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 公元75年,漢明帝劉莊崩逝,劉炟繼位,是為漢章帝。 東漢開國三位皇帝都是賢君。 其治理之下,分別被史家稱為“光武中興”、“明章之治”。 這三代帝王的傳承,歷來也為史家所稱頌,其后宮連續(xù)出現(xiàn)兩位名垂青史的賢后,分別是光武帝的光烈皇后陰麗華,漢明帝的明德皇后馬皇后。 當然,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也可稱賢后。 朝政清明,后宮之母賢德,帝位傳承平穩(wěn)有序,共同締造了長達五十年的盛世。 永平二年 永平二年是漢明帝劉莊繼位的第三年,皇太后陰麗華坐鎮(zhèn)后宮。 這位皇太后,已經(jīng)五十五歲。 自從十九歲嫁給真命天子劉秀,只有兩年夫妻分離的日子,然后就是一生相隨。 陰麗華可謂一生順遂,回首過往,放眼當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人。 劉秀對她的寵愛,無以復(fù)加。 十多年的時間,連續(xù)生了四個女兒、五個兒子。 最小的女兒出生時,陰麗華可能已經(jīng)年過三十五歲。 在那個年代,三十五歲已經(jīng)是妥妥的中老年婦女了。畢竟,那時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就是三十多歲。 尤其是皇室,后宮佳麗三千,很多后宮中的女兒,一輩子都見不到皇帝一面,能承恩幾年,生一兒半女已實屬難得。 何況是連續(xù)受寵十五年以上,生近十個兒女。 陰麗華開始的時候還不是皇后,兒子也不是太子。 但是自己沒操心,沒費勁,老公一通騷操作,就搞定了廢長立幼這件難于登天的事。 自己成了皇后,兒子劉莊成了太子。 后面十幾年的皇后生涯,雖然仍有覬覦太子位的人,但老公如擎天之柱,根本不用自己費心,牛鬼蛇神一掃而空。 劉秀去世,陰麗華五十二歲,她已過知天命的年紀,和老公相守超過三十年。 長子順利繼位,自己榮升皇太后。 女人做到這份上,功德圓滿矣。 永平二年,劉莊已經(jīng)生養(yǎng)了至少五個兒子,還有至少五個女兒。 加上其他兒子和女兒及他們的后代,陰麗華老太太已經(jīng)兒孫滿堂。 但這位一生順遂的天選之女,這一年也遇到水逆之年。 首先是自己的兄弟。 陰麗華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 長兄陰識,二弟陰興,三弟陰就。 由于劉秀專寵陰麗華,這三位國舅爺,光武朝也都受到很高的封賞和信任。 三兄弟中,最有出息的是二弟陰興,但天不與壽,不到四十歲早早就去世了。 大哥陰識品德高潔,是陰氏家族中的大家長,就在永平二年這一年,年近六旬的陰識病故。 碩果僅存的三弟陰就,年輕時極為不著調(diào),仗著是皇親國戚,坑蒙拐騙,聲譽極差。 生了個兒子陰豐,劉秀當年為了親上加親,就把陰麗華生的小女兒酈邑公主嫁給了陰豐。 結(jié)果這一對皇族夫妻,一個好色暴躁,一個嬌妒傲慢,烈火干柴相遇,終于燃燒出大火。 小兩口一如往常大吵大鬧,酈邑公主大叫:有種你就來啊,你敢把我怎么樣? 陰豐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怎么著,狂怒之下一刀就捅死了酈邑公主。 漢明帝剛剛繼位不久,新皇上任三把火,正準備拿這些驕縱的外戚開刀立威。 聽說此事頓時火冒三丈,不管陰豐是自己的表弟,陰就是自己的舅舅,立刻下令處斬陰豐,同時勒令陰就夫婦自殺。 明帝為妹妹報了仇,這事陰麗華是什么意見史書未載。 但親外甥殺了親女兒,親兒子又逼死了弟弟一家,手心手背都是肉。 陰豐兩口子也沒留下一兒半女,這么一下,陰家老三這一支就絕后了。 對慈祥的陰麗華老太太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第二個不省心的是三兒子劉荊。 劉秀剛死,葬禮上劉荊就哭的裝模作樣,倍受指摘。 明帝劉莊繼位,廢太子劉強一點怨言沒有,反而是劉荊先跳出來。 他是陰麗華的兒子,卻給劉強寫了封信,勸劉強起兵造親哥哥的反。 劉強嚇得趕緊上交了信件,明帝劉莊氣得鼻子都歪了,但考慮到母親,沒有動手制裁,只是令人嚴加看管。 過了一年,劉荊又勾結(jié)術(shù)士,趁西羌叛亂,準備謀反。 