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洛君:讀完《預見下一代自然:科技如何重塑我們的未來》,突然意識到,我們都生活在一個人造的世界里——除了我們的人類同伴外,城市里的一切幾乎都是人造的。而自稱為高等動物的我們創(chuàng)造了繁華都市和人類文明,對此卻很難自知。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如今,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遙遠。 被設定的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被設定好的世界里。驕傲的你可能不太愿意相信這句話。 不信我們來做個小游戲吧。不論你在哪兒,環(huán)顧你的四周,你都會發(fā)現,你周圍幾乎所有事物都是人造的。 你住的房子,通勤的汽車,喝水用的杯子,吃的面包,如廁用的馬桶等,都是人造的。 甚至,你喂養(yǎng)的寵物也無法除外。 因為很多寵物也都是“人造”的,是經過基因工程不斷優(yōu)化設計的產物。 也許作為寵物主人的你很難接受,但它們確實生活在被設定好的世界里,它們并沒有選擇權。 人類呢,我們生活在我們一手創(chuàng)造的世界里,還是同樣也生活在被設定好的世界里? 人類通過科技將自己從原始的、不可預測的自然力量中解放出來,成為萬物之靈長,帶來了人類世的大爆發(fā),并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與富足。 但同時,科技也悄悄地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限制。 我們必須接受教育,找一份能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生活在逼仄的房子里,蜷縮在不足一平方的格子間,在一天的勞累忙碌之后拖著麻木而疲倦的身體被堵在長長的車流中,一邊吃著快餐食品,一邊讀著算法推送給我們的各種文章,或者在長時間的短視頻推送中沉沉睡去,開始周而復始的又一天。 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這是不是另一個同樣被設定好的世界? 當然,很多人會在周末去到郊外的公園、山林和森林,試圖掙脫開科技的束縛,親近自然,回歸自我。 然而,人們總能窺見科技的痕跡——整潔的步行小徑,大量的野餐桌和垃圾桶,以及偽裝成樹木的信號塔,以便人們在享受周圍美好景色的同時還能打個電話。 科技,似乎讓我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遙遠。我們向往自然,但又離不開科技。 自然與科技,是相互對立的嗎?作者并不這么認為。 自然的進化 什么是自然? 很多人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會簡單粗暴地將一切與人類相關的活動和事物排除開來,似乎人類是一種反自然的物種,并不屬于和諧的、寧靜的、天堂般美好的自然的一部分。 傳統(tǒng)上,我們認為自然是一切天生的東西,如植物、動物、氣候、宇宙等,而文化則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東西。 但如今,自然與文化的區(qū)別正在成為一個新的問題。 自然的進化起始于30億年前的單細胞斑點生物,一直以基因為基礎,發(fā)展到今天人類這樣的多細胞生物。人類也屬于其中之一。 人類起源于大自然,所以我們創(chuàng)造的一切——城市、塑料、核輻射——難道不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嗎? 為什么當鳥兒筑巢時,我們稱之為自然,而當人類建造公寓時,我們稱之為文化? 克隆嬰兒是屬于自然還是文化的例子呢? 無籽葡萄、彩虹郁金香和為了醫(yī)療科學服務換上不治之癥的轉基因老鼠呢? 你是不是和作者一樣,內心有類似的疑問? 看看你身邊的事物,有多少是屬于自然的,又有多少是屬于文化的,或者你能非黑即白地將它們分門別類嗎?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天生的事物與人造的事物不斷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自然正在科技化,科技也在自然化。 科技金字塔 什么是科技? 如果你被問到這個問題,你會怎么回答? 很多人可能會列出最新型號的各類電子產品作為例子。 包括算法不斷更新迭代的掃地機器人,越來越智能、交互性越來越強的人工智能,幫你打開空調和電視的智能設備,給你更多監(jiān)測功能的穿戴設備等等。 但你知道嗎? 你習以為常、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的事物,如服裝、烹飪、貨幣等,這些都是對人類影響深遠的科技發(fā)明。 以烹飪?yōu)槔_@里的烹飪并不是最新款的微波爐和烤箱,而是指在食用食物之前加熱食物這項技術。 如果沒有烹飪技術,一個成年人每天必須吃大量的生食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yǎng)。 