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啟蒙文學 ?18世界歐洲發(fā)生了啟蒙主義運動。思想旗幟是理性,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巨大而深刻的思想變革,其批判的鋒芒橫掃整個封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為資產階級革命開辟道路。宣揚“天賦人權”,提出自由、平等作為社會關系的準則,揭露教會的黑暗腐朽、宗教迷信和迫害,主張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宣揚無神論或自然神論。 ○藝術特征 1.強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作家以自然神論甚至無神論為武器,從根本動搖了封建教會存在的合理性,使得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內容更具強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 2.人物塑造復雜化 啟蒙文學主人公通常是資產階級和其他平民,身上具有時代特色的理性,也呈現出多種矛盾,顯示出更為復雜的人性內涵。 3.鮮明的哲理性和政論性 啟蒙作家有理性崇拜和渴望參加現實斗爭的傾向,使整個啟蒙文學都帶有富于理性精神的“阿波羅風范”。 【補充另外說法】啟蒙文學特點 1.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內容,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深厚的哲理色彩 2.理性色彩濃厚,人物形象性格單一。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思想 3.較強民主性,以第三等級的普通人為正面描寫對象。塑造新人物,以資產階級和平民為主人公。 4.創(chuàng)造新體裁,文學形式多樣化(哲理小說,游記體小說,正劇,家庭世態(tài)小說等) 5.真實自然的創(chuàng)作風格 ○文學成就 1.揚棄了古典主義對體裁的高低之分,文體形式多樣化。 ①小說方面,形式多種多樣,有書信體,游記體,自白體等。英國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和法國哲理小說成就最突出。 ②戲劇方面,創(chuàng)新突出表現在市民劇的形成上。打破了悲劇喜劇的嚴格界限,不遵守“三一律”運用散文語言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話劇先河。 ③詩歌方面,長篇詩句在席勒、歌德手里取得了輝煌發(fā)展,《浮士德》是18世紀文學的壓卷之作。 2.藝術手法多樣化 如使用“外方人”的視角關照社會,代表作《格列佛游記》《波斯人信札》 ![]() ? 最先產生于英國,在18世紀中后期的歐洲頗有影響。強調感覺和情感,著力描寫個人內心感受,渲染中下層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作品充滿感傷情調。 代表作家有勞倫斯·斯泰恩《感傷的旅行》。 ?感傷主義? 感傷主義是18世紀后期歐洲資產階級其蒙運動中出現的文學思潮,又稱主情主義。感傷主義因英國作家斯泰恩的小說《感傷的旅行》而得名,它首先出現于英國,因其排斥理性,崇尚感情,又可稱前浪漫主義。 感傷主義強調并夸大感情的作用,主張情感的自然流露,因為情感豐富是心地善良,品行端正的依據。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斯泰恩、哥爾德斯密斯、格雷,法國的盧梭、伏爾泰,俄國的卡拉姆津,德國的里希特,海涅等。 ![]() ?三 文學在各國的發(fā)展 1.英國 丹尼爾·笛福 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魯濱遜漂流記》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敢于冒險,追求財富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也寄托著作者的理想抱負。 ①文學史上第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的典型 ②他的冒險精神,堅強毅力和進取雄心,充分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精神風貌。 ③作為一個真正的資產者,在他身上又體現了資產階級個人占有觀念和殖民主義思想。 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 1.通過英國醫(yī)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島一系列幻想國家的非凡經歷,對英國社會狀況做了辛辣的諷刺和揭露。 2.啟蒙意義,格列佛懷抱著了解世界的強烈愿望,借對外的了解來諷刺、否定英國現實社會。 3.藝術上以幻想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生動有趣的童話世界,又處處不忘對現實針砭,諷刺手法不落窠臼,或象征影射,或直接抨擊,或對比,或反諷。 亨利·菲爾丁《湯姆·瓊斯》自稱自己小說為“散文體的滑稽史詩” ![]() (李尚信《歐美文學史》) 勞倫斯·斯泰恩《感傷的旅行》 ? 哥特式小說 ?18世紀末流行于英國,它產生的原因與人們對資本主義文明和理性精神的幻滅有關,從而轉向神秘野蠻的中世紀。這類小說往往以陰暗、荒涼的中世紀古堡為背景,描寫恐怖,暴力,神怪,淫亂,充滿神秘氣氛。哥特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是華爾浦爾,他的代表作為《奧特蘭托》,此外拉德克里弗夫人的《尤道弗神秘事跡》,劉易斯的《僧侶》等都是流行作品。哥特式小說雖然文學價值不高,但流行盛廣,他的興起對浪漫主義文學也是一種促進。 2.法國 孟德斯鳩 書信體小說《波斯人信札》啟蒙哲理小說 ![]() (了解即可) 伏爾泰《老實人》 盧梭 ![]() 《新愛洛綺絲》《愛彌兒》《懺悔錄》 ![]() 【補充】 ![]() ? 百科全書派 ? 百科全書派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在編撰《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形成的派別。