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理論與方法】基本操作——覺照

 劉淑姿 2022-09-04 發(fā)布于河北
意象尋根是意象對話的一門子技術。由于它還處在發(fā)展之中,所以需要階段性總結。本文梳理出意象尋根迄今為止的基本理論、操作方法和學習難點,希望能幫到想學習的人。
圖片



 基本操作——覺照

知道了什么是生命之“根”,如何“尋”呢?意象尋根的途徑是覺照。

咨詢師用第一人稱,把通過自身主體感受到的來訪者的心理內容反饋給對方,同時對自己的心理內容保持覺知,就叫覺照。

“我”原型在意識早期出現和發(fā)育,主要借助鏡映這個心理功能。當有了自我意識,我們便會用“我”來指稱我要表達的一切內容,但用“我”指代的東西有很大差異,這種差異很難被意識到。處在比較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時,我們會有一個比較全面均衡的意識;當處在失衡的心理狀態(tài)時,我們很可能被某種思慮、情緒或身體感覺帶走,意識閾變窄,意識內容受到很大的限制。好的鏡映幫助我們建立起真實的我感,不好的鏡映使我感出現缺失或扭曲。

圖片

覺照主要在鏡映層面上工作,滿足了來訪者的鏡映需要。咨詢師用“我”敘述來訪者的心理內容,就像在說自己一樣,是用“我”作為主體來感受來訪者,能更準確地感受到他們的心理內容,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意識,增進自我覺察,更接近自體我。比如,當來訪者激動地傾訴時,很可能注意不到自己的聲調、語氣、動作和表情。咨詢師感受到這些,用“我”反饋給對方,能夠幫助對方在傾訴的同時更多地意識到自己,培養(yǎng)一個更有覺察性、更有自我意識、更擴展的“我”。

個體需要關系的鏡映,才有了解并融入世界的可能,沒有鏡映,個體無法生存成長。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鏡映,否則便會處于無意識和疑惑之中,而鏡映的需要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是不太可能得到完全滿足的。尤其在特別小的時候,我們都會有鏡映缺失和不足,結果在很多點上我想描述我自己是困難的。有的來訪者有很多心理內容,但說了一大堆,誰都不知道他說這些的目的是什么。其實沉下心來感覺,咨詢師就會明白,他的目的就是讓你幫他整理出我說這些的目的,來訪者感覺到了這個動力,但因為自我鏡映的缺失,很難意識化。來訪者沒有一個更成熟的自我鏡映能力,源自早期的鏡映不足帶來的自我感的缺失。覺照可以幫助來訪者不斷修復、擴大自我鏡映能力,對鏡映缺失有很好的療愈作用。

“問題的解決,在解決問題的動力背后”,覺照是打開“背后”之門的密鑰。“問題”的形成和“解決問題”的動力都是發(fā)生在意識層面的繼發(fā)感受,不舒服的原發(fā)感受令個體在意識層面迅速感到出了“問題”,形成“問題”意識,尋找解決辦法,而忽視了“我怎么就會覺得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問題意識的形成是繼發(fā)反應的起點,也是離苦得樂的心理機制最基本的表現。覺照可以幫助個體意識到這個“背后”才是導致這一切發(fā)生的原發(fā)感受,從而找到能夠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圖片

每個人在說“我”的時候,都是在說自己的心理內容,“我”就像一個口袋一樣,把我們所有的心理內容都裝在里面。咨詢師鏡映來訪者的心理內容,幫助他們順著當下的感覺尋到原發(fā)感受,這些內容也叫“口袋一”,是覺照技術的基本功能和普遍用法,是來訪者能夠親身感受到的。

覺照技術“口袋一”這個基本功能,脫胎于凱特螺旋心理劇的包容性替身技術。螺旋心理劇主要用于因重度心理創(chuàng)傷而發(fā)生人格解離的個案,包容性替身技術要求咨詢師用第一人稱“我”像鏡子一樣盡可能如實地反饋來訪者的語言、表情和體態(tài)動作,來訪者不必再分出一個勁兒去轉化咨詢師說的內容,能夠更有意識地對自己的心理內容保持覺知,更容易回到主體感受,以利于恢復一個完整的自我感。

覺照繼承了包容性替身用“我”幫助個案回到主體感這一優(yōu)點,而且發(fā)現這對咨詢師自我覺察幫助更大,這就產生了覺照的第二個功能“口袋二”。咨詢師把自己感受到的來訪者的心理內容如實地反饋給對方,但咨詢師也是人,一定會有自己尚未化解的情結,一旦被喚醒,或被來訪者的心理內容觸動,肯定會有反應,這些反應叫“口袋二”?!翱诖弧焙汀翱诖倍荚谧稍儙煹囊庾R中,不加覺察,“口袋二”一定會染到“口袋一”,這樣反饋給來訪者,不僅不能幫助來訪者提升自我意識,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混亂。咨詢師只有意識到并處理好“口袋二”的內容,才能如實地鏡映、更好地理解和幫助來訪者。這是覺照的高級功能和特殊用法,是咨詢師自己能夠感受到,而來訪者不知道的。