但明帝及早發(fā)現(xiàn),又放了他一馬,把他改封為廣陵王。 后面劉荊一直不消停,持續(xù)花樣作死,越鬧越大,最終陰麗華去世后,保護傘沒了,事發(fā)自殺身亡。 陰麗華雖然是千古賢后,這一年小女兒酈邑公主被殺,弟弟一家殉葬,兒子劉荊花樣作死,晚年也有不少煩惱。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fēng)順的。 永平三年 總算熬過了水逆的永平二年,來到永平三年。 皇太后陰麗華忽然發(fā)現(xiàn),當了皇帝的大兒子劉莊也不省心。 劉莊性格暴躁,對臣下很苛酷,這點和父親劉秀大不相同。 劉秀雖然也深諳帝王術(shù),御下有方,但總體采用“柔道”治國,頗得人望。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 陰麗華的大兒子劉莊,性格暴躁偏狹; 二兒子劉蒼,敦厚賢德; 三兒子劉荊,頑劣輕浮。 劉莊還沒有立皇后,這也是皇太后心中一塊心病。 這一年,劉莊已三十三歲,嬪妃眾多,至少生育了五個兒子。 陰麗華中意的皇后人選,是馬貴人,即后世大名鼎鼎的明德馬皇后,時年二十二歲。 馬氏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年少聰慧。 馬援戰(zhàn)功赫赫,死于攻打嶺南的軍中,又被當時的外戚梁松、竇固等人誣陷,因此死后被劉秀剝奪了所有榮譽。 英雄尸身運回,都不敢正式安葬,只草草埋葬了事。 后雖經(jīng)多人求情,劉秀開恩才讓馬援得以安葬,但仍未給他平反。
立下“馬革裹尸”之志的英雄,一生戎馬,死后卻無法安葬,可謂光武朝一大冤案。 馬援蒙冤而死,妻子因悲痛而精神恍惚。 小女兒馬氏年方十歲,卻撐起家中重擔,料理家事,管理下人,處理事務(wù),如成人一般,得到了眾人的贊嘆。 當然,馬氏尚有若干個哥哥姐姐,因此這一段少女掌家事,是不是馬氏獨自完成,還是兄弟姐妹一起,有待商榷。 因為縱然父母出事,也沒有讓最小的女兒獨自掌家事,哥哥姐姐們都閑著的道理。 可能也是后世為了標榜明德皇后之賢,所以將美譽集于一身。 十三歲時,馬氏和她的兩位姐姐都被送入宮中,馬氏分配到太子宮。 史書中記載,馬氏進宮后,得到太子劉莊的寵愛。 但真實未必如此,史書怎么記載都可以,但身體是誠實的,馬氏一直未生育子女,但劉莊其他嬪妃接連生了一堆兒女。 這其中包括馬氏姐姐的女兒賈氏,也給劉莊生下一個兒子,五皇子劉炟。 同時,馬氏還有另一位或者兩位外甥女,也姓賈,也都選入太子宮。 馬氏雖然和劉莊沒有生下兒子,但是她有個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情商極高。 馬氏侍奉婆婆陰麗華,禮敬備至,宮內(nèi)上下關(guān)系打點的也非常好。 雖然馬氏未必得寵,但她自己年紀輕輕,不往自己身上多使勁,反而擔心丈夫子嗣稀少,還推薦若干女孩兒給丈夫享用。 即使是馬氏感覺自己不能生育,畢竟還年輕,求醫(yī)問藥也好,求神拜佛也好,沒必要直接自暴自棄。 況且劉莊的生育能力很強,一共生了九個兒子、十一個女兒,根本不存在子嗣稀少。 漢明帝即位,賈氏的孩子劉炟兩歲。 陰麗華和漢明帝做主,把這個孩子交給馬氏撫養(yǎng),馬氏盡心盡力撫養(yǎng)劉炟,操勞程度比親兒子還親。 這一家人,婆婆,老公,媳婦,都賢德親愛的令人發(fā)指。 永平三年春,準備冊封皇后和太子。 這時,漢明帝劉莊不表態(tài),皇太后陰麗華發(fā)話:“馬貴人德冠后宮,即其人也?!?/p> 于是立馬氏為皇后,史稱明德馬皇后。 年僅五歲的養(yǎng)子劉炟立為皇太子。 馬氏就這樣登上皇后之位了,沒有皇帝的寵愛,沒有兒子。 劉炟也非常幸運,他本身是第五個皇子,前面還有四個哥哥。 劉炟也不是嫡子,只是皇后的養(yǎng)子,其親生母親是個貴人。 劉莊疑云 劉莊的人生看似一帆風(fēng)順,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生圓滿。 我是劉莊,天選之子。 我父親是光芒萬丈的一代賢君,漢光武帝劉秀。 我的母親是光芒萬丈的一代賢后,光烈皇后陰麗華。 我的妻子是光芒萬丈的二代賢后,明德馬皇后。 我的兒子劉炟,將來也是一代賢君漢章帝。 三個紅太陽圍繞著我,我從出生就獲得父母的雙重寵愛,后面被立為太子,到登上帝位,自己一點心都不用操,父母全部包辦了。 