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賦》作者是宋朝時期大文豪歐陽修所作,作者時年五十三歲,即宋仁宗嘉佑四年。作者晚年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這篇作品,趙孟頫以行書書寫,行筆灑脫流暢,結體豐容縟婉,行間茂密,氣韻匯通,得二王遺韻。手機秒變高清字帖+3.8萬單字+50部二玄社珍貴法帖+1.5萬張歷代高清字帖=30G高速U盤點圖下單▼
墨相文坊 , 交易擔保 , 放心買 , 小小優(yōu)盤,囊括7000年書法資料,手機隨時看,省錢還省事! 小程序 紙質細膩,簾紋清晰,書寫不洇墨 9元試紙進行中(僅30份)
墨相文坊 , 交易擔保 , 放心買 , 仿絹布蟬翼毛邊,給你古人寫字的感覺 小程序 元趙孟頫書《秋聲賦》:行書,紙本,縱:34.8厘米,橫:182.2厘米,遼寧省博物院藏 。總40行,共414字。為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名賦,《秋聲賦》哀而不傷,皆臻于儒家哲學和審美所追求的至高無上的境界。趙孟頫以行書書全文。行筆灑脫流暢,結體豐容縟婉,行間茂密,氣韻匯通,得二王遺韻。《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主題,抒發(fā)人生的苦悶與感嘆。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fā)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趙孟頫書《秋聲賦》 完整大圖欣賞 
請旋轉手機欣賞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拜,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百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本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零。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