圖片

覺照用“我”原型來引導雙方自我探索,但又不和它粘連,幫助咨詢師和來訪者不斷區(qū)分人我,使之既修復自體的缺失,又不斷地去我執(zhí),是一種現代修行方式。
圖片

1,“我”鏡映的是對方的心理內容。這又分為兩種情況,在鏡映a時,“我”是a的心理內容,在鏡映b時,“我”是b的心理內容,這讓尋根咨詢師更容易區(qū)分“我”和不同的心理內容,更清晰地區(qū)分不同的個體;

2,“我”鏡映對方的心理內容時,如果沒有觸動我,我的鏡映一般是真實的;當鏡映失真時,一定是鏡映的內容觸動了我。咨詢師必須首先區(qū)分哪些是自己的內容,哪些是來訪者的內容,然后消化處理自己的內容,才能繼續(xù)如實地鏡映來訪者。當不斷用“我”來描述對方的心理內容,沒有建構好的自體會慢慢地修復,自我的容器會不斷地擴容,雙方的容器都在增大。只有隨時意識到兩個口袋,尋根咨詢師才能做好覺照工作。
圖片

覺照式鏡映是咨詢師陪伴來訪者增強自我意識的過程。一開始,咨詢師對來訪者的了解很有限,覺照式鏡映要求咨詢師盡量反饋來訪者呈現出的肢體、表情、語言等外部動作,越如實準確越好,一來使來訪者感到我身上的一切都被看到,產生初步的共情式滿足;二來使來訪者意識不到的一切得以意識化。心理問題會導致來訪者的意識窄化,很多外部動作都無法進入他們的意識閾,覺照式鏡映可以像鏡子一樣,幫助他們看見自己;三來覺照式鏡映為咨詢師進入來訪者的內心提供了途徑。覺照訓練在開始的時候要求咨詢師模仿來訪者的動作和語言,就是為了培養(yǎng)咨詢師由表及里的觀察和共情能力。

覺照鏡映的反饋表達要求咨詢師盡量避免把話說死,盡可能留有余地和彈性,真正體現鏡映過程的平等。覺照鏡映不是指導和教育,而是合作式的共同探索;尋根咨詢師這面鏡子看到的并不比來訪者更多,只是在意識上比他們更有結構、更完整。

圖片

覺照培養(yǎng)咨詢師兩種能力,一是如鏡子一樣鏡映對方(覺照式共情),幫助對方增進自我了解的能力;一是如鏡子一樣鏡映自己(覺照式內?。?/span>,能夠清晰地意識到鏡映對方時引發(fā)我的反應并辨識區(qū)分的能力,要求咨詢師只反饋來訪者的心理內容,而不是我想象、我認為的內容,不在反饋中加料。咨詢師作為鏡子,需要一定的純凈度或對此有足夠的自知。咨詢師開始關照自己,也就是在關注“口袋一”的同時關注“口袋二”,覺照才能夠帶來雙方的成長。這是覺照能否成功的關鍵。

人的意識可以普照一切,但注意力構成我們的心理世界。我們的注意力在哪里,我們的心理世界就在哪里;我們的注意力怎么樣,我們的心理世界就怎么樣。注意力的分裂必然導致人格的分裂,關注甲時就無法關注乙,甲乙在我們心里便處于“二”的狀態(tài)。覺照幫助個體恢復人格整合能力,使之更多地處于“不二”或“一”的狀態(tài)。

覺照強調覺察,而且是不用勁兒的、無為的覺察。情結大多形成于我們的幼年期,那時我們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面對世界,除了好奇和感受,沒有更多的心理動作。當原發(fā)感受令人難以忍受,我們才不得不用已有的心理資源進行防御,這樣就形成了情結。情結是我們面對原發(fā)感受“用勁兒”的結果,如果不用勁兒,就不會產生情結。

情結,尤其是核心情結,大多是在大腦發(fā)育過程中產生的。面對原發(fā)創(chuàng)傷,感覺系統(tǒng)承受不了,便試圖用發(fā)育中的、稚嫩的理性系統(tǒng)處理它,這使我們一直用“想”和“去”的勁兒處理問題,早已習焉不察。無意識用勁兒的方式有很多,最難覺察的是“想”和“去”這兩種。回到原發(fā)感受,既指感受到原發(fā)感受本身,更指要回到主體狀態(tài)。對此缺乏覺察,一難受就“想”“去”做點什么解決問題,導致我們的努力與真正的需要南轅北轍。意識和其他心理動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放慢心理動作的節(jié)奏,很難覺察并把它們區(qū)分開來。