我選擇誰做正妻,也不用操心,母親一手包辦了。 我選擇誰做太子,也不用操心,母親和妻子兩代賢后包辦了。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干什么? 縱觀以上立皇后太子的過程,這里面似乎有個精心謀劃的局。 做局者是陰麗華和馬氏。 馬氏以極高的情商和手腕,拿下婆婆、丈夫、宮里其他人的支持,核心是婆婆。 她自己未必受到寵愛,還沒有兒子加持。 立皇后時,皇帝不表態(tài),靠皇太后一錘定音。 史書特意點出皇帝不表態(tài),其實就已經(jīng)是表態(tài)了。 我們也能看出,陰麗華母子之間,也不是絕對的母慈子孝,也有對于控制權(quán)的爭奪。 陰麗華為了控制兒子,跟馬氏一起做了局,導(dǎo)致馬氏成為皇后,劉炟成為太子,這未必是劉莊的心意。 劉莊處置陰就、陰豐一家,手段狠辣,絲毫沒給太后留面子。 這個局里,最無力的就是明帝劉莊了。 劉莊已經(jīng)三十三歲了,早已成人,早已親政,也有十余個兒女了。 但在立皇后、立太子這件大事上,仍一點發(fā)言權(quán)都沒有。 父親在時,只敢做個小綿羊。 父親走后,母親說了算。 好不容易快把母親熬走了,身邊又安排了一個更加賢德、沒有任何缺點的老婆。 老婆的智商情商都比自己高,這輩子恐怕是沒有出頭之日了。 這個老婆還有個更加恐怖的愛好,編寫歷史,就是寫自己老公的起居注。 這真是從頭管到腳,還沒有半點還手余地。 現(xiàn)在似乎能明白,為什么歷史上的劉莊偏執(zhí)暴躁。 一個人生如此圓滿的人,不應(yīng)該形成偏激型的人格。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波瀾不驚 劉炟當了十五年太子,可謂波瀾不驚,沒有出現(xiàn)過廢立太子之險。 永平七年,陰麗華崩逝,享年六十歲。 與光武帝劉秀合葬于原陵,這一對摯愛楷模,功德圓滿。 再過三年,那個一再作妖的弟弟劉荊,因祭祀時詛咒,被奏請?zhí)幮?,劉荊自殺。 之前一直未處置劉荊,也是因為陰麗華還在世,所以漢明帝有意縱容,保護傘一去世,就不能再忍了。 馬皇后自成為皇后,母儀天下,堪稱道德典范。 比如極為簡樸,只穿粗布衣袍,被后宮嬪妃贊嘆。 不喜游樂,所以漢明帝凡是出游娛樂都不帶著她。 積極參政,輔助漢明帝決策,分析多切中肯綮。 心懷惻隱,楚王劉英謀反案牽扯廣泛,馬皇后多有諫言,明帝寬宥了很多人。 公正無私,不曾為自家的私事求過皇帝。 可以看出,漢明帝一生的確是非常尊重、信任馬皇后的,其道德完美無瑕,又頗能襄助政事。 但只要是尋找快樂的事,比如出游玩樂,比如生孩子,二人都沒有在一起。 所以從情感上,皇帝對皇后是疏遠的。 甚至我會感覺,漢明帝懼內(nèi)。 畢竟老婆城府頗深,而且還挑不出一絲一毫的瑕疵。 這日子過的,心好累。 生母之哀 明帝崩逝后劉炟順利繼位,成為漢章帝。 漢章帝二十歲繼位,馬皇后升級為皇太后。 漢章帝和漢明帝不同,忠厚仁義,對待親族非常友好。 想封諸位舅舅,就是馬太后的兄弟們?yōu)楹?,馬太后堅決推辭。 劉炟再三想封舅舅,馬太后再三阻止。 從章帝繼位到馬太后去世的四年間,母子二人就是為這件事反復(fù)拉鋸,直到太后去世。 但漢章帝對于自己的生母賈氏,則一直沒有任何封賞,這恐怕也是感覺到太后巨大而無形的壓力。 四年后,一代賢后馬太后崩逝,與漢明帝合葬在顯節(jié)陵。 章帝終于可以出手賞賜生母賈貴人。
但章帝始終沒有將生母立為皇太后,仍保持了對馬太后的尊崇。 明德馬皇后還有一項成就,就是編寫史書。 為漢明帝編寫了《顯宗起居注》,開創(chuàng)了起居注這一新的史書體例。 但細思之下,皇后為皇帝撰寫起居注,極為恐怖。 尤其以明德馬皇后這樣執(zhí)守道德近乎潔癖的人,記載皇帝言行,是否能做到秉筆直書,不隱惡揚善,也隱隱堪憂。 夫唱婦隨,皇帝起居注,也難免會記錄到皇后言行,自己給自己寫史書,讓人不禁打了一個冷顫。 后世千古一帝唐太宗,忍不住想看看自己的起居注,被周圍一幫賢相痛斥一番。 但他賊心不死,終于還是強行看了,然后還要求改寫,留下一片罵名。 我們后面看到史書中李建成、李元吉的反面形象,大致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對于自編起居注的明德馬皇后,史書中其超越人性的賢德,究竟是怎么回事,不難理解。 明章之治 章帝劉炟,比其父劉莊幸運。 