū)分歸惠民、濟陽、商河三縣。1958年12月,濱縣、惠民縣合并,稱惠民縣,屬淄博專署,縣政府遷駐北鎮(zhèn)。1961年4月10日,惠民縣、濱縣分治,惠民縣原轄13處人民公社改為13個區(qū),縣政府遷回惠城?;菝窨h屬惠民專署所轄。1967年3月,中共惠民縣委、惠民縣人民委員會被惠民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屬惠民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所轄。1978年,惠民地區(qū)革命委員會改為惠民地區(qū)行署,轄縣不變。1992年3月惠民地區(qū)更稱濱州地區(qū),惠民縣屬濱州地區(qū)。2000年6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濱州地區(qū)設(shè)立地級濱州市,惠民縣屬濱州市。至2020年,惠民縣仍歸濱州市所轄。 ![]() 魁星閣 ![]() 人武部大院 ![]() 三學資福禪寺 ![]() 圖書館 ![]() 西偏文臺 ![]() 西廡 |
|
來自: 萬千書館洪毅藏 > 《經(jīng)史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