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城青州,居然有著全國唯一一座縣級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這樣的“獨一份兒”,一定是有什么不得了的原因的。 缺少了省級博物館中大量頂級國寶的加持,依然能成為一級館,可見它“不得了”到了怎樣石破天驚的程度。 1996年,咫尺之遙的青州龍興寺遺址上,一大批璀璨耀目的彩繪佛造像意外出土,年代橫跨北魏到北宋。 這次發(fā)掘不僅直接拿下“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首”,更成為了“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 ![]() ![]() ![]() (東魏)尼智明造像,尼智明為供養(yǎng)人。 中國佛造像的最高水準,出現(xiàn)在北齊。 北齊造像的巔峰,就在青州龍興寺。 不僅如此,龍興寺更是北齊“曹衣出水”風格留存至今的唯一石雕范例。 僅從單體造像上看,無論是佛造像的藝術(shù)水準,還是發(fā)掘數(shù)量之多,龍興寺佛造像都絕對是冠絕海內(nèi)的,甚至超越云岡、龍門等石窟群,其中北朝佛像的藝術(shù)水平更是遠超其他地區(qū)。 也正因如此,這批佛像的“入駐”,直接造就了縣級博物館中唯一的一座“國家一級博物館”。 ![]() ![]() ![]() ![]() 北齊佛像。 那些殘損的背屏、斷折的手指和碎裂的蓮瓣,圍簇著佛像穿透生命的眼神和笑容,好似白裙子上的一塊蚊子血,曾在發(fā)掘之初讓無數(shù)考古人員與文物愛好者遺憾不已。 然而,很快他們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因為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些佛像在最初封存地下之時便已經(jīng)處于缺損狀態(tài)了。 在出土碑刻上,這批佛像的身份被揭露出來:原來是宋代僧人為積累功德,收集了前朝的破損佛像,集中進行了掩埋。 它們以不同的姿勢品嘗過失去的苦澀,卻在千百年之后因這份殘缺而散發(fā)出攝人心魄的光彩。 壹 破碎的微笑 最近火爆全網(wǎng)的“二舅”,總讓我想起一個曾以苦難作為極端快樂的時代。 歷史上的南北朝,曾是個無比輝煌的佛國世界。 佛教自東漢從天竺傳入中國,初興于十六國后趙時期,在北魏、東魏、北齊時期達到鼎盛。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造就了伊闕龍門賓陽三洞的輝煌。 東魏的遷都,又讓鄴城逐漸取代洛陽成為北方地區(qū)的佛教中心。 那時候,從世界的每個角落前來游歷參訪的高僧絡(luò)繹不絕。 后趙的統(tǒng)治者石勒、石虎篤崇佛教,邀請?zhí)祗酶呱饒D澄在鄴城講學,一時全城轟動。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伾山大佛,著名的紅螺寺、圓融無礙禪寺等寺院,便是出自這位高僧之手。 ![]() ![]() 北魏-東魏佛像。 那是個全民瘋狂的時代,也是個全民噤聲的時代。 城中,寺廟高塔林立,殿堂樓閣聳峙,高僧被頂禮膜拜,信眾皆跪跽臣服,一卷經(jīng)書描凈土,千佛羅漢眾生渡。 《續(xù)高僧傳》卷十中,記下了北齊時期鄴城佛教講學的盛大場景: “屬高齊之盛,佛教中興,都天下大寺,略計四千。 見住僧尼,僅將八萬,講席相距,二百有余,在眾常聽,出過一萬?!?/span> 可這樣的歌舞升平,卻伴隨著一個殘酷到近似畸形的社會現(xiàn)實:社會分崩離析,中原殺戮四起,抬頭仰望,城墻障了視線,只剩下城頭變幻的大王旗。 對于生存在絕對統(tǒng)治下、無力反抗的勞苦大眾來說,佛祖嘴角的那一抹淺淺的微笑,便成了唯一值得攀握的希冀。 ![]() ![]() 東魏佛像。 這是魏晉南北朝特有的精神狀態(tài),一種遠比如今的“精神內(nèi)耗”更為殘酷的無力感。 那一時期的佛像和雕刻中,存留著大量描述極度肉體痛苦的題材,比如“割肉貿(mào)鴿”、“舍身飼虎”、“五百強盜成佛”等等。 在激昂、狂熱、反理性的圖像面前,佛像寧靜的那抹微笑反而被渲染得更加神圣與智慧。 如同黑格爾在論歐洲中世紀宗教藝術(shù)時說: “把苦痛和對于苦痛的意識和感覺當做真正目的,在苦痛中愈加意識到所舍棄的東西的價值和自己對它們的喜愛?!?