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太多在戰(zhàn)火中升華的革命友誼,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是毛主席和周總理,他們自相識以來就有著相同的革命目標,相似的革命手段,在幾十年革命,建設中相互協(xié)作,帶領(lǐng)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 圖 | 毛主席和周總理油畫 提到毛主席,人們總是會用“運籌帷幄,用兵如神”來形容他的才干,提到周總理,腦海中則會想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兩人在暮年之時,仍然心念對方,為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而擔憂。 1974年12月26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偉大的毛主席迎來81歲生日,也正是在這一天,周總理特意來到湖南長沙與毛主席進行人生最后一次徹夜長談,這件事后來被眾人稱之為“長沙決策”,那么兩位偉人究竟聊了什么,對中國的前途命運有何影響? 毛主席和周總理大概生來就是拯救危亡的中國,建立新中國的,他們偉大的友誼始于大革命時期。1925年初,當時國共兩黨展開合作,富有開創(chuàng)精神的毛主席和溫文爾雅的周總理相識于廣州,兩人雖然同時出席多個公共場合,但并沒有過多交集。 直到蔣介石一手制造“中山艦事件”后,兩人才展開第一次合作,周總理為人謹慎,對主席慷慨激昂的陳詞保留了自己的意見,而主席也注意到總理是個極其穩(wěn)重有想法的人。 當提到日后如何和國民黨相處時,主席一副怒發(fā)沖冠的樣子,提出共產(chǎn)黨員應該拿起手中的武器與敵人斗爭到底,總理認為他用一口湘潭口音說出的話語非常具有感染力,給予人斗爭的勇氣,毛主席看到周總理提出將我黨員安插在別的軍隊里,有理有據(jù)地同反動派斗爭,也頗為贊賞,認為眼前這個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頭腦冷靜,話語多,但是語調(diào)平緩,說的都是大家愛聽的話,每一步驟都說得很清楚,是個舉輕若重,善于具體落實的人。 然而就是這么兩個出身,性格,氣質(zhì),思想完全不搭的人自第一次見面后就終生在一起合作。 1927年,周總理在南昌領(lǐng)“八一起義”,毛主席在湘贛邊界領(lǐng)導“秋收起義”,隨后,毛主席將起義將士們帶到井岡山,周總理來到上海領(lǐng)導中央特科工作,他們雖然在此期間并未見面,卻都惦記著對方,知道對方干出一番大成就后,都非常滿意。 ![]() 圖 | 毛主席和周總理 1931年,黨在上海的領(lǐng)導機關(guān)受到嚴重破壞,周總理化名伍豪,從上海乘坐英國小火輪經(jīng)過兩天兩夜來到汕頭,并于12月中旬輾轉(zhuǎn)來到中央蘇區(qū),正式開始與毛主席共事。 當時毛主席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主席,周總理擔任中共蘇區(qū)中央局書記,在蘇區(qū)一直到紅軍長征前,周總理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軍事上的最高領(lǐng)導人之一,但他卻善于傾聽他人意見。 1932年1月,黨中央決定攻打南昌等大中城市,毛主席特意前來同周總理商討,他說:“依我看來,目前蘇區(qū)的紅軍力量薄弱,不應該攻打大城市,可以打一些地主土豪的寨子,先擴大我們的根據(jù)地,積蓄實力!” 周總理聽取了毛主席意見,致電中央說了眼前的困難,但是王明卻讓一些執(zhí)行者們繼續(xù)攻打例如贛州這類戰(zhàn)略位置比較重要的城市,很久都沒能將其拿下,只能無功而返,自此,周總理非常信任毛主席的軍事才能。 周總理聽取了毛主席意見,命令紅軍向漳州,泉州等地發(fā)起進攻,最終取得漳州大捷,殲滅敵軍4個團的兵力,事實驗證了毛主席確實在軍事指揮上頗有造詣。 1932年10月,黨中央在寧都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黨內(nèi)很多人不滿周總理一直偏袒毛主席,很多事情都要聽取主席意見,所以他們提議將毛主席調(diào)回后方,主要負責中央政府工作,讓周總理到前線專門負責軍事。 周總理很清楚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才能無可挑剔,說道:“毛澤東同志有多年的軍事作戰(zhàn)經(jīng)驗,他的興趣也在于主持戰(zhàn)爭,如果在前方可對戰(zhàn)爭走向有很大幫助!” 