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仁|淺談宗教、哲學和世界觀 ![]() ![]() 古今中外,千流百派的哲學可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或兩大陣營。作為我們個人,無論是唯物主義者還是唯心主義者,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們黨現(xiàn)階段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可以相信宗教也可以不相信宗教;既可以信這種宗教,也可以信那種宗教。宗教和唯心主義,在本質上是 完全一致的。可唯心主義并不等于宗教,宗教也不等于唯心主義;兩者的關系比較微妙和復雜。簡言之,宗教是粗俗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則是精致化了的宗教。人們如用唯心主義觀點指導自己的實踐,則往往會導致失敗,所以唯心主義乃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但誠如經(jīng)典作家列寧所說,唯心主義卻是生長在活生生的結滿果實的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對于唯心主義,我們可以批判,然而不應一味釆取排斥態(tài)度。目前,在理論界和學術界甚至在官方網(wǎng)站上有人提倡開放唯心主義,加強對唯心主義的研究,這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 我們首先必須懂得:唯心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派別,它和宗教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唯心主義哲學,不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都立足于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都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在主觀唯心主義看來,世界的本質或本原是“主觀精神”,亦即人的感覺、意志、觀念、思想等等,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它的產(chǎn)物或表現(xiàn)。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和德國尼釆所鼓吹的“唯意志論”,便是上述這種哲學的典型。中國王陽明即王守仁的“心外無物”、“心外無事”、“萬事萬物皆在我心中”的說法,同樣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而客觀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的本質、本原是“客觀精神”,亦即那種超自然、超社會的帶有一定神秘性的東西,如“絕對觀念”、“絕對精神”、“理念”和“理”等等,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它的產(chǎn)物或表現(xiàn)。古希臘的柏拉圖、近代德國的黑格爾和我國南宋時的朱熹等,都是上述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著名代表。 而所謂世界觀,顧名思義,就是人們關于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或總的看法。應該說,不僅人人都有世界觀,而且其舉止言談都受到世界觀的影響或制約。但不能說人人都懂得哲學。如上所述,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亦即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因此,只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哲學理論學習,才談得上懂得或了解了某門哲學。那種把哲學簡單地等同于世界觀的說法,則是不確切的。 ![]() 眾所周知,宗教不是哲學,但它也是一種世界觀,即關于世界本來面目的一種歪曲反映,是種顛倒了的錯誤的世界觀。宗教公開地赤裸裸地鼓吹神靈的存在(比如三大宗教中的基督教便竭力宣揚萬能的“上帝”的存在,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佛教則主張“六道輪回”、“因果報應”,認為人們生前只有修善積德,死后才能升入天堂;而伊斯蘭教則相信安拉是“真主”,所以人們都必須順從安拉,所謂“穆斯林”就是“順從者”的意思),無須邏輯論證和理性分析,需要的只是人們的虔誠,即對某種神靈的無限信仰和無限崇拜 ,這正是它與唯心主義哲學所不同的地方。哲學和宗教雖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但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它們作為思想的上層建筑,同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范疇,都有著鮮明的階級性。 2022年8月10日凌晨,寫于石臺仙寓山 ![]() ![]()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