百科全書派的主編是狄德羅,百科全書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羅為首的唯物論者,他們反對封建特權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認為迷信、成見、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們推崇機械工藝,孕育了資產階級務實謀利的精神。 “?世紀病”典型形象 ?“世紀病”典型形象孕育于18世紀末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是風行于19世紀初,蔓延于20世紀世界文壇的一種文學現象?!笆兰o病”典型形象概括了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年輕主人公的精神特征。 這些貴族青年富有才華,但在現實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從而產生了悲觀失望的情緒、陰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歡的情懷。這種情緒和心理實際上對應著因急劇的社會變革或動蕩而產生的不適應感和失落感,即一種“ 無可名狀的苦惱的感覺”。 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中篇小說《勒內》的主人公勒內是文學史上的第一個“世紀病”患者的形象。拜倫的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和繆塞的長篇小說《 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是19世紀“世紀病”文學最具里程碑意義的名篇,法國作家加繆的中篇小說《局外人》是20世紀“世紀病'文學的上乘佳作。哈洛爾德、奧涅金、沃達夫和默爾索是“世紀病”患者的典型代表。 3.德國 德國啟蒙文學代表、民族文學奠基人(問他為什么是奠基人,回答123點):萊辛 《拉奧孔》《漢堡劇評》 1.戲劇創(chuàng)作。喜劇作品《明娜·馮·巴爾赫姆》通過普魯士軍官巴爾赫姆的艱難婚姻,張揚市民出身的軍人地位,諷刺當時普魯士國王的專制統治。市民悲劇《愛米莉雅·迦洛蒂》,通過迦洛蒂父女的是以生命完成的無力反抗,從道德上否定了統治者的殘暴,也反映了市民的軟弱性。 2.美學貢獻。《拉奧孔,論詩和畫的界限》第一次在西方美學史上明確區(qū)分詩和畫在反映現實上的區(qū)別,指出繪畫等造型藝術應選擇最精彩的一瞬間加一表現,詩作為語言藝術應該展示時間上連續(xù)不斷的動作,以情節(jié)沖突為表現對象,使文藝創(chuàng)作從宮廷趣味中解放,有毫無生氣的靜觀境界轉向表現激烈沖突的人的行動。 3.文學理論貢獻。《漢堡劇評》輯錄一百多篇戲劇評論,主張德國應有自己的民族戲劇,提倡寫作市民悲劇,反映德國社會現實,反對一味模仿法國古典主義戲劇,號召向莎士比亞學習,還討論了進化說、三一律和性格塑造等問題,為德國民族戲劇的發(fā)展指定了正確方向。 德國?狂飆突進運動 ? 是18世紀德國文學界的運動,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階段。 (18世紀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早期,德國新興資產階級發(fā)動的一次文學解放運動,也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其名稱來源于運動參加者克林格的劇本《狂飆與突進》。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和壓抑,要求個性解放,他們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風格。赫爾德是這一運動的理論家,他于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與哥德相會,后人認為這是運動的開端。這個時期,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導) 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沖突和奮進精神。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fā)起的,他們推崇天才,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為他們美學觀點的核心,這個運動持續(xù)了將近二十多年,從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特點 ![]() ![]() ![]() 歌德 ?《少年維特之煩惱》![]() 書信體小說 書信體小說是以書信形式為基本表達途徑和結構格局的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環(huán)境心理的描繪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過封封書信的形式來實現的。書信體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主人公,講解故事、塑造形象、寫人敘事都以“我”的親身經歷,親眼見聞展開,使人感到親切,增加真實感。著名的書信體小說有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盧梭的《新愛洛依絲》等。 ●《浮士德》 ○五大悲劇 1.知識悲劇 ?浮士德對脫離實際的書齋生活感到絕望,與魔鬼靡非斯特訂約,漫游世界。 2.愛情悲劇 與少女瑪甘淚相愛,造成她一家人死亡悲劇,內心痛苦。 3.政治悲劇 浮士德進入皇宮,國家四分五裂,皇帝貪圖享樂,讓浮士德召喚美女海倫幻影,出于嫉妒,浮士德造成爆炸,昏倒在地。 4.美的悲劇 浮士德與海倫結合,象征著北歐近代文化同古希臘文化融匯。生下兒子歐福良,象征拜倫。歐福良縱身飛天,墜地而死,海倫消失。說明古希臘文化自有時代內容,不能復活于當代。 5.事業(yè)悲劇 浮士德決心圍海造田,建立理想國度,可被“憂慮”所傷,行將就木,聽著挖墳的聲音,以為是群眾在勞動,喊了一聲“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死去。靈魂升天。 ○浮士德形象 ①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 ? 浮士德既反映了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也反映了資產階級特有的局限性。