毛主席的指揮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彭德懷曾經(jīng)給予他這樣的評價:“他在短短三個月的反圍剿戰(zhàn)爭中,以絕對劣勢的人數(shù),武器并且沒有援兵的情況下粉碎了敵人多輪圍剿,創(chuàng)造戰(zhàn)爭史奇跡,我將他這種打法稱作毛澤東軍事辯證法!” 但黨中央并沒有通過周總理提議,堅持罷免了毛主席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一職,將其調(diào)到后方,周總理轉(zhuǎn)而擔任該職,在臨行前,兩人見了一面,毛主席緊握著周總理的手,說道:“恩來同志,感謝你為我說話,如果你在前線遇到困難,需要我的話,就立刻給我寫信,我替你一起想辦法!” ![]() 圖 | 周總理和毛主席 周總理惜別毛主席后,和朱德帶領(lǐng)紅軍粉碎了敵人的第四次大規(guī)模圍剿,并且指揮大軍在南征北戰(zhàn)時,接連獲得勝利,這一切都是吸取毛主席的斗爭經(jīng)驗才取得的成就,他在公開場合表示:“雖然毛澤東同志不在現(xiàn)場,但是他的軍事斗爭方法幫助我們粉碎了敵軍的又一次重大圍剿,如果由他全權(quán)負責前線戰(zhàn)事,可能會取得更大勝利!” 在周總理的多方游說下,毛主席終于官復原職。不過好景不長,蔣介石派來百萬大軍發(fā)起第五輪進攻,這次他動用了“鐵桶戰(zhàn)術(shù)”,毛主席向由博古,李德和周總理組成的三人團提議:“面對敵人的進攻,我們應當避其鋒芒,將主力部隊調(diào)往湘中地區(qū),將敵人吸引過來,逐個擊破!” 但此提議并沒有被采納,在經(jīng)過近一年的反圍剿戰(zhàn)爭后,紅軍主力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qū),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 一路上,周總理都非常堅定地支持毛主席,尤其是在遵義會議上,周總理提出:“毛澤東同志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有目共睹,應該恢復他對軍隊的指揮權(quán),還應當擔任政治局常委!紅軍需要毛澤東,中國更需要毛澤東,唯有他才能打敗蔣介石,完成中國革命事業(yè),我們其余人都做不到!” 正是有周總理,朱老總的支持與同意,毛主席才能重回黨中央領(lǐng)導高層,挽救了中國革命,會議后,周總理自愿成為毛主席的助手,讓毛主席全權(quán)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毛主席事后對賀子珍這樣說道:“周恩來同志是我黨最早的軍事領(lǐng)導人之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正是有他的支持,遵義會議才能開起來!” 1935年11月,黨中央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通過以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副主席的議案。自此以后毛主席便在后續(xù)革命和建設中居于核心領(lǐng)導地位,周總理就成了主席的親密助手,主持中央組織局的各項工作。 毛主席主要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精神領(lǐng)袖的角色,而周總理是謹慎的執(zhí)行者,后來這種合作關(guān)系就被外界稱為“謀事在毛,成事在周”! ![]() 圖 | 毛主席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當選為主席,周恩來成為了總理,有一位老同志曾這樣問過周總理:“你怎么不多做一些理論方面的工作?” 周總理說道:“你怎么也會講這種話,我們國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有太多具體的事,總得有個人管,我多管些事情,毛主席就少操心這些繁瑣之事,有更多時間去想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雖然這只是一段簡單談話,但周總理自從發(fā)現(xiàn)毛主席的才干后,甘愿成為一名“配角”,讓考慮得更周到,戰(zhàn)略眼光更高遠的毛主席成為領(lǐng)袖。也難怪尼克松訪華時這樣評價周總理:“在中美關(guān)系做過突出貢獻的人物中,周恩來最值得稱贊,他是一位儒雅的人物,既是政治上的斗士,也是最大的調(diào)和者,我接觸的人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他一樣,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應付自如,顯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但他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聚光燈的焦點全部對準毛澤東……” 在出席一些重大場合時,毛主席和周總理始終形影不離,無論是參加國慶慶典,還是出席各類事件周年紀念活動,二人總是同框出現(xiàn)。