/em> 這境界看似跳脫塵世,卻也毫無疑問是最黑暗的時代的產(chǎn)物,它壓抑了所有理性反抗的可能性。 ![]() ![]() 北齊佛像。 由古至今最偉大的藝術(shù),往往是權(quán)力裹挾下的產(chǎn)物。 無論云岡、龍門鋪疊成山的色彩,還是盛唐的貶謫詩與子陵的空釣臺,若是沒有背后尖兵鎧甲的包裹,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被銘記千年的。 只是,文化政治是堵碎砂砌成的高墻,稍有風吹草動便轟然倒塌。 北周武帝滅掉北齊后,開始在北齊境內(nèi)大力推行滅佛運動。 “融刮圣容,焚燒經(jīng)典”,火光過處,寺塔焚毀,佛像破碎,經(jīng)書禁錮,僧眾散盡。 ![]() ![]() 東魏佛像。 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中的后三次,尤其是唐武宗那一次,對青州的佛教藝術(shù)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曾任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的張從軍教授說: “青州龍興寺出土的眾多殘缺造像,為這次滅佛對青州佛教的毀壞做了最好的注腳?!?/span> 那些屬于一個時代的、平靜又觸目驚心的微笑,從此沉埋地下,直到幾百年后的一個午后,被另一位僧人重新?lián)焓?,在龍興寺地下埋成寶藏的樣子,等待著與千年后的人們再次遇見。 ![]() 北齊佛像。 又想起洛博中那塊佛面殘缺的微笑。 或許我們永遠無法確知它原本的樣子,但這樣的殘缺又給了藝術(shù)想象力和時代洞察力以最寬厚的溫床。 正如有人在面對它們時發(fā)出的感慨: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可以笑著走向永恒?!?/span> 貳 千佛千面中的造像孤例 少有人知的是,青州龍興寺這批佛造像,是著名的“曹衣出水”雕刻風格在中國的唯一實例,盡管它在書畫和文遺圈幾乎人盡皆知。 在佛教信仰濫觴中華大地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一代大師曹仲達乘佛教藝術(shù)東漸之風而創(chuàng)造出“曹衣出水”,線型受古印度犍陀羅、笈多佛像“濕水衣褶”的影響,線性則與顧陸的“高古游絲描”并行。 因此有人不無戲謔地調(diào)侃道:“曹衣出水”,出的其實是恒河水。 ![]() ![]() 北魏-東魏佛像。 然而,對佛造像的演進過程稍有了解的人,便很容易察覺到一個極不尋常的現(xiàn)象: 青州龍興寺佛像的演變并沒有遵循佛教造像的正常演變軌跡,而是在某個時間點上來了個空前的“大反轉(zhuǎn)”。 從云岡,經(jīng)由響堂山,再到龍門,佛像本應(yīng)從胡人高鼻深目、豐滿圓潤的濕衣風格,逐漸轉(zhuǎn)向漢人的瘦骨清像與褒衣博帶,并在盛唐最終演變?yōu)椤皡菐М旓L”的飄逸靈動。 然而,龍興寺造像并未承襲伊闕龍門。 其中年代較早的北魏造像,還乖巧地刻畫了瘦骨清像、褒衣博帶的漢人形象。 ![]() ![]() 東魏佛像。 可到了北齊,卻一反常態(tài),仿佛一夜之間毫無過渡地重新“胡化”了。 衣服變得貼身而輕薄,甚至只用寥寥幾筆勾勒出大致的輪廓,面容也不再清秀,而是重回胡人典型的敦厚之軀與圓潤面容,簡直像是曹仲達親手雕刻出來的。 ![]() ![]() 北齊佛像。 曹衣出水風格的大膽與奔放,在這些令人嘖嘖稱奇的北齊造像上史無前例地展現(xiàn)出來: 它們或在軀干上直接刻畫衣紋,或是完全用肌膚輪廓顯現(xiàn)人體的優(yōu)雅之美。 有幾尊佛像甚至只在手腕、足踝處淺刻幾道象征性的衣紋,乍看上去幾乎就是赤裸的。 ![]() ![]() 北齊佛像。 ![]() 北齊佛像。 牛津大學莫頓學院院長羅森女士看過這些佛像后,激動地說: “世界美術(shù)史應(yīng)該重寫,因為龍興寺佛像完全可以證明,中國的雕塑藝術(shù)比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雕塑要早得多?!?/em> ![]() ![]() 北齊-隋代佛像。 或許是某種巧合,又或許有著什么特殊的原因,駝山上那尊年代同屬北齊的山體巨佛,被工匠特意雕鑿了獨屬男性特征的喉結(jié)。 