在食用食物之前對它們進行簡單加工,就可以使我們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熱量。 根據“腦腸相通”假說,人類依賴于烹飪技術,這導致我們的消化管萎縮,大腦發(fā)育起來。 烹飪和照料火堆甚至引發(fā)了配偶關系、婚姻和勞動分工的產生。烹飪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除了烹飪,還有離我們現代人日益遙遠但養(yǎng)育了我們的農田。 人們常常打趣,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農村儼然成為了自然的一個代名詞。 但事實上,農田也是影響人類的重大科技發(fā)明,讓遠古人類從采集狩獵者轉變?yōu)榱宿r耕定居者。 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啟示,作者提出了科技金字塔,用以區(qū)分科技在人類社會中運作的不同層次。 我們會發(fā)現,處于底層的科技產品總是充滿人工性,但經過不斷迭代優(yōu)化后,越往上走,科技產品越被人們接受和認可,日益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趨于自然化。 最初人們用皮毛御寒,現在,服裝已經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 最開始可能是新奇古怪的,但現在卻是人類無法割舍的。 如今,科技發(fā)展得日益復雜、自主、不受控制,人們開始擔心科技產品會脫離我們的控制。 未來,人類是否會像今天工廠大規(guī)模養(yǎng)殖的家禽雞一樣,也會被馴化在一個更大的生命體結構中,過著毫無品質的糟糕生活? 科技造福了人類,最后是否會異化人類,讓人類為科技而服務? 災難性的錯配 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上述的擔憂。 現在已經有很多的電影和電視劇,如《黑鏡》和《西部世界》,試圖描繪未來這一場景。 科技為人類提供了便利,但在這個過程中,科技也在利用人性、重構人性、破壞人性。 在當前的人類世時期,人類幾乎控制了地球。但科技似乎也控制了人類。 人類發(fā)起的科技進化的速度,與地球現有生物物種相對緩慢的遺傳能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一錯配后患無窮。 現有物種在大規(guī)模滅絕。生態(tài)正在以這些瀕危動物無法跟上的速度發(fā)生變化。 從外太空來看,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在黑夜里閃閃發(fā)光的地球,但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知道,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賴以生活的地球千瘡百孔:氣候聚變、森林消失、海洋塑料垃圾增多、核能輻射、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等。 科技是否在以人類的犧牲為代價,不斷進化自己?科技想要什么? 科技想要什么? 這也是凱文·凱利科技三部曲中的同名作,這本書給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科技觀。 我們傾向于將生命形態(tài)定義為以基因為基礎的生命體,包括基本粒子、強子、原子、分子、細胞、復雜細胞、多細胞生物。 但科技的演化與這七種生命體的演化驚人的相似,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體,即模因生物。 新的模因生物正在超越通過含有DNA的細胞進行繁殖的形式:它們能夠通過任何媒介交換遺傳信息。 正如分子中含有原子,細胞中含有分子一樣,從長遠來看,基于基因進化的物種會被模因生物包裹起來,這似乎是進化的必然。 未來人類很可能被包裹在更大的模因生物體內。 那么,未來人類還會是地球上的優(yōu)勢種嗎?還能坐擁地球C位嗎? 過去,我們滿心歡喜地迎接科技,科技給我們帶來了更舒適更便利的生活。 今天,我們不由自主地依賴科技,科技給我們帶來更新奇更有趣的體驗。 未來,科技會將我們帶往何方? 當人類被包裹在更大模因生物體內時,人類的命運又將如何? 和其他多細胞生物一樣,人類仍然由基因決定并受基因控制的。 但在模因生物還未發(fā)展成形之前,也就是在當下,人類面臨著至關重要的抉擇。 我們可以傾聽科技的需求,做好準備,迎接未來一定會到來的科技; 我們也可以主動取舍,只選擇那些能彰顯我們人性的科技; 我們還可以遵從科技的進化原則,獲得科技發(fā)展的饋贈。 但不論怎樣,也許只有自由而清醒地面對科技,我們才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里。 比如,在當下這刻,放下手機,去樹林里走走,或者和家人見面聊聊天,親近自然,擁抱真實的生活。 如果你也對科技和自然有同樣的疑慮,那么這本書一定不錯過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