1961年,為了紀念南昌起義34周年,黨中央決定舉辦建軍節(jié)晚宴,毛主席先來到會場,走到門口時問工作人員,周總理來了沒有。 當被告知總理正在路上時,主席立刻拿來一把椅子坐在門口,說道:“等總理來了,我們再進去!” 過了幾分鐘,周總理才趕到現(xiàn)場,看到毛主席在大門口等著自己,心生愧疚地說道:“主席,勞煩您等我了,我在路上耽誤了點時間!” 毛主席只是笑著說道:“你來了,我們就進去吧!” 說完這話,毛主席就拉著周總理的手一起進入會場,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幅并肩而行的場景看上去如此溫馨感人,時至今日,我們一想到新中國第一代領(lǐng)導人,腦海中第一時間始終都會浮現(xiàn)出他們二人的名字。 自從進入20世紀70年代,兩人的身體情況都急轉(zhuǎn)直下,毛主席身患多種疾病,在公眾場合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變少了,每天幾乎都是半工半休的狀態(tài),在出席陳毅的追悼會時,毛主席身著睡衣顫顫巍巍地出門,在乘坐汽車時,發(fā)現(xiàn)抬腿進入汽車都不是一件簡單事。 在幾名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毛主席才順利進入汽車,并走完整個追悼會流程,但在參加完這次追悼會后,主席因為過度傷心加上身體本來就變差,突然休克,好在醫(yī)務人員的及時救治,才脫離生命危險。 ![]() 圖 | 毛主席和周總理 時任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于1972年2月訪華,開啟“改變世界的一周”,毛主席也改變15分鐘的會客規(guī)矩,將時間延長至1小時,因為他知道自己年紀已大,要在自己的任期內(nèi)解決中美之間的多個難題,為早日建交打下良好基礎。 而周總理在這幾天時間內(nèi)全程陪同尼克松訪問,自己身體也出現(xiàn)了大問題,有便血癥狀,工作人員勸他趕緊去醫(yī)院做個全面檢查,周總理卻說現(xiàn)在處于關(guān)鍵時期,各項工作正在平穩(wěn)開展,不可耽誤工作。一直到當年5月,毛主席等人好說歹說,才將周總理勸進醫(yī)院做個檢查,經(jīng)過多名權(quán)威專家會診,周總理患上膀胱癌,毛主席聽完后大吃一驚,不管自己身體多么不舒服,也要時常閱讀周總理的病情報告,當看到報告上記載的手術(shù)次數(shù)和失血量時,會嘆氣沉思。 周總理對毛主席說:“我這個年紀,查出癌癥又能怎么辦呢?” 毛主席就勸他應當多休息,要節(jié)勞,不可大意。周總理表面答應毛主席,可實則強忍疼痛,繼續(xù)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爭分奪秒地工作。 1974年,毛主席和周總理之間發(fā)生了兩件事讓人感慨歲月不饒人,但也充分展現(xiàn)了這兩位老友的革命情誼。 其一、兩位偉人鏡頭前的最后一次握手1974年5月,周總理的病情已經(jīng)顯著惡化,便血次數(shù)大大增加,身體也經(jīng)常疼得顫抖,但他仍然以國家大事為重,每天超負荷工作,一次周總理陪同毛主席會見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按照往常,周總理都是將外賓帶到毛主席書房就離開,但這次他將門關(guān)上后,一直在大廳等待,久久不愿離去。 恰好這時候新華社的攝影師看到這一反常景象,也就在大廳陪著周總理,沒有離去,過了半個小時,毛主席將拉扎克送到門口,看到周總理后,原本微笑著的他突然嚴肅起來,迎面走向周總理。 ![]() 圖 | 周總理和毛主席握手合影 攝影師見狀一頭霧水,但職業(yè)本能告訴他一定會發(fā)生什么,所以他立刻拿出相機對準二人,毛主席伸出右手,眼睛看著周總理下方,周總理滿眼柔光,眉頭卻緊皺,立刻伸出雙手相迎,于是這張經(jīng)典照片成了永恒,成了兩位偉人暮年時期留存下來的最后一張握手照片。 他們仿佛知道彼此的時日不多,就像珍惜每一次見面的機會似的,兩人已經(jīng)沒有初次見面時的意氣風發(fā),有的只是對這份革命友誼的眷戀不舍。 其二、兩位偉人最后一次徹夜長談1974年10月14日,毛主席乘坐專列前往湖南長沙進行休養(yǎng),12月23日,周總理在葉劍英的安排下,來到長沙向毛主席匯報第四屆人大的情況,這時候的周總理已經(jīng)接連做了兩次手術(shù),每天出血量都有200多毫升,醫(yī)生叮囑他不可長時間工作,但是他對醫(yī)生說道:“我時日已然不多,在最后時刻得完成歷史任務!” 