在佛教漢化后日益柔美和女性化的大背景下,這一舉動也同樣標志著某種“逆反”與“回歸”。 對僅出現(xiàn)于青州的這一現(xiàn)象,學者給出的解釋是: 青州雖居北方,卻曾被東晉、南朝宋等南方政權(quán)統(tǒng)治了半個多世紀,因而在佛教傳播過程中走了一條不尋常的路線,造像風格也出現(xiàn)了跳脫與倒退。 ![]() ![]() 唐代佛像。 但無論是何種風格,龍興寺佛像都有一種共同的特質(zhì):堅毅與溫柔并存,灑脫與悲憫糅合。 這使得它們既有著某種超脫天地的成熟,又帶有些孩子般的純真與稚氣。 全程參與了龍興寺遺址發(fā)掘工作的老文博工作者夏名采不止一次地說: “有幾尊斷臂的觀音菩薩,出土時靜靜地躺在地窖里。 人們都說維納斯漂亮,我看她們比西方的維納斯更漂亮?!?/span> 叁 百寶爭艷 當然了,除了這些佛造像外,館中還藏有狀元卷、銅甪端、東漢男女玉人、東漢“宜子孫”玉璧等頂級文物。 最容易被忽略的,便是博物館門口的兩座石獅子。 它們同衡王府石坊、偶園以及院內(nèi)的鐵鶴與銅鐘等一樣,是明代衡王府的遺物。 存世百余年,流轉(zhuǎn)七王的衡王府,如今僅剩這些零散殘缺的物件,散落在青州的大街小巷。 其他幾個展館中,還陳列著一些有趣的寶物,一一細數(shù): 一只胖胖的獨角獸,名叫「甪端」。 這是件明代的香爐,但神獸卻并不是常見的狻猊。 它最標志性的即是頭上那只角,比較容易辨認。 甪端原本是古代的奇珍異獸,后來身份越傳越神奇,也被并入一些非主流版本的“龍之九子”中。 ![]() ![]() ![]() 佛像中的「頂級美人」,她簡直是溫柔的代名詞。 這尊北齊蟬冠菩薩不僅容貌美得驚為天人,更是因頭冠上的“蟬”元素而極其珍貴。 蟄伏多年、只為幾天歌唱的蟬,在古代是生命輪回的代表符號。 但在石造像上,這種元素相當稀少,全國僅有兩尊,分別藏于山東博物館和青州市博物館。 ![]() ![]() ![]() 這件絕美殘像的離奇身世,超出你的想象! 兩件殘缺佛像,相隔多年,先后被送到青州博物館庫房中。 一件是被查獲的散失文物,一件是原南陽城西城墻根出土的“根正苗紅”的文物。 它們的入庫已相隔多年,分開更是不論許久。 神奇的是,又過了將近20年后的2017年,博物館文??频墓ぷ魅藛T突然“靈光一閃”,覺得有兩件殘像的花紋頗為相似,遂將它們拼合在一起。 1500年時光,在破碎許久后,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破鏡重圓”! ![]() 一只熠熠生輝的大嘴神獸,一時間看不出是什么文物。 這居然是件金環(huán)首! 劍身歷經(jīng)桑田,已銹蝕不見,只剩這只金環(huán)首,用金色的光澤訴說著它曾經(jīng)的不可方物。難以想象這把劍的原型,究竟美到何種地步! ![]() ![]() ![]() 這是現(xiàn)存唯一的狀元卷,稀世珍寶。 它的主人是明朝狀元趙秉忠。 自隋中期創(chuàng)立,到清末年廢除,1300年的科舉制共產(chǎn)出了700多名狀元。 然而由于朝代更替,存留于宮中的狀元卷每次都毀于戰(zhàn)火,僅有這份趙秉忠狀元卷由于流落民間,意外流傳下來。 1983年春,青州市鄭母村的趙煥彬,向青州市博物館捐獻了這份已世代珍藏400余年的國之瑰寶。 經(jīng)專家鑒定,確認為海內(nèi)外孤本。 ![]() ![]() ![]() 1400多年前的美人魚,容顏不老。 它們出土于朱神達墓,陶俑上施彩繪,人首魚身,造型十分奇特。 如此形狀,疑為筆擱之用,亦或單純的隨葬品。 ![]() 2000年前的西漢陶馬。 色彩卻依舊如此旺盛洶涌,仿佛兩千年的風雨未曾侵蝕,只是溫柔地給它涂抹著歲月的色彩。 有趣的是,馬背上還繪著紅藍相間的鞍墊,線條頗為復雜。 ![]() ![]() 一組不好意思湊近看的文物…… 四組戰(zhàn)國裸體玉人,據(jù)考證應(yīng)該是祭祀用品。 玉人雕刻精細,女性的發(fā)絲清晰可見,男性的性征也雕刻得十分還原。 我湊近看了半天,果然還是被嘲笑了…… ![]() 小小的博物館,花費了整整一下午的時間。 走出二樓最后一個展廳時,西邊樓房的縫隙里正涂抹著血雨般的紫紅色與金色。 那個遙遠的殘酷王朝,以苦難刻畫過藝術(shù)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筆。 這究竟是矛盾還是某種必然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