尋根咨詢師既要時刻關注對方的頭心身的感覺,更要時刻關注自己的頭心身的感覺。能量更多地在頭上,就會更多地使用分析判斷能力,脫離了感受;意識不到自己的能量轉動的方向,就容易使用壓抑的能量;注意力都在來訪者身上,就很容易對自己的感覺不自知,從而給反饋加料,令鏡映失效。

圖片

人類有三種認知方式。遠古認知方式,具有初級感覺;原始認知方式,可以用意象處理更豐富的感覺;邏輯認知方式,使我們可以用語言區(qū)分辨別各種感覺。覺照作為一種全息認知方式,可以自由地運用這三種認知方式。

通過戒定慧的修習,擴展個體的意識閾,時刻關注到全部的“自我”,是覺照的應有之義。這樣的“覺”只是覺本身,不沾染任何東西,不動用任何心理能量,不啟動離苦得樂的類本能,也就是不啟動任何繼發(fā)反應。這樣的“覺”才能包容、轉化所有的心理內容,令我們真正地脫離苦海。

{難點}

不用勁兒:

“不用勁兒”是掌握意象尋根和覺照技術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從體驗中可以觀察到,當我們內心有波動時會“使勁兒”,無論有沒有意識到。一“使勁兒”,我們心里就會發(fā)生一個主客體分化,沒“使勁兒”的時候我們是合一的、整合的;一“使勁兒”就分化出勁兒從哪里(主體)來、要使到哪里(客體)去這樣一個心理過程。人往往是目標導向的,注意力會更多地在使勁兒的目標上,即更關注關系我,而對勁兒是從哪里使出來的,即自體我,就缺乏關注了。這意味著此時我們的自我意識是有缺失的、不完整的。當體驗某種感覺時,首先要意識到“我”有沒有“使勁兒”?如果“使勁兒”了,使勁兒者是誰?這樣一層層不斷地意識下去,直到沒使勁兒,亦即主客體合一,才能回到自體我。

需要注意的是,當意識到自己在使勁兒時,我們往往會用一個勁兒去不用勁兒。意象尋根的引導語中,一般不用“去”體會,而用“來”感覺,“來”“去”暗含的正是使沒使勁兒的分別。
圖片

意象尋根認為,“意識”跟其他心理動作不同,“意識”只呈現發(fā)生了什么,而其他心理動作往往會有一個目的。意象尋根強調“意識到”自己用沒用勁兒就足夠了,一直保持這種意識,用勁兒的心理動作就會慢慢減退。

我們在心理咨詢和教學中發(fā)現,“不用勁兒地感覺”不好找。作為生命體,我們每時每刻都有感覺,只是大多我們意識不到。意識有兩大功能,一是感覺,一是加工。人們日常對感覺往往一掠而過,重點都在加工上。有時候我們可以用意識加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候恰恰是意識加工造成了我們的問題。意象尋根說的意識主要是感覺,純地意識到自己的感覺而未加工,這種感覺就是“不用勁兒”的感覺。下一部分說的修定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擴大這種單純的意識閾,提升對“不用勁兒”的感覺的感受能力。意象尋根咨詢師只有隨時保持對用沒用勁兒的意識,才能在真實的咨詢場景中感受彼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對方如實地、不加料地反饋給對方。

心理動作的速度:


由防御機制構成的命運腳本主要存在于無意識之中,它會幫助我們下意識地、自動地應對各種刺激。使用覺照時一定要讓心理動作慢下來,只有慢下來,對自己內心動作的速度有足夠的意識,心理內容才有可能真實完整地呈現出來。心理動作太快,很可能讓我們陷在各種無意識反應之中,妨礙對自己的了解。

兩個口袋:


在覺照中對來訪者和對咨詢師自己的意識,俗稱“兩個口袋”。區(qū)分兩個口袋,是保證覺照成功的關鍵。心理咨詢的目標是幫助來訪者看清楚口袋一的內容,但能否做到,取決于咨詢師看清楚口袋二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最難的是咨詢師對自我狀態(tài)的覺察,我是在用主體感感受著來訪者和咨詢師自身?還是把來訪者當作了客體?這些都是在無意識中發(fā)生的,只有保持足夠的覺察,咨詢師才有可能做好覺照工作。

圖片




以上內容選自趙燕程女士未出版著作《意象尋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