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吳三桂反清,如果他做對一件事情,有可能還真能讓康熙滾回關(guān)外。 讓人感到可笑的是,吳三桂反清居然打著光復明朝的口號,之前他還搞死了朱家最后一位皇帝,如今還拿出這口號,明顯缺少說服力。 這時候,有人提出其實吳三桂反對滿清并不容易,為何不打到越南“自立為帝”。 今天,我們就談下這個事情。 云南作為老巢,可以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說個實話,誰不希望自己每天活得跟神仙一樣。 吳三桂作為正常人,自然也有這個想法,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一輩子勞碌。 所以,我覺得吳三桂之所以做出反清決定,一定經(jīng)過慎重考慮。 其實,吳三桂已經(jīng)是西南地區(qū)老大 我們知道,吳三桂所在云貴高原屬于華夏王朝管轄地,所以該地區(qū)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因而,那個時候,西南地區(qū)富裕程度絕對比越南好上不少。 自從吳三桂進入云南后,他已經(jīng)掌控了該地區(qū)財權(quán)、官員任免權(quán),所以云貴地區(qū)屬于他的私人領(lǐng)地,這層因素存在,就算朝廷派人來,都要獲得吳三桂首肯,要不然你就不要想進來。 可以說,這期間吳三桂就是個土皇帝,完全不比自己在越南自立過得差。 另外,吳三桂打著平定土司、追剿南明的名義,不斷找康熙申請經(jīng)費,康熙被他逼得沒有辦法,最終才會選擇削藩。 說個實話,清廷之所以讓吳三桂駐守西南,主要是就是防止南明死灰復燃,所以他們必須要給錢,要不然事情做不下去。 從這點可以看出,清朝反而成了吳三桂小弟。 你說如此反轉(zhuǎn)局面,肯定會讓時任皇帝康熙不滿,這也為未來削藩埋下伏筆。 云貴地區(qū)位置,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有人說云貴地區(qū),那里有什么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這里不就是我國的邊陲地區(qū)嗎? 說個實話,云南地區(qū)雖然不像湖北南洋四通八達,處于中心位置,但是他的位置對于想要在長期在云南地區(qū)吳三桂來說,絕對是個好地區(qū),因為這里距離朝廷距離遠,山高皇帝遠,壓根沒人管得著自己,所以,吳三桂十分愿意待在這里,除了距離朝廷距離夠遠,還有就是,該地區(qū)進可攻,退可守,實在不行還可以跑路。 說山高皇帝遠,不少人能理解,但說進可攻退可守,那就完全不能理解。 既然不能理解,我就和大家說說為什么這樣講? 說個實在話,如果吳三桂、李自成、滿清三方實力相當,我覺得吳三桂完全有可能建立一番功勛。 為什么這樣說,主要是因為站在那個高度,野心肯定是有的,所以只要實力允許,確實會希望自己能名留青史。 吳三桂投降滿清后,就被派到各地平息叛亂,先是搞定李自成、接著是張獻忠,然后就是南明余黨。 就這樣,吳三桂駐守云貴,表面上他是滿清駐守邊疆,實際上云貴成為了吳三桂的一言堂。 按理說,吳三桂已經(jīng)達到了人生巔峰,不應(yīng)該有其他想法,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吳三桂是漢人,他肯定不希望做滿清小弟,所以他在云南韜光養(yǎng)晦,為得就是積蓄足夠多力量,等待大清出問題,所以在這期間吳三桂聯(lián)系了耿精忠、尚可喜、王輔臣等人,希望在合適時候,幾人可以幫助他一同光復漢人江山。 所以,我覺得吳三桂入關(guān)進入越南自立為帝,清廷絕對會在派一員大將,吳三桂想要北上難度又會增加。 因而,吳三桂不可能南下越南,而是繼續(xù)留在云南。 還有就是,如果自己在云南實力太大,滿清要來圍剿,難度也十分大,首先云貴地區(qū),地勢險要,滿清想要攻克該地區(qū),必須付出慘重代價。 假如吳三桂沒辦法阻擋滿清進攻,吳三桂再退往緬甸、越南也是可以。 所以說,如果吳三桂以云南作為前進基地,想要打拼,自立為帝,這事情不太合算,畢竟越南基礎(chǔ)環(huán)境確實比不上云貴地區(qū)。 