二十歲繼位,四年后馬太后去世,章帝便迎來了真正的獨立自主。 得益于祖、父兩輩的勵精圖治,此時天下太平,正是一個王朝最具青春活力的時光。 明章兩朝,最為人稱道的,是文化方面的弘揚,也是盛世最好的注腳。 首先是佛教的傳入。 佛教在西漢年代應(yīng)該就已經(jīng)傳入中原,但官方明確記載,則出現(xiàn)在漢明帝時期。 根據(jù)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經(jīng)》記載,明帝派使者赴天竺求取佛經(jīng),并在洛陽建筑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以供奉佛經(jīng)。 此事未見記載于后漢書等中國史籍,只見于佛教典籍,是否確有其事,尚有爭論。 但明帝的弟弟,楚王劉英,其崇信佛教,則是明確記載于正史。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佛教已經(jīng)進入朝廷中樞,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文化發(fā)展之重要里程碑。 自此之后,佛教思想逐漸與中國自身生發(fā)的儒、道兩宗思想,既分化延展,又交匯融合,形成近代以前中國之思想淵藪。 其次是崇儒。 明帝、章帝兩代都尊儒、崇儒,進一步鞏固了儒學(xué)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核心地位。 章帝建初四年,在洛陽舉辦盛大的白虎觀會議。 這次會議繼承西漢宣帝朝石渠閣會議之志,進一步弘揚了儒學(xué),幾乎使儒學(xué)成為神學(xué)及國家宗教。 會后由史臣班固奉旨對會議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白虎通義》四卷,《白虎通義》刊布于世,成為官方欽定的意識形態(tài)“紅寶書”。 第三是史學(xué)。 說到班固,不得不提到其所創(chuàng)作的史學(xué)巨著《漢書》。 《漢書》是在章帝末年成稿,是班氏家族共同心血,父親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三位史學(xué)大家共同創(chuàng)作完成。 當然,主要貢獻還是班固。 順便提一句,班固的弟弟班超,也是頂級強人,在明帝、章帝朝出使西域,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西域諸部賓服,建立西域都護府。 但《漢書》不同于《史記》,《史記》是私撰史書,《漢書》則屬于半官半私之作。 班固本身也想仿照太史公,把《漢書》寫成私撰史書。 但被人告發(fā)“私修國史”,明帝將班固逮捕下獄,幾乎被處死。 弟弟班超拼命相救,最后班固被官方招安。 《漢書》由私撰史書,變?yōu)槭茉t修史。 由私轉(zhuǎn)官,獲得的資源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推動了《漢書》的順利完成。 但反過來,也使得《漢書》受到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掌控。 從《史記》面世的曲折遭遇,到《漢書》作者身份的變化,到明德馬皇后首創(chuàng)《起居注》這種體例,我們可以看出,官方對于史書的掌控,力度越來越強。 正史的真實性、趣味性、人性,都在逐步下降,而正統(tǒng)性、工具性、官性,都在逐步增加。 官修史書的慣例,亦成就了一部煌煌二十四史,使得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備連貫、完整、精細歷史記錄的文明。 但也因為歷朝歷代最高統(tǒng)治者對于正史的牢牢掌控,使得正史越來越成為統(tǒng)治工具,而越來離歷史真實越遠。 毛主席曾說: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謂實錄之類也大半是假的。 對我們愛好歷史的人而言,又愛又恨。 - end - 最好的支持是在看和轉(zhuǎn)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