醫(yī)生無法勸服毛主席,只能讓葉劍英多關(guān)注一下總理的身體,葉劍英就對總理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道:“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一定要確保周總理安全!” 此行有總理的警衛(wèi)員,保健醫(yī)生張佐良等人,乘坐著一架噪音較小,穩(wěn)定性較好的飛機,能最大限度減少對總理身體的影響,雖然舟途勞頓,但是周總理始終不露聲色,前腳剛到長沙,就去向毛主席匯報工作。 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81歲生日,周總理特意找來湖南省公安負責人唐瑞亭,激動地說道:“今天日子趕巧,是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不喜歡別人給他祝壽,就說我請各位吃頓飯,麻煩你去安排一下!” 接到指示的唐瑞亭立刻去安排,到了晚宴時刻,桌上有五菜一湯,加上一份面條,周總理得知毛主席在長沙休養(yǎng)期間身體大有好轉(zhuǎn),心情也比較好,所以為毛主席感到開心,好幾次起身想給主席敬酒。 ![]() 圖 | 毛主席(前方戴帽)和周總理(后方戴帽) 但毛主席卻說道:“恩來,你自己身體不好,就別喝酒了,年輕時候喝喝還行,現(xiàn)在意思一下,就別碰了!” 周總理聽到后,就喝了一杯酒,其余的都以茶代替,整個晚宴簡單而又熱鬧,眾人很久沒有這么自在地吃一頓飯了。 晚宴結(jié)束后,眾人散場回到住處,周總理正準備休息時,毛主席突然打電話叫他過來一趟,周總理知道主席肯定有大事要找自己商量,立刻穿衣乘車前去。 周總理敲門進入房間后,毛主席讓他隨意坐,簡單地了解周總理的病情如何,周總理不想讓主席擔心,就說自己一切都好,請主席不必掛念。毛主席就開始和周總理聊他們第一次相見,到大革命失敗后兩人并肩作戰(zhàn)的場景,一晃眼,幾十年都過去了,時間如白駒過隙,大家都老了。 接著,毛主席話題一轉(zhuǎn),說道:“我們要安定團結(jié),爭取早點把國家經(jīng)濟搞上去,你身體不好,四屆人大結(jié)束后,你就專心休養(yǎng)吧!” 周總理心中明白毛主席是想和自己商量四屆人大會議上的人事安排,兩人就此事展開了深入交談,里面聊得熱火朝天,外面的張佐良受葉劍英所托,按時催促周總理吃藥和休息,由于當日周總理為了給毛主席過壽,忙得沒有時間吃藥,在睡覺前又趕來同毛主席會談,現(xiàn)在自己也不方便進去打擾,只好手中拿著藥瓶在外面靜心等待。 可是兩人已經(jīng)在里面談了兩個多小時了,仍然沒有結(jié)束會談的意思,張佐良擔心周總理身體吃不消,就讓一旁的毛主席秘書將藥帶給周總理。 此時天空蒙蒙亮,張佐良聽到房間里的二人音量逐漸變大,且有腳步的聲音,他知道一定是會談快結(jié)束了,趕緊讓司機發(fā)車,帶周總理回去休息。 毛主席和周總理徹夜談了4個多小時,主要就是圍繞鄧穎超擔任副委員長職務和讓鄧小平同志頂上去的話題展開。 毛主席寫了一份手令,想讓鄧穎超擔任副委員長,而周總理卻說只要自己活一天,就不會讓妻子擔任政府的任何職務,要知道,鄧穎超無論是能力,資歷還是聲望,都足以勝任新中國的一名部長。周總理卻斷然拒絕,這是為何? ![]() 圖 | 周總理夫婦 周總理一向考慮事情非常周到,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國總理,如果讓鄧穎超擔任部長的話,從她所在部門發(fā)出的文件,就會讓很多辦事員分不清到底是自己的意思還是部門的要求,為了杜絕行政效率低下,讓別有用心的人過度揣測,或者讓夫妻關(guān)系同國家建設混雜在一起,影響到黨和國家信譽以及人民事業(yè),才會做此決定。 至于兩人談到重新重用鄧小平,是由于鄧小平治國理政思想強,是個難得的人才,要想重振當時經(jīng)濟陷入負增長的中國,唯有選出一個德高望重,具有一定才干的人,這個人無疑就是鄧小平,也只有他敢想敢做,能把中國經(jīng)濟搞上去。 毛主席接著說道:“小平同志要擔任第一副總理,軍委副主席和總參謀長這幾個職務,另外,恩來,你身體不好,有他上臺,你就安心養(yǎng)病吧!” 周總理對毛主席這一決定表示堅決支持,周總理不但要把鄧小平扶上馬,還要送他一程,在后續(xù)召開的多場會議上,周總理都提到今后國務院的工作就由鄧小平負責。 這次“長沙會談”對于我黨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幫助鄧小平回到黨中央核心領(lǐng)導層,還替周總理分了重擔,有多余時間去醫(yī)院進行治療。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奇跡最終還是沒有降臨到這位偉人身上,舉國悲痛,毛主席聽聞噩耗后,熱淚止不住地滴落到地面,他再也沒有力氣走到他畢生的戰(zhàn)友面前送他最后一程,只能親筆寫下“為人民服務”的像章,由人貼到總理的遺體上。 當毛主席的機要秘書將寫好的周總理悼詞念給毛主席聽時,毛主席說了句:“停,將毛澤東同志的戰(zhàn)友改為毛澤東同志的最親密戰(zhàn)友!” |
|