吳三桂作為亂世梟雄,肯定有一定戰(zhàn)略眼光,肯定不會選擇越南作為自己基地。 云貴地區(qū),群眾基礎(chǔ)好于越南想要統(tǒng)治一個地方,其實不太容易,哪怕是皇太極這位雄主,為了完成這項任務(wù),不惜建立和明朝一樣的機構(gòu)和制度,學習漢文化、漢字,就是為了滿清王朝未來,他的舉措一定程度上讓滿清入關(guān)后可以快速適應(yīng)。 吳三桂所在云貴地區(qū),本就是中原王朝管轄地,壓根不用適應(yīng)新文化,有人說那里風土人情和中原不一樣,表面上確實不一樣,但是該地區(qū)主流語言還是漢語,所以一切困難都能抵消。 所以,吳三桂在云貴地區(qū)完全就是土皇帝,所以他沒必要給自己找不自在。 假如,吳三桂去越南,會怎么樣他需要繼續(xù)拼殺,才有機會站穩(wěn)腳步。 表面上越南是大明、大清附屬國,可實際上,不代表人家不會反對外來之敵侵占自己國土。 另外,就算吳三桂拿下越南,他也需要管理當?shù)?,既然管理肯定要融入當?shù)厣鐣⑽幕?,這兩件事情是件繁瑣且長期的事情。 更為重要的是,吳三桂駐守云南時候,已經(jīng)47歲,人生已經(jīng)過了一半,肯定不太愿意繼續(xù)出去打拼天下,畢竟這活太累,還不如安逸過完下半輩子。 吳三桂不太可能會看上越南、緬甸這些地方說個實在話,那時候越南、緬甸不僅沒油水,而且也沒有相關(guān)福利,所以吳三桂也敢對這兩個地方?jīng)]興趣。 吳三桂作為亂世梟雄,滿清朝廷肯定要給他幾分薄面,既然如此,吳三桂不太可能會去被中原王朝視為蠻夷之地地方去發(fā)展。 1663年-1667年,四年時間里,吳三桂平西大將軍印、云貴兩省督撫已經(jīng)被朝廷收走,這讓吳三桂手中權(quán)力瞬間喪失不少。 另外就是,這時候吳三桂已經(jīng)55歲,早已沒有以為的銳氣。 可就算如此,吳三桂依舊覺得自己有能力跟康熙叫板。 1673年,康熙要削藩的時候,一下子將吳三桂逼上絕境。 這時候,吳三桂有三個選擇,一個老實聽話讓出權(quán)力,安心度過余生,另個是跟造反,擊敗康熙,創(chuàng)建萬世功勛。最后才是南下進入越南、緬甸,打出一片新天地。 面對這個選擇,吳三桂肯定不會將自己生命交給康熙,任由他處理,畢竟他是武將自身,不可能讓也不愿意做到,另外南下選擇,更加不可能,畢竟這事情不符合當時主流思想。 所以,吳三桂選擇造康熙反,謀求一絲生機。 吳三桂之所以敢做這個決定,主要他覺得手中資源,完全能夠跟康熙打一仗。 就這樣,他開始聯(lián)絡(luò)耿精忠、尚可喜,兩人毫不猶豫同意吳三桂決定。 三藩開始合力造反,很快便打到了長江邊。 但是,六十多歲吳三桂在這時候打起了小算盤,覺得拿下整個天下自己不一定有能力,所以不能趁著自己已經(jīng)占據(jù)江南數(shù)省,提出劃江而治,和滿清王朝形成對峙局面,所以他派人將這事情告訴康熙,打算逼迫康熙答應(yīng)。 這一停便是三個月,破壞了戰(zhàn)爭節(jié)奏,康熙沒有答應(yīng)吳三桂。 就這樣,吳三桂錯失了推翻滿清的機會。 如果不是吳三桂在長江前徘徊不前進,不要想著跟康熙隔江而治,而是直接跨過長江北上,我想這一路肯定會獲得不少漢族官員及民眾支持,從而 完成一項偉業(yè)。 滿清人口本來就不多,所以他們十分看重和蒙古關(guān)系,對于漢族人看得很輕。所以,作為漢族出生,吳三桂完全有機會干一番事業(yè),畢竟他是漢人。 然而,吳三桂沒有這樣做。 1678年,吳三桂病亡,吳三桂死之前創(chuàng)建“大周政權(quán)”,順利過了一把皇帝癮,只不過他這個皇帝只當了五個月。 吳三桂死后,所謂的新政權(quán)就就緊縮實力,打算固守云南一地。 1681年,三藩之亂結(jié)束。 從中可以看出,吳三桂過于高看自己,覺得自己有實力和康熙叫板,因而他才不會去搞越南。其實,吳三桂決定就是錯誤,因為他沒有堅定意志,這讓他只能當梟雄,而不是一位君臨天下的君主。 說完這些后,我們在回到開頭,吳三桂之所以不愿意自立,主要有三個原因: 1、滿清給的利益多,云貴地理位置好。 2、群眾基礎(chǔ)好于越南。 3、吳三桂高看自己,覺得自己有機會奪取天下,所以他拒絕南下。 對此,你們有什么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