從歌德自我精神探索和歐洲知識分子奮斗歷程中,歌德提煉出來五個階段,以探索人生真諦,實現理想,有所作為的進取精神以一貫之,推動浮士德人生發(fā)展。經過具有代表性的五個探索階段,概括了歐洲宗教改革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個歷程,然而在探索的過程中,浮士德只是滿足于個人的探索,對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領域,一旦面臨現實困境就選擇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國也是建立在掠奪和占有的基礎之上,這在客觀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局限性和階級本質。 ?②體現了人性的雙重性? 浮士德不滿足于既有的生活,他時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權勢之中,雖然最后擺脫了現實誘惑和個人欲求的束縛,但是他抵達理想世界的曲折過程,本身就說明了其人性內在沖突的存在。浮士德身上這種“靈”與“肉”的矛盾,“善”與“惡”的斗爭,展示了人類自身的復雜性和真實性,體現了歌德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也反映了人類探求真理的艱巨性,以及歌德對人類終將走向至善的堅定信念。 ※“浮士德”形象的精神內涵:概括了歐洲資產階級三百年間的思想探 浮士德是一個理想的探求者,他一生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道路。他在思想探索的途程中,否定了脫離實際的知識追求;否定了低級的官能享樂和狹隘的生活;否定了為封建王權服務的政治幻想和從古代藝術中尋找理想的美的意圖。最后肯定了以集體勞動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普遍幸福樂園的理想。他的生活道路概括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以至十九世紀西歐資產階級進步知識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歷程。 總之,歌德通過《浮士德》這部詩劇,以史詩的規(guī)??偨Y了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間資產階級精神發(fā)展的歷史,肯定了人類追求理想的意義,具有較高的文學史地位和價值。 ○魔鬼靡非斯特形象 靡非斯特是《浮士德》中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其脫胎于歐洲的歷史傳說,但已不是傳約統的反面人物。在詩劇中,這一形象超越了傳統的魔鬼原型,表達了新的意義。 ①靡非斯特作為浮士德形象的對立面而存在,代表了惡。 靡非斯特是虛無主義、悲觀主義、頹廢主義的代表,是欲望的化身。靡非斯特蔑視理性,仇恨人類,自稱“惡是其本質,對社會和人類持悲觀、虛無的態(tài)度,概括了新興資產階級極端利己主義者貪婪、冷酷的精神特征。 ![]() ○浮士德精神/對浮士德精神認識/體現出來的人文理想 ?(1)永不停息的人生探索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主人公浮士德永不停歇的人生探索,體現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文學史上稱之為“浮士德精神”,它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即永不滿足現狀,不斷追求知識與真理,重視實踐和現實人生。 ①浮士德在探索中不斷前進,永不停止,即使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悲劇,他仍然能繼續(xù)自己的人生探索。 ②浮士德不斷追尋至善,從追尋個人愛情,到服務于宮廷,再到追尋古典美的世界,發(fā)展到與大海爭地,開辟荒灘為人類安居樂業(yè)而奮斗。 ③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動,在于做出有益于社會的實踐,通過實踐而不斷追求真理,最后領悟人生的真諦,即勞動和實踐的可貴,領悟到“人必須每天每時去爭取生活與自由。”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就是不斷進取,肯定現實人生、以人為本的精神,反映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積極的精神特征。 (2)尋求真理的探索歷程 ![]() (3)浮士德的難題 ![]() (4)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作用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心靈革命與社會實踐,感官之愛與藝術之美,共組一種平衡的生命觀照。它們共同驅使超越自己的人邁向善。而最終,絕對完美的善,卻是在上帝手中,要通過上帝的恩寵才能獲得。 浮士德沒有忘記自己恪守的原則和他人性的本真,這使得他有著戰(zhàn)勝誘感的力量,去惡向善,排除欲的干擾,最后在理想國的實現下攀升進靈的境界,在此突出了人性中的理性力量和向善性的巨大作用。他的靈魂未被靡非斯特所帶走,而是在上帝的天使帶領下進入天堂。這也就代表著善良最終仍然戰(zhàn)勝了邪惡與丑陋。浮士德的尸體最后是由上帝派出的天使們抬向了天國,得到了光明,使上帝獲得了勝利,這要歸功于浮士德的樂觀向善,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人格精神,這是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理性主義、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勝利,也是資產階級的勝利。 總之,《浮士德》的創(chuàng)作歷時60余年,熔鑄了詩人全部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的體驗,是其歷經畢生探索而得出的思想藝術總結,其他作品則是這部“巨大的自白的許多片斷”,它也代表著當時歐洲文學的最高成就,在歐洲文學史上與《荷馬史